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古人饮茶的仪式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焚香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18分类:法术浏览:115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对茶都格外偏爱,大家认为饮茶是一件雅致之事,甚至将喝茶视为比吃饭还重要的事焚香。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饮茶时的仪式感。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焚香。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自我们打小,脑海中就有中国人爱喝茶的印象了焚香。而关于饮茶的历史,到目前为止都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四种说法: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神农说版本: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还使之给自己解毒。
展开全文
远古时期,相传神农在公元前2700多年,为给人治病,需经常要到深山去采药、且亲口试药焚香。而神农在某次采药中误食有毒的草,立马头晕目眩,此时,风吹来几片树上掉下的叶子,神农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一股清香油然而生,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
在观察后发现,这个叶子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后来神农将它定名为"荼"(茶)焚香。
而据后人推测当时为神农提神、解毒的茶应为普洱,其原因有三焚香。
1、地理位置在益州,就是今天的云贵川及缅甸;2,上述提及树上掉下来的叶子,说明不是灌木,可能是乔木,而普洱茶正是乔木;3,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依然有吃茶叶的习惯,云南便是普洱茶的“故乡”焚香。
以上,便是“茶最早发现”之流传最广版本,而这个说法也与《神农本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焚香。
神农发现茶的说法,除了让后人了解了茶这个东西外,也为我们解锁了茶重要的解毒功能焚香。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就是说它是寒性的东西,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表示:“茶者阴中之阴,陈也降也焚香。”茶是至寒之物,可是来解热毒的。
古代医籍上记载的“毒”,多指热毒,而茶早期作为一种药物来被使用,在药理上属寒性焚香。我国古代的中医思想是建立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茶的寒性能中和热毒,达到阴阳平衡,故茶能解毒。
从现代西医的角度上分析的话,茶能解毒也是有道理的焚香。因为茶中的单宁酸能与金属或碱类物质结合,使其沉淀,有延缓人体吸收毒物的作用。
饮茶之雅,雅在仪式感焚香。这种仪式感源于饮茶前每道工序的讲究。对于古人来说制茶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还有撮泡法,其中宋朝点茶法颇为出名,其第一步便是极有仪式感的——炙茶。
1
炙茶
Roasted tea
炙茶是煮茶中最为重要的过程之一,炙茶的好坏决定了整个煮茶过程的基调焚香。
炙茶分为三步:1、焙茶:对茶叶进行烘焙的过程,使茶从外到内被烤热,目的是为了醒茶;2、烹茶:把烘焙过的茶块集中到炒锅的一边,然后向炒锅另一边(没有茶)的地方倒入一些开水焚香。水的用量要在5秒内全部蒸发为蒸汽为宜。烹茶目的为了祛除苍霉味。3、捡茶梗:把所有茶梗都挑出来,目的是让茶的口感更纯正。
在炙茶的过程中,要注意所用的水量、锅的温度,由于烹过的茶会更加松散,所以更有利于挑出茶梗焚香。
茶梗会影响到整个茶汤的口感,会使茶汤含有涩味焚香。用咱们现代话来讲,炙茶便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
2
碾罗
Grind tea
将茶叶提纯烘烤后,便要开始煮茶前的第二层仪式——碾罗焚香。碾罗也称碾茶,即是用茶碾子将茶叶碾碎呈粉末状,再用茶罗子筛茶。
宋代的研磨茶器大致可分为三类:茶臼、茶碾及茶磨焚香。
由于功能限制,茶臼只能将茶饼敲碎,茶碾也仅能使局部茶块研磨至茶粉,而全部碾成茶末则需要更精细的器皿来完成焚香。故效率更高的茶磨便出现了。
宋代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中说道:“石转运,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焚香。”说的便是这茶磨了。
3
打茶与点茶
Ground tea
碾好茶末后,便要进行第三步打/点茶焚香。
在这一步,唐代与宋代做法上稍有不同,前者的喝法是把茶末投入到烧着水的茶鍑中,在茶鍑里搅拌,再把搅好的茶舀入茶碗焚香。
而宋代,则直接变成在茶碗里搅拌,即向茶碗内注入沸水,再使用茶匙或茶筅[xiǎn]在碗内搅拌焚香。
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最终成为一碗待饮用的茶焚香。
因此,从茶器上看,唐代的茶碗多为宽口,碗身较浅;而宋代的茶碗,因为是在茶碗里打茶,要防止茶汤溢出焚香。所以茶碗的高度就升高了。
此外,在宋代,点茶用水以“活”为上,在注入沸水时,便要注意“用量及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焚香。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水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若茶汤表面现雪沫乳花,厚而白,经久不散,才称得上是上等茶。
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焚香。泡茶如此,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4
斗茶
Competition of tea
正因点茶法的盛行,到了北宋中期以后便兴起了“斗茶”焚香。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焚香。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街坊亦争相围观,像现代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而所谓的“斗茶”斗的就是点茶时“点”的水平焚香。
至于你斗茶焚香,斗的水平如何?
一看汤色,二看水痕焚香。茶汤色泽纯白者胜。
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焚香。
在点茶时,用力击拂茶汤,也会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层茶沫,宋人称之为“汤花”焚香。击拂茶汤的时机、力度和手法,都会影响这层汤花的形状和密度。
关于击拂:古人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焚香。
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焚香。
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焚香。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如果说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那么斗茶便是让这种茶技艺扩散至大街小巷的游戏,甚至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潮流焚香。
如此看来,古人为饮茶而设置的仪式感,不只是给单调的生活增添快乐,同时也让平淡的日子因斗茶“游戏”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有所期待,点茶法某种意义来说已经升格为了一种艺术,或关于煮茶,或关于斗茶,这礼法背后是对中国传统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焚香。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饮茶注重一个“品”字焚香。斗茶文化之所以广受人们喜爱,另外的关键一点在于斗茶之后的品茶阶段。不只局限于品茶等物质层面,还包含着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焚香。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经济、宗教、医学。
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们奢靡成风,浪费严重,有的甚至每天的花销抵得上一个普通家庭两三年的费用焚香。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志之士便提出了“以茶代酒、以茶养廉”的言论,期望以此来改变官僚的风气,推行廉洁之风焚香。以茶养廉,茶只是一媒介,更需要的是一颗恪守本分的心。
在政治家眼里茶是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焚香。
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佛与茶便因此连结起来焚香。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焚香。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如此看来,茶的社会功能及文化传播已经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也使得中国的茶文化稳步发展焚香。饮茶文化延续至今,不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热爱生活、坚守当下的精神特质,而这才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意义所在。
1、茶器 丨皇帝的御用茶具焚香,唯有奢华帝王气 2、茶叶有什么功效与作用3、中国茶叶的历史4、宋代茶臼、茶碾及茶磨散记5、宋代点茶法的流行和斗茶的兴起
标签:焚香
- 法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