道教圣地鹤鸣山游记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4-07-24分类:符咒浏览:99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鹤呜山道教,名山之旅之四十九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7月22日下午12时,离开剑门关,重走剑门蜀道,返回普安镇道教。
为什么叫返回呢?因为我以前掌握的资料是,鹤鸣山在剑阁县城,却不知道普安镇就是剑阁曾经的县城道教。因此自绵阳坐车来时虽经过普安镇却未下车,而直接到了剑门关。不过,重走一遍也不冤枉,因为又一次领略了这千年古道上的古松柏。这30公里的路程应该是剑门蜀道上最精彩的一段!
一个多小时后到达普安车站,转乘市内公交车至农贸市场下车,顺台阶直上就是鹤鸣山了道教。
上山的路,是一溜的台阶,一层连着一层,每层都有上百级,一共八九层道教。沿阶而上,发现沿途都是一些新建的文化娱乐设施,组成了一个城市文化广场,商业气息较浓。在广场的一宽阔处立一石碑,讲了广场的修建过程,却没有讲这里曾经是道教发源地,现在的“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这么好的文化渊源,却没有很棒地联系起来。
展开全文
鹤鸣山顶的文峰白塔,高21.7米,6层8面道教。第一层外围塔柱上雕有蟠龙图案,塔心中央一块青石上,雕有太极八卦图,是川北唯一与道教相关的砖石混建塔。
过文化广场上行,到达山顶,方感到一点道教的味道道教。在一块挂着出自《道德经》中的夷道、希道标志牌所指中,我沿夷道向左,除了路边茂密的树林外什么都没有,结果是越走越远,大概绕行了大半圈,到达了东门,大门外是一条绕山而行的公路,公路的外面有一院落,进去一看是一座新建的“天师宫”,边上挂着“道教管理委员会”的牌子,前面摆着香炉,算是人间香火,看来还比较旺盛。
再回头,对面大门上“鹤鸣山”三个大字赫然在目道教。再走进大门,迎面是“读经明道”,是一条长廊,上挂着一块手写的横匾,书写着《道德经》整篇文章。
出长廊,在一小场上有一座建于清代的道教白塔,后在地震中上部震塌,后来修复的道教。
沿山而下道教,至博物馆,是一片建在绝壁上的古建筑,里面便有了惊人的发现,这就是有名的鹤呜山石刻艺术“三绝”:
一绝:道教造像
我国道教造像,始于北魏,盛于隋唐,延绵1700余年道教。在这里,自北魏、隋唐以来的造像石刻有20余龛上百尊,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雕刻技艺之精湛。在我国道教造像石刻领域首屈一指。
这尊唐代长生保命天尊像,高2米,圆锥立体,头上有髻,面颐丰满,足穿道靴,身着宽领大袖道袍,神态肃穆,是典型道人形像,完整保留至今,十分罕见道教。
二绝:鹤鸣山碑记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撰写的《剑州重阳亭铭碑》铭及古重阳亭道教。千余年来,碑以亭护,亭以碑闻。亭虽曾有坏毁,可碑仍保存至今。
三绝:摹崖石刻
中唐杰出文学家、诗人元结撰写、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大唐中兴颂》摹崖碑道教。
最早刻于永州祁阳浯溪城南石崖上,原碑拓本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道教。这块石砰碑是1191年隆庆府通判吴盱从永州翻刻而来的,虽不属原版,可也有数百年历史,碑上文字依旧清晰可辨,为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大唐中兴颂》。
参观完石窟寺出门时,一位年长的管理者送给我一本某学者写的“道教研究专著”,因我进门时曾问过他是否有相关资料道教。接过书后。我再次向他请教,此鹤鸣山和大邑县的鹤鸣山怎么相比?他说“这个问题,曾打过官司,他们输了”,“他们没有这么多的故迹”。
我为什么要问大邑县的鹤鸣山呢?因为前几天在成都,肖明等战友带我去西山的农庄途中,我看到了鹤鸣山;同样是在成都,战友左元坤也说他的老家大邑县也有一座鹤呜山道教。
我们为什么要游鹤鸣山呢?因为我以前掌握的资料,四大道教教名山为:龙虎山、齐云山、武当山、鹤鸣山道教。后来又看资料,四大道教名山,除前三者外,是青城山。可不管怎么说,这些山我都游过了。
通过游这些道教名山,我理出了历史上道教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东汉未年,沛县人张道陵在江西上清镇龙虎山上炼丹,“丹成龙虎现”,使道教正一教派很快在当地发展起来道教。后听说四川剑阁一带民风淳朴,可疾病蔓延,便来到此地,使道教在这一带又很快发展起来。到第三代张鲁时,便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很快为曹操所灭。所遗嘱第四代重回江西龙虎山。后世代相传,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反动派败退台湾时,道教传人也同儒家传人一样被带到台湾,除在台发展外,还传到了世界多国华人群体。
2016.7·22游览
2024.5.28整理于法国普罗旺斯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道教。
编辑:李勋修/李元峰/杨小福《青烟威文学》编辑部
标签:道教
- 上一篇:佛教和道教中的轮回
- 下一篇:《道教碑》藏着大秘密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