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蕴含的道家文化思想:道家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24分类:符咒浏览:325
下文为《汉画蕴含的道家文化思想》节选自:《中国美学(第11辑)》,邹华 主编 道家。
汉画蕴含的道家文化思想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儒释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形成思想后又反作用于各个领域道家。道家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本土文化思想,后来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早期汉画中以“孔子见老子”为重要题材的作品众多,黄帝和老子的形象在汉画中比比皆是,由此可以窥见其中所流露出来的黄老崇拜意识。道家思想对汉画审美理念的嬗变作用持续影响着中国画的审美,汉代的《淮南子》和《论衡》两部哲学著作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美学史,它们疏离了审美与道德观念的密切关系,以“自然”为旨趣,发展成为“澄怀味象”的美学命题;推动了“元气自然论”的形成与完善,探讨了“形”“神”“气”内在的联系,而衍生了形神论及以“气韵生动”为旨归的美学思想。《淮南子》“君形者”的思想更是东晋顾恺之著名美学思想“传神写照”论的直接来源;老庄思想蕴含“放浪形骸”的浪漫主义情怀,其中“大巧若拙”“知白守黑”“气韵论”等文化思想深入中国画的骨髓。
早在汉代“画像”一词已然出现,《汉书·赵充国传》及《汉书·武帝纪》中均有涉及道家。到了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洪适的《隶释》及《隶续》等金石学著作中,近代意义“画像石”一词逐渐出现。狭义的汉画则主要是指汉画像石,本文中所涉及的“汉画”研究范围,主要是指汉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帛画及漆画等。
一 黄老思想与道教思想的异同
汉代文艺思想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它深刻地影响着汉画艺术的审美思想与艺术表现道家。道家是先秦诸子流派中重要的一支,其在秦汉之际的发展历经了由先秦避世到汉初治国方略的黄老之术再到东汉末年的道教的历程,对哲学理论思维的发展贡献巨大,其中养生论元气论影响深远,深刻地影响着汉代的生死观、长生论和宇宙观,汉画中很多的题材和内容都反映着上述内容,尤其是神仙方术渗入后东汉时期尚黄老、修仙道的思想对汉代墓葬观和墓葬艺术的作用重大。班固谈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司马迁言史自黄帝始,亦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楚国“官学”背景良好,早期官学中鬻熊子、倚相和观射父等都在传播和影响着楚国的道家思想,著名的隐士如老子、接舆、老莱子、范蠡等更是对道的释义、传播与改造功不可没。而《黄帝四经》中“恒先之初,迥同太虚”“名实相应”的思想、《尸子》的推崇公心反对私心及正名名分之教、《鹖冠子》“天地成于元气”的元气论及以黄老刑名为本兼论诸学的融合思想等影响甚大。道家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儒、墨、杂等诸学派,如天道自然、虚静、无为等思想被儒家融合与吸纳。到了秦末汉初,汉朝统治者吸取秦王朝覆灭的教训,而那时又百业待兴,需要与民休息,因而黄老之学得以广泛传播,并实现了由道论向社会性的倾斜和实践。西汉初七十余年间均是黄老之学主导着治国思想与实践,即“持以道德,辅以仁义”。
展开全文
就目前所出土的涉及黄老崇拜意识的汉画而言,西汉比东汉画面内容相对简单,技法不如东汉成熟道家。如兖州博物馆藏的西汉线刻“老子画像”,画面左格中,老子形象高大立于画面中心,而且肌理有别于其他人物,凸显了老子被尊崇的地位(见图1)。又如微山县文化馆藏的西汉线刻“孔子见老子画像”,孔子率众人拜见老子,体现了对老子的尊敬,并甘愿向其问道。后因时局的变化,儒学兴盛,黄老学说没落,东汉时期日渐式微而融入道教文化。
图1 老子画像(局部) 兖州博物馆藏 西汉
道教与黄老之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道教成立初始是依托道家黄老思想而得以生存、发展,并为世人所接受的,可是与此同时它也注入了自己本教的哲学思想,对黄老思想进行了宗教化和方术化的改造和发展,这是由一种无神论向有神论演变的历程,由消极避世转向积极入世,从而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众宗教哲学。道家与道教联系与差异并存,道教依托黄老学说却又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道家哲学具有理性的无神论色彩,道教哲学具有有神论的神秘色彩;道家哲学是消极无为的,道教哲学是积极有为的;道家哲学是隐士哲学,道教哲学是方士哲学;道家哲学是超世的,道教哲学是忘世的。道教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范畴,是从老庄学派和黄老之学继承来的,它实际上是道家黄老之学的宗教化和方术化”。
黄帝在道教中被神化,老子被奉为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道教亦奉“道”为最高信仰道家。因此,到了东汉时期,“孔子见老子”的画面多了起来,技法较西汉高超娴熟,人物体貌传神,场面多为三人以上,或者是老子、孔子、项橐,或者众弟子参与其中(见图2)。仅东汉嘉祥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有“孔子见老子”主题的画面十余幅之多。此外,道教的主题如黄帝升仙、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等,在汉画中也多有表现。
图2 孔子见老子 私人收藏 东汉
具体来说,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的汉画图像还有因对“太一神”的崇拜而创作的“太一”像道家。“太一”是《老子》中所指称的“道”的别名,象征“天道”,主宰万物。“太一”神揽阴阳,制四方,左右怀抱伏羲与女娲,四灵环绕,成为常见题材之一。后来神仙学派在汉代与“重生”“养生”“乐生”“长生不老”等道家观念融合渗透形成道教文化,其神仙方术、修炼成仙等思想在汉画中均有所体现,如汉画中有着大量对西王母进行刻画的作品,其因拥有能制作长生不死之药的玉兔而备受尊崇,尽管其状貌被描绘得十分恐怖“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东王公亦是长生不老的象征,传其左右各一羽人捣制长生不老药,《神异经》如是描述“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人人想成仙而驱鬼,因此汉画中龙、鹤、鹿、凤等均是神禽瑞兽,乘其与羽人同行而“升仙”入仙界;还有的希冀借助“琴”的神力“化去不死”,修道成仙。相应的驱鬼辟邪、祭祖祀神、镇凶纳吉的题材也不断出现,如专门打鬼的神荼、郁垒及方相氏等,石墓的墓门上多画有打鬼的仙人像。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观、生死观及神仙方术、宇宙观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对汉画艺术创作包括主题内容、思想、艺术特征及形象塑造等作用匪浅道家。
二 黄老思想崇拜意识在汉画中的体现
西汉时期,“黄老之学”作为当时的政治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思潮对汉画影响颇深,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出现了对黄帝与老子的主神崇拜意识及相关图像道家。“黄老之学”是“黄学”和“老学”的统称,初期二者并未并置在一起,而是独立的两种学说,是原始道教的不同流派。“黄帝”之学和《道德经》起于战国,均是在承继古代“道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道论上有着相同及相近之处,都以“道”为万物之本原,可在具体的论点上又各自自成一派,有着思想上的分流。“黄学”由于政治原因兴盛于西汉,彼时可谓盛极一时之显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帛书,弥补了先前“黄学”资料缺失的遗憾。
“黄学”并非黄帝所作,而是鉴于黄帝崇高的政治地位,战国中期出现了大批托名为黄帝的著作道家。《汉书·艺文志》所载12类26种黄帝之书,属于道家的书居多,道家对黄帝的尊崇促进了其在思想文化上至高地位的形成与确立。汉画中的黄帝是以主神的形象出现的(见图3),有的是“黄帝升仙”(见图4),有的是“黄帝暨日月神像”,等等。老子的神格很高,仅居于西王母之下,孔子见老子的道教仪式在汉画中非常常见。黄老并用是到了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为了所建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黄帝》与《老子》之学求其大同,未做分辨,思想界限模糊混用,以致被后世误用。
汉丞相曹参首次将“黄老之学”运用到政治之中,用来治理国家道家。从出土的《黄帝四经》的内容来看,汉初所采用的“黄老之学”应主要是黄学思想。西汉道家著作《淮南子》创作于汉初背景下,对《黄帝四经》和《老子》均有吸收和改造,乃黄老思想的贯通之作。由该著作可以看出黄老之学“治术”属性鲜明,追求“阴阳大顺”之用,它极为维护尊卑等级制度,强调绝对地忠君,以“治身”为理论基础终至“治国”之术。它所主张的“无为”主要是黄学积极意义上的“无为”理念,包含刑名法术之学。
图3 黄帝 山东嘉祥武氏祠武梁祠西壁画像石
图4 黄帝升仙 藏于徐州汉画像石馆 东汉
标签:道家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