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族束发,游牧民族为什么剃发结辫?一个民俗与剃发有关:民俗
中原民族成年时把头发束起来,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民俗。汉族男人将头发束在头顶,女人则会将之梳理成各种漂亮的发髻。无论男女,都遵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不得随意剪除。与汉族类似,南方的少数民族也都是束发。
然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契丹、突厥、回鹘、柔然、高句丽、鲜卑、女真、蒙古等却喜欢剃发结辫,传说与一个部落首领有关民俗。
根据记载,早期游牧民族匈奴人不剃发,匈奴人和羌人一样都是“披发”民俗。传说南北朝时,鲜卑人是“索头”发型,就是编辫子。被鲜卑人统治的游牧民族有个人叫木骨闾,意思是秃头,早期是鲜卑的骑兵。木骨闾带领100多人逃离鲜卑,自己建立了一个部落。
由于木骨闾本人是秃头,所以手下也把中间头发剃去,周围的头发编成小辫子民俗。木骨闾的后人建立柔然汗国,民族主要是没有南下的鲜卑人和东胡、匈奴的残余,基本是蒙古语的群体。柔然国统治了整个北方草原,这种剃发结辫的发型影响了整个游牧民族。
其实游牧民族剃发结辫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民俗。中原民族农耕为主,束发对生活无太多影响,长发在冬天还能有一定保暖作用。而游牧民族生活与打猎相关,所处环境又及其寒冷,所以剃发原因有以下几条:
展开全文
前髡后辫的方式,便于骑射民俗。束发额前的刘海会影响视线,在颠簸的马背上,头发一旦散开影响作战。头发的保暖作用有限,冬季必须要帽子保暖,剃发方便带帽子,游牧民族都是头戴兽皮帽保暖。游牧民族生活缺水,甚至长年喝奶补充水分,长年不洗澡。剃发有利于清洁,头部受伤也容易清理。民族习惯,为了美观,游牧民族大婚时,还要专门剪发、髡发一次,让剃秃的地方更加油光闪亮。
很多游牧民族,妇女也有髡发习俗民俗。
清朝是女真人建立,也是游牧民族发型民俗。1644年清军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朝早期发型是鼠尾巴发型,中期是猪尾巴发型,晚期是牛尾巴发型民俗。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留辫子才成为历史。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起源于清朝民俗。1644年清朝入关后,要求所有男子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
民间为了怀念传统习惯,约定正月不剃头,寓意“思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民俗。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旧”变成了现代的“死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