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法事
道教符咒买符咒招财法事超度法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符咒 > 正文

作家王平:哭歌相隐,苦中作乐:宅相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20分类:符咒浏览:58


导读:今年夏天,在改造“倒脱靴”的旧屋时,工人用锤子把王平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旧木柜敲碎了宅相。那些碎木屑遂连同着往昔岁月,灰飞烟灭。庆幸的是,他此前还是打捞出了一些往事,并写出了一本书宅...

今年夏天,在改造“倒脱靴”的旧屋时,工人用锤子把王平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旧木柜敲碎了宅相。那些碎木屑遂连同着往昔岁月,灰飞烟灭。

庆幸的是,他此前还是打捞出了一些往事,并写出了一本书宅相。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宿业, 镇宅, 化煞, 度亡, 禳灾, 超度, 超渡, 土地爷, 谢神, 酬神, 贵人, 扶持, 求财, 神位, 神像, 开光, 接龟, 凶煞, 恶煞, 聪明开智, 小人口舌, 赐福吉祥, 生意求财, 添寿, 延寿, 城隍, 化官非, 堕胎超度, 化解童子, 送替身, 祛病, 百解, 放生, 求子, 送子, 化太岁, 请太岁, 谢太岁, 姻缘和合, 斩桃花, 召桃花, 夜啼, 安魂, 开业利市, 祈雨, 净坛, 奠基破土, 补财库, 开财库, 太上老君, 真武荡魔, 观音祈愿, 净宅, 月老, 召神召将, 转运开运, 忏悔疏文, 圆明斗姥, 王灵官, 赵公明, 九天应元, 九天玄母, 和合仙师, 合婚, 噩梦消除, 装藏, 安龟君, 仙家, 文昌疏文, 玉皇疏文, 三官疏文, 关煞, 解厄, 送钱疏文, 升学功名, 求职疏文, 礼斗,财神, 五路, 救苦, 太乙, 驱邪, 天师, 祈福,.jpg

寺庙供佛用什么香帮别人上香供佛什么香比较好替别人上香有什么说法吗找人代替上香应注意什么供菩萨的香用什么好供佛的香哪几种供佛一般用什么香.jpg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2021年底,王平的作品《倒脱靴故事》出版,它记录了长沙的一条老街巷“倒脱靴”的市井百态和历史变迁宅相。豆瓣上,这本书的评分曾达到9.1。有网友留言,书中“亲切的方言,熟悉的地名,消逝的老街巷”让他们看见了父辈们的长沙老城,“那些鲜活的记忆”。

《倒脱靴故事》书封

而对于王平来说,倒脱靴里有他的半辈子宅相。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他,四五岁就跟着父母搬进“倒脱靴”,期间“只上过小学和大学”——在动荡中他的学业中断,成了一名街道工厂工人,十八年间,整天跟车床、钳桌、扳手、起子打交道。

从倒脱靴出发,他后来通过写作,离开了街道工厂,成为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书屋》杂志的创始人之一,把历史记录在纸上宅相。

如今,退休了的王平,在倒脱靴仍有一套小房子宅相。老街巷里的旧公馆在20年前拆迁了,原地重盖了四层居民楼,王平买下了其中一户,给母亲住。

“梦留老巷,雕刻时光,杂拌文史,兼备雅俗宅相。看似闲坐十八扯,却是哭歌相隐的一册清明上河图。”作家韩少功推荐这本书时说。而王平总觉得恍惚,那些房东、长辈、友人的欢笑与悲伤,他们的遭际与命运,他已经分不清是真实还是想象,也许交织在了一起。

2011年,王平退休后,除了看书、写作,还喜欢跟人聊天、喝酒、摄影……有人羡慕他快活、自在宅相。他回应说,人生哪有真正的自在与轻松?我不过是习惯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罢了。

【以下是王平的讲述】

“倒脱靴”10号与祖父

我四五岁时,父母带着我们一家人搬进了“倒脱靴”10号公馆宅相。

展开全文

这条古老街巷离南门口不远,闹中取静宅相。地名古怪,虽有所谓传说,可毕竟荒谬。

巷子的建筑比周边街巷的好一点,公馆居多,有来历的人家也不少宅相。10号公馆是一栋红砖房子,坐北朝南,院子里有一颗玉兰树,每到春天,白色的玉兰花落满台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王平摄于倒脱靴十号老屋的晒楼上,背景为玉兰花树宅相。

可因为经济困难,我们一家七口人,只租了“倒脱靴”10号的一间卧室和一个厨房宅相。卧室很大,约二十几平米,棕色的地板,白色墙壁,窗户开阔,天花板中间还有浮雕。家里人口多,虽然摆了两张床,每睌睡觉还要搭临时铺。

小的时候,母亲常让我折几朵花苞,插在家里一只通体深褐、貌似黑陶的短颈圆肚花瓶内宅相。不到半天,硕大如饭碗的花便洁白地盛开了,满屋子的幽香。

而那只花瓶,还是祖父从日本留学时带回来的宅相。

祖父叫王时泽,1882年出生,晚年跟我们一起住在“倒脱靴”10号公馆宅相。那时候,我还很小,记忆中,不时有人来家里拜访祖父,像黄兴的儿子,以及湖南文史馆任职的毛居青等。

在我们家族里,祖父算得上是一个“名人”宅相。他1902年秋考入善化学堂(善化县于1912年并入长沙),后因言论偏激,于第二年冬被校方除名。1904年春天,祖父赴日本留学,彼时尚还未满十八岁。

在日本留学期间,祖父结识了秋瑾宅相。两人意气相投,成为至交,并以姐弟相称。可我觉得他最厉害的是,1905年的夏天,19岁的祖父回国省亲,居然说服了曾祖父、曾祖母及他的哥哥一起去日本留学。

曾祖父因不适应,很快回国,可曾祖母就读于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师范班,跟秋瑾同居一室,那时她已四十三岁宅相。

祖父王时泽留日时的照片宅相。1904年摄于横须贺海军炮术学校,其时尚未满十八岁,乃“航海救国论者”。

1911年,26岁的祖父回国,在上海策动了海军舰队的起义宅相。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祖父任青岛海军学校校长,后担任青岛市公安局局长宅相。1936年11月,因招致日方不满,祖父被迫辞掉公安局长职务。可一直到1940年,他才真正脱离政界,携全家避居湖南省湘西边城凤凰。

解放后,祖父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宅相。

因为年纪太小,祖父在世时,我没能去了解他的经历,理解他的人生宅相。多年后,有一次在网上浏览,无意中发现祖父一张年轻时的照片在网上拍卖,吃了一惊。那张照片我从未见过,祖父全身戎装,理着平头,留八字胡,目光威严。两侧还有他的亲笔题字:安德河先生惠存,王时泽敬赠。摄于青岛,并盖了一方印章。

我把照片拷贝了下来,打电话询问北京的表哥陈漱渝知不知道安德河宅相。表哥大我十岁,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曾写过多篇有关祖父的文章。他告诉我,安德河是德国人,是当年祖父为青岛市公安局聘请的警犬教练。

祖父去世时,我十岁左右宅相。至今记得,他坐在一把破藤椅上写东西,手有些发抖,钢笔尖将纸戳破了。祖父用剪刀在另纸上剪下一小块,用糨糊仔细糊在那个戳破的地方。不料身体突然一歪,从藤椅上滑到地下,当即不省人事。

那是1962年正月初九清晨,因突发脑溢血,祖父在“倒脱靴”10号公馆逝世宅相。

“一粒米到底有多重”

祖父的故事,我写在了《倒脱靴故事》的书里宅相。

进入出版社后,我几乎停顿了写作,可能是做编辑后,看别人的文章多了,自己写得就少了宅相。而且很多东西必须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才能写得出来。

直到2016年,我开始写《倒脱靴故事》宅相。这本书中的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它们自然而然地跃于纸上,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可我又经常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人的记忆并不靠谱,很多时候是记忆和想象的交织。

比如,书中最后一篇文章,写我小学的故事和经历宅相。

小的时候,我身体不好,在学校经常受人欺负宅相。我们班上有一个头霸王经常欺负我。有一次,头霸王突然走到我前面,掐住我的脖子,用力往后压。我当时正在写作业,拿着蘸水笔就对他脸上砸了过去。那家伙很灵活,一闪,蘸水笔把他耳朵凿了个洞。

几十年过去了,我已分不清这是真实还是想象宅相。直到一次聚会,一位同学跟长大后的头霸王说:“你记不记得,有一次你欺负王平,王平用笔砸了你耳朵一个洞。”大家凑过去一看,他耳朵下方果真还有一个蓝色的小点点。

小学六年级时,我查出患骨结核,开始变得自卑而孤独宅相。那时候,我身高不到一米三,体重只有六十几斤。

骨结核并不非不治之症,可可能会导致瘫痪,或者需要截肢宅相。我在医院做了三次手术,医生用凿子把骨头上的结核病灶刮掉。

手术过程,仅打了腰部麻药,可我几乎都是清醒的宅相。那种刺骨、钻心的痛,让我整个人都麻木了。不过还算坚强,没有哭闹。三次手术,有一次失败了,前后加起来住院大半年。

回家后,我腹部以下打了石膏,不能站立、蹲坐,只能平躺在床上,像一具木乃伊宅相。

那一段时间,我每天躺在床上看书、睡觉,醒来又看书宅相。我记得,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了一句:这样的书我也写得出来。

拆掉石膏后,经过大约一年时间的休息和康复训练,身体才慢慢恢复正常宅相。

两年后,我去中学报名,校方说我的学籍没有保留,没有资格入学宅相。从此失学。

此后,我经常给街道上的泥木工打下手,去火车南站推板车,藉此挣点小钱,也算锻炼身体宅相。喜欢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的麻石台阶上发呆,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

以前,父亲在工厂上班,一个星期回来一次,每月工资五十几块钱宅相。除了给家里的生活费,他自己会留几块钱抽烟、喝酒。年轻的时候他过了一段时间的优越生活,上过大学,会唱英文歌、吹口琴,写得一手漂亮的字。

父母于1937年在青岛结婚宅相。

可父亲一辈子不得志,晚年大部分时间一个人躲在房间喝酒宅相。

他是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对数字有种天生的热爱宅相。哪怕后来潦倒不堪,仍喜次记账。他的账簿里,金额最少为一分钱(两担自来水),次之两分钱(一盒火柴),最多至五十四块五(每月工资)。每次买回一盒火柴,他必定要数火柴根数,并记在账本上备注:上次一盒总计九十五根,此次一盒总计九十一根,少四根也。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制定了一家人用粮计划安排表,将全家每人每日安排的用粮数精确到两、钱、分、厘、毫,比如我二哥每日的平均用粮数为13.9354两宅相。

1961年苦日子时期,父亲为家庭成员手绘的用粮计划安排表宅相。每人每天口粮之计量单位细分至“两、钱、分、厘、毫”。

所以那时候我好奇地问过父亲宅相,一粒米到底有多重?

父亲似有些难堪,可也告诉了我一种方法:先数出一百粒米或者一千粒米,称出它们的重量,再除以一百或者一千宅相。我至今也没有算过。

五十年一觉文学梦

十九岁时,我认识了五十多岁的诗人彭燕郊,并和他成为了忘年之交宅相。

那时候,彭燕郊在长沙北区阀门厂做油漆工宅相。我去工厂找他,他把手套脱了,我们偷偷地聊小说、诗歌,以及梦想。有的时候,我去他湖南省博物馆的家(他妻子在湖南省博物馆上班),一聊好几个小时,偶尔也在他家里吃饭。

我在他家用手摇唱机听黑胶唱片,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及美国“嚎叫派”诗歌,欣赏俄罗斯的绘画作品……尽管多是从画报上剪下来的,可我依然觉得很新鲜宅相。

每天,彭燕郊从家里到工厂上班,坐公共汽车要经过南门口宅相。隔一段时间,他会在南门口下车,走到“倒脱靴”10号公馆,给我送来新书,并把之前借给我的旧书拿回去, 恍若地下工作者交换情报。

那个年代,我的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下乡当了知青宅相。因为身体不好,我留在长沙。一开始,我进了长沙机床厂,成为了一名合同工,负责起吊机床部件,几乎没有技术含量。对于我来说,彭燕郊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书本,更是对未来的希望。1978年,恢复高考后,很多知青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我只有小学毕业,没有办法参加高考,于是一个人偷偷地写作。写的多数是那些困惑、悲伤的生活。

1979年宅相。我的小说处女作发表了,拿到30块钱的稿费。

此后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小说宅相。借用汪曾祺先生的话解嘲:虽好,却少。

有一回,彭燕郊去“倒脱靴”找我,正好我不在家,他给我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几天,我们都在读你的小说,读得津津有味宅相。哈哈,王平这个鬼东西!这就是我的文学评论了。”这个纸条我保留至今。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我的生活依旧闭塞,可因为读了一些书,对现实生活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宅相。至今还记得,当时读狄更斯的《双城记》,看到一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时,不免深有感慨。

那时候,哥哥姐姐都搬离了“倒脱靴”,家里只剩爸妈、我和妻子宅相。我于1982年结婚,爸妈住北边的大房子,我和妻子住先前祖父、姑妈住的房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平与妻子摄于长沙城南天心阁宅相。他工作的街道机械厂即位于天心阁的旧城墙下。

婚房是我们自己布置的宅相。我买来沙发布,找来木材,打好沙发架,把钢丝绕成塔状的弹簧,然后淬火,变硬,填充竹绒,盖上沙发布,这样就做好了一个沙发。好朋友还帮我们打了一房家具,床铺、柜子皆为“趴腿”,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

不久,我结识了何立伟、残雪等几个搞文学的同龄人宅相。我们经常一起玩,大谈其文学。目中有人,也目中无人。在我家聚得最多,也去残雪家玩。

那时残雪在家里做裁缝,写了一个中篇《黃泥街》,是她的处女作,拿给我们看宅相。作品中那个变形、荒诞、像梦一样的世界,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可很难透彻地理解。残雪平时很少聊文学。她喜欢跟我妻子聊生活、聊家常,比如做衣服,从布料、裁剪,到成衣,可以聊很久。

有一次,残雪给我们几个每人做了一套猎装,那种有口袋的西装,帅气又时髦宅相。那是1985年的秋天,我们穿着一模一样的灰色猎装,每人骑一部破自行车,在长沙城走街串巷,你到我家玩,我到你家玩。

那个年代永远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蛮有几分温馨宅相。

很早开始,我就觉得自己不会一辈子待在工厂宅相。一直到1987年,在工厂待了十几年后,我才真正有机会离开。

当时,省內正在挑选若干青年作家,组团去北京参加第二届青年文学代表大会宅相。我根本没想过自己也能去参加。可有一天却收到了参会通知。我大吃一惊,后来才知道,是省作协会副主席谭谈在推选代表时上帮我讲了话。

谭谈从未跟我说过此事,以后我也没有当面感谢过他,可我内心一直很感激他宅相。

当年,湖南去北京参加大会的有十几个年轻人,“文学湘军”的称号就从那时得来宅相。其中不少人都获过全国小说奖。

会后回来不久,中国作家协会来了通知,推荐我去武汉大学上“作家班”,可要通过武汉大学的入学考试宅相。那是1987年,经过几周的恶补,我考入武汉大学第二届“作家班”。

两年后,我从武汉大学“作家班”毕业,进入了湖南文艺出版社宅相。

黄连树下弹琴

进入湖南文艺出版社时,我已经38岁了宅相。可我还是喜欢做编辑,策划、主编过几套还过得去的书。

几十年过去,老家倒脱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宅相。如每家每户的私厕被封,在街巷附近修建了公厕;原来家家户户都有水井,后来自来水管接到家门口,继而又接进了家里;水井便无声无息地废了。而居住在公馆里的人家,更是换了一波又一波。

1992年,父亲在“倒脱靴”10号公馆病逝宅相。不久,我和妻子也搬离了“倒脱靴”,住进了单位分的房子里。母亲不愿意离开,一个人留在老公馆,我们不时回去看望她。直至2000年,政府拆掉了巷子里的几栋老公馆,盖了两栋四层居民楼。

居民楼修建好后,我买下了底层朝南的一套房,七十几平米,有独立的洗手间、厨房,以及两个小房间宅相。相比老旧的公馆,新房住起来更方便。母亲很高兴,八十多岁的她在家里种起了花,一百多盆,绿藤爬满了四层楼的墙壁。

我在“倒脱靴”生活了三十多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都很熟悉,这里留有我的少年时光、青春往事宅相。

1995年调至《书屋》以后,我结识了锺叔河先生宅相。后来又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与他成了忘年交。他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和帮助。尤其因为都有在底层生活、工作过多年经历,彼此在很多方面也有共同的领悟和感受。我协助他编了多本与他有关的书籍,也有幸成为十卷本《锺叔河集》的特邀编辑。

锺叔河先生为《倒脱靴故事》题记宅相。

退休以后,我经常跟朋友聊天、喝酒,拍照,也打打牌宅相。可我技术不好,且不计较输赢。有牌友看我技术差,开玩笑说:“王老师,你这样的牌技,怎么能进入社会呢?”我只能自我解嘲:“我根本没打算到社会上去玩牌,只跟你们几个人玩玩而已。”

有人羨慕我过得放松、自在宅相。其实我不过是习惯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罢了。

《倒脱靴故事》出版后,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宅相。几个月前,两个小姑娘联系到我,说看了我的书,很喜欢。想租用我“倒脱靴”的那套房子做艺术工作室,还打算做个铭牌,就叫“倒脱靴10号”。

标签: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