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里的佛家奇构|访古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从井陉的山区出来,我驱车径奔河北省博物院,细细观摩了满城汉墓和中山王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之后,就来到正定古城佛家。正定古城也即正定县城,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北 15 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 352 年建城以来,已有 1600 多年的建城史。
正定古城内的阳和楼
说到正定古城,很多人都会提到那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老话佛家。“三山不见”,指的是正定虽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可其境内却没有山。“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可都无活水流过。“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说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牌坊。由于时间有限,也限于篇幅,本文重点介绍古城墙、隆兴寺以及正定四塔等佛教建筑。
01
规模宏大的正定古城墙
展开全文
正定建县始于秦时所设之东垣县佛家。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改东垣县为真定县。前元元年(前 179)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元鼎四年(前 113)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 37)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三国名将赵云本是真定县人,以郡望而名为“常山赵子龙”。真定一名一直沿用,直到清雍正元年(1723),才改真定县为正定县。
正定古城南门城楼及瓮城
正定城墙为府级规制,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佛家。其城防设施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公元 352 年。当时,前燕大将慕容恪攻冉闵于常山,在滹沱河北岸建了一座军事城堡,起名安乐垒。北魏天兴元年(398),道武帝拓跋珪把常山郡迁到安乐垒,从此安乐垒成为常山郡的政治、军事中心。北周宣政元年(578),在安乐垒置恒州,将原来的土筑城垣改为石砌城垣,周长 15 华里。唐宝应元年(762),因滹沱河水灌城,原石城坍塌,成德军节度使兼恒州刺史李宝臣借机扩建,以土筑城,周长 20 华里。此后宋、元、明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扩建,今日之城墙即为明代遗存。
古城夕阳
明代的古城墙高三丈二尺,上宽二丈五尺,下宽三丈,周长24华里佛家。城设四门,东曰迎旭、西曰镇远、南曰长乐、北曰永安。各门皆有月城、瓮城和内城三道城门,形成迂回曲折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不过由于年久失修、战争破坏等历史原因,正定城的城门楼、角楼、垛口均已不存;南城门存内城门和瓮城门,内城门外券上仍嵌有“三关雄镇”的石匾额,瓮城留有较完整的城垣;西城门存内城门和瓮城门:北城门存内城门和月城门,东城门已被覆盖于 1967 年所修的国防工事之下,城垣仅残存 8000 多米。
正定古城北城门
正定古城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佛家。2013 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 年正定南部城墙及南城门修缮工程启动。现在工程已经完工,免费开放,漫步在宽阔的长达 2000 米的城墙之上,城内外风景尽收眼底,是旅游观光的绝佳之处。城的北门以原样原地保护,可从中看到城墙的夯土内心与包砖情况,历千年沧桑,城墙的夯土层仍历历可辨,令人对古代工役之到位而感叹。
02
北方名刹隆兴寺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正定古城东门里街佛家。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二年(969)宋太祖赵匡胤出征河东,驻跸镇州(即正定),敕令于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建大悲宝阁。开宝八年落成后,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扩建,形成规模宏大的宋代建筑群。
隆兴寺摩尼殿
隆兴寺主要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佛家。寺前迎门为高大的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和乾隆的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弥陀殿等建筑。
摩尼殿倒坐观音
摩尼殿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总面积达 1400 平方米佛家。其平面布局为十字形,面阔、进深均七间,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
摩尼是梵语,意为珠、宝佛家。佛经上说:“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之意。摩尼殿乃是供奉释迦牟尼佛。殿内扇面墙背面塑须弥山,山间有一尊明代彩塑观音坐像。观音像高 3.4 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眼睛微微俯视。这尊佛像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殿内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均有壁画,四抱厦绘有佛教天神“二十四尊天”,檐墙内壁绘佛传故事,内槽东西扇面墙则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为清代绘制外,其余皆为明代成化年间所绘。
摩尼殿内的壁画
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佛家。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两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
双面佛像佛家,两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高 33 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佛家。阁内供奉的“大悲菩萨”高 19.2 米,立于 2.2 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此像乃是奉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 42 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不过其两侧 40 双铜手臂已毁,修复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
大悲阁内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
大悲阁前,西侧为转轮藏阁(藏经楼),东侧为慈氏阁佛家。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阁内正中安置直径7米的木制 “转轮藏”。慈氏阁内供奉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菩萨。弥勒意译为慈氏,故此阁名慈氏阁。弥勒雕像立于两朵青莲上,高 7.3 米。雕刻时间比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雍和宫弥勒木像早 600 多年。
慈氏阁内的独木雕刻弥勒立像
隆兴寺内保存的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佛家。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有人称其为楷书第一碑,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03
各具特色四佛塔
前面说过,正定古城内有四座佛塔,分别为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佛家。这四座佛塔形状各异,各有特色,为正定古城平添了许多魅力。故此讲正定,必须提到正定四塔。
天宁寺凌霄塔
凌霄塔又称木塔,位于正定古城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因巍峨高耸而得名佛家。始建于唐成通年间(860-874),现存为宋、金时建筑。该塔为 9 层楼阁式塔,通体砖木结构,高 41 米,平面呈八角形,矗立在八角形台基上。具体说,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建一至四层塔身,全砖结构;4 层以上为金代所建,砖木结构。凌霄塔在塔身第 4 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做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为国内孤例。
广惠寺华塔
华塔的全称是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花塔,位于正定古城生民街路东原广惠寺内佛家。传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可以该塔的形制,应是金代遗存。塔为八角砖雕砌仿木构楼阁式,中央为主塔,四斜面各建一附塔。主塔为四层,高约 40.5 米,四层为塔之精华所在,塔身呈圆锥体,通体沿八角八面的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其上为八脊青瓦塔顶,顶之最上冠以仰莲和宝珠。
华塔第四层的雕刻
须弥塔又称开元寺塔、开元寺须弥塔,位于正定古城燕赵南大街 109 号开元寺内,因风格与西安大、小雁塔相似,又有“正定雁塔”之称佛家。塔为唐贞观十年(636)所建,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高 42.5 米,平面呈正方形,共九级,通体为砖石结构。塔的底层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像,力士身躯健硕,腹部浑圆,作马步蹲坐状,面方阔,深目圆瞪,为唐代雕刻精品。开元寺须弥塔为正定佛塔类建筑中的最古者,是隋唐时期正定地区佛教文化兴盛的重要见证,对研究正定乃至全国佛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开元寺内存放的五代时期贝屭碑座,重 107 吨,为全国同类石刻之冠,也值得一看。
须弥塔及塔底层的石雕力士
澄灵塔位于正定古城临济寺内,因其砖色青灰,俗称青塔佛家。因塔中藏有临济宗创宗祖师义玄禅师的衣钵,又称衣钵塔。临济寺初创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原称临济院。唐大中八年(854),义玄禅师驻锡本院,创建临济宗。
澄灵塔及细部砖雕
临济寺澄灵塔为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高 30.47 米佛家。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塔身第一层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柱。塔身八层檐相距甚近,除第一层椽飞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澄灵塔为密檐塔中的佳作,梁思成先生对其造型大加赞美,称其为“塔中上品”。
作者介绍
图片|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