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渝先生:道教斋醮仪式 授箓传戒科仪:斋醮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18分类:法术浏览:511
(1)授箓仪式
道教要求入道者通过内心的宗教修持,不断提高道学修养和道品阶次,以最终得“道”,成为有“道”之士斋醮。衡量道士修道阶次的是法箓和度戒,而法箓和戒律的授受,也要按照科仪的授度仪格举行,并与斋醮祀神仪式配合,形成道教仪式的一类。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①法箓阶品
箓即“记录”,有法箓、道箓、经箓、戒箓之称斋醮。
道教的箓分两种:
第一,道土名册斋醮。称登真录,记载道士姓名、道号、师承和道阶。表明道士名登道箓,才能学习道法,有施行道术、主持醮仪的资格。
第二,天神名录斋醮。记载天神名讳、职能等。通晓此法箓,斋醮时才知召唤哪些神灵,遣往何方,执行何职,才有镇伏妖魔邪鬼的威慑力量。
法纂是道士应持之典,修真入道之阶梯斋醮。
正一盟威第二十四阶品,是天师张道陵传授于世,张道陵立正一法箓二十四阶品,以应上八景、中八景、下八景二十四气斋醮。正一箓用于道士修持行法,使过度众灾,落除黑簿,召鬼役灵,进品仙职。
正一法箓二十四阶品是: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风破秽箓
大上三五正一盟威护命长生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官捍厄八卦护身箓
展开全文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大玄四部禁气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威龙虎斩邪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布星纲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州社令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考召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
太上九天真符箓
太上九天都统毕箓
太上华盖斩邪箓
太上三五辟邪箓
太上三皇捍厄箓
太上诸度厄过灾箓
太上解六害神符箓
太上女青诏书箓
太上九光万胜箓
道教宣称法箓是太上老君传授,天师张道陵得祛箓以救度世人,有不可思议之功德斋醮。张天师的正一法箓,传承历史最为悠久,影响道门最为深远,为天下道士所信向。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说“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超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邦家,小可以却灾祸。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堕。”自张天师创正一法箓以后,灵宝、上清等派也相继创立法箓,并在道教中形成以祛第为标志的修行次第。
道教认为法箓是“从凡入圣之门,助国治身之业”斋醮。修真学道之士,欲从俗登真,必须得到真师传授,依科次第修行,逐次接受法箓。唐代道教自正一至大洞有七等箓,共计一百二十阶科,五代道士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列举七等箓是正一盟威箓、金刚洞神箓、太上高玄宗、太上升玄箓、中盟箓、三洞宝箓、上清大洞宝箓,该经列举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中盟箓三十六品,三洞宝箓二十四阶,共八十四阶品。
古代的道士从受百五十将军箓开始,要获得最高的上清摄山精图箓,须经过长期的修持,甚至是毕生的奋斗斋醮。道教的授箓制度,根据道士所受法箓阶品,将道士分成不同法位等级在每一法位中,又根据道士所受法箓的高下,授与不同的法箓名衔,此名衔也表明道士所受法箓品位。
唐代道经《受箓次第法信仪》记载道士受法职位次第∶
第一,正一法位 此法位的道士名衔依次是清信道士,十戒弟子,箓生弟子,正一盟威弟子,系天师某治太上中气左右某气正一盟威弟子,正一盟威弟子三五步纲元命真人,北斗七元真人,门下大都功斋醮。
第二,道德法位 此法位的道士名衔有金钮弟子,太上高玄法师某岳先生,太玄都太上三宝弟子斋醮。
第三,洞神法位 此法位的道士名衔有洞渊神咒九天法师小兆真人,洞神弟子、洞神太一金刚毕券弟子斋醮。
第四,升玄法位 此法位的道士名衔有灵宝升玄内教法师斋醮。
第五,洞玄法位 此法位的道士名衔有灵宝弟子,洞玄弟子,太上灵宝无上洞玄弟子某岳先生斋醮。
第六,五符法位 此法位的道士名衔有洞神三皇内景弟子,太上灵宝无上洞神弟子斋醮。
第七,河图法位 此法位的道士名衔有太玄河图宝第九官真人斋醮。
第八,洞真法位 此法位的道士名衔有上清弟子,上清大洞弟子,上清大洞三景弟子某岳真人斋醮。
第九,毕道法位 此法位的道士称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某真人斋醮。
法箓是修真道士必备之物,伴随着道士的宗教人生,道教赋予法箓神奇的功用受持法箓能召役天神地祇,也能避除灾邪,还可以延年保命,最后能得道升仙斋醮。道士受度的法箓,被视为通灵的信物,受箓道士要终身佩服,才能随时得到神灵的佑护。道士羽化以后,须将法箓焚烧,亡魂才会升入仙界,最后得道成真,因此法箓又是登真录。
法箓不仅是入道的凭信,是道士法位高低的标志,在斋醮仪式中,还要求法师有相当法位,才有资格主持醮仪,白简道士是不可补职升坛的斋醮。斋醮中坛官六职的位序排列,也以法箓为标准,职事同者以所受法箓高下为序,法箓同者以年尊为序。斋醮中高功的出官启事,也与所受法箓的仪格相关,止受都功、升玄法箓者,不能出灵宝斋科中仙灵官吏而受三洞箓者,可以出三洞吏兵,可以行拜朱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高功法师须备受三五都功策、正一盟威箓、灵宝中盟五法箓、灵宝十部妙经及行灵宝大法,方可依科建醮。法师如仅受都功策及升玄、阳光、洞渊等箓,未受盟威箓、不许开建灵宝斋科。因不受盟威箓,斋醮时无法召遣三五正一官吏诸神灵,故不可行斋事。都讲以下诸醮坛执事,亦须备受三五正一、灵宝、阳光等法箓,才可参加斋醮仪式。
②授箓仪式
道士受箓须择天下高道明师,所以道士受箓并不拘于一地,多是遍访名师,参受法箓斋醮。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拓跋焘亲至京城天师道场受法箓,开北魏诸帝受篡之先河斋醮。唐代诸帝更是延请高道名师,拜受法篡。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遣使迎高道司马承祯入京,亲受法箓。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又幕茅山高道李含光之名,遣中使至茅山告李含光受经箓之期,遥礼师度,拜受上清经箓。茅山华阳宫保存有明皇受篡坛,还有御制的《明皇受篡碑》。唐武宗在长安建九天坛,亲自拜受上清法箓。史称晋唐诸帝,都受经箓于茅山。唐代茅山上清法箓,是最具影响、传播最广的法箓。
宋代已形成三山符箓一统天下的局面,茅山、龙虎山、阎皂山都设有传箓坛,主为四方道士授箓斋醮。宋代龙虎山设立授箓院,彭城道土刘归真远行数千里,赴龙虎山受正一法策。宋仁宗至和年间,龙虎山道士王守和在东京传授法箓,形成街坊沸腾的盛况。宋代法箓的传布盛行,宋仁宗兴趣所至,甚至将镇国玺文也镌刻成“帝箓”二字。
下面以唐代公主的授箓仪式为列介绍受篡格式,一般人的受篡仪式是没有这么隆重的斋醮。
授第法坛 建坛三级,高一丈二尺,金莲花纂紫金题榜,青丝周绕坛内斋醮。东方青锦,南方丹锦、西方白锦、北方紫锦,中央黄锦为褥,又有龙须凤翮等席铺地。五方案各依方色制,以锦虬、金龙、玉璧镇案。用青罗十八匹、绯罗六匹、白罗十四匹、皂罗十匹、黄罗二十四匹安五方。坛中镇放的信物有紫罗二百四十匹,绢四百八十匹、钱二百四十贯,黄金二百两,五色云锦二十五匹,香一百二十斤,七宝周正青丝五百两,赛纸二万四千番,笔墨各二百四十管挺,书刀十二口,护戒刀巾各三十八具,金龙六枚、金钮五十四枚。
香炉 有盘龙香炉、舞风香炉、瑞叶香炉、祥花香炉、莲花香炉、芝草香炉,以及香合香奁,皆纯金纯银制造斋醮。用对鹤双鸾、飞龙宛凤锦帕敷设香案,用金刚神王、仙童神女、烟云山水、草树虫鱼、圣兽灵禽等瑰奇珍物绣韫覆盖镇坛道经。
案 有雕玉之案、镇金之案、紫檀之案、白檀之案、沉香之案、皆以翔鸾舞鹤、金花玉叶装饰雕镌斋醮。
函 有七宝函、九仙函、黄金函、白玉函,函内盛放道经斋醮。
囊 有青锦之囊、绛锦之囊、素锦之囊、紫锦之囊、黄锦之囊、云锦之囊、五色绣囊、以盛放法箓斋醮。
幡 有真人幡、玉童玉女幡、金刚神王幡、莲花镂幡、芝草镂幡、盘龙镂幡、舞风镂幡、翔鸾镂幡、飞鹤镂幡,幡上绣山水鸟兽、瑞草祥花等斋醮。
灯树 有金莲花灯树、银莲花树、七宝花树、五色花树,排列坛场上下及道观院内斋醮。灯树上布置的烛有五色花烛、金盘龙烛、银翔鸾烛,千叶莲烛、九色云烛灯有同心之灯、分华之灯、连珠之灯、贯花之灯、转轮神灯、飞台灵灯、紫焰兰灯、青光芝灯、霄华百枝灯、月照干叶灯、五星灯、七曜灯、二十八宿灯、三十六天灯、韬光灯、灭烟灯。灯烛照耀集坛内外,归真观内光明洞彻。
唐宋一般道士的受箓仪式,显然不会有皇后公主受箓之排场斋醮。杜光庭《太上正一阅箓仪》说凡受正一法箓,常选择甲子、庚申、本命、三元、五会、五腊、八节、晦朔等日,这些日期天气告生,万善惟新,天神尽下,地神尽出,水神悉到。受箓道士在这些日期,须清斋入靖,备办酒果二十四分,或十六分,或十二分,或八分,务令严洁,先展铺法箓于几案上,穿新净衣服,斋戒沐浴,然后依天师具典,简阅佩受的正一盟威宝箓。阅箓仪要随晶出箓中吏兵,以展示法箓消灾辟邪的功用。有关授纂的阅箓仪还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策醮仪》,亦是杜光庭整理的正一授集古法。
按正一受道威仪,受篡道士要分法位尊卑,如俗人不得与清信弟子同坐,清信弟子不得与清信道士同坐斋醮。受箓须有登坛三师、即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三师登坛依法传度授箓,受箓道士即步入道阶,名录神真之境。
道士受箓后,即有职券牒文,上书道士所得法职及所录神界,这就是职牒斋醮。职牒实际上是道士修道行法的凭证。在道士受箓仪式上,受箓道士要呈上请第法词。
自汉天师张道陵创教以来,道士受篡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斋醮。自金元全真道兴起,全真道士通行受戒,正一道士则恪守正一受箓古风。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符箓以后,正一道的授箓仪式愈趋复杂。
一般均由历代天师主持授篡科仪斋醮。临坛箓生受箓后,即按正一道传统的法派、辈份取法名。龙虎山张天师法派授策,按《天坛玉格》,授予箓生法名、神职,并颁发职牒、符第,同时发给法印、天蓬尺、玉笈、拷鬼棒、令牌、令旗等法器。
近代的受箓仪式,包括启师、答箓、讲经、说戒、颁发职牒、法器等仪式,其间穿插了请水开坛、安龙奠土,申文发奏、宿启进表等科仪斋醮。
两名道童执剑、捧印、引众第生礼请玄冠法服、执简当胸的三师,引导三师登坛,为众箓生主持授蒙传度仪式斋醮。在授箓仪式中,箓生要表示决心,终生尊奉“三皈九戒”。三皈即皈依道、经、师三宝。九戒是一者克勤,忠于国家,是念真戒二者敬让,孝养父母,是初真戒三者不杀,慈救众生,是持真戒,四者不淫,正身处物,是守真戒五者不盗,推义损己,是保真戒六者不瞋、凶怒凌人,是修真戒七者不诈、贼陷良善,是成真戒八者不骄、傲忽至真,是得真戒九者不二,奉道专一,是登真戒。
在授箓仪式上,众箓生还在掌仪道长带领下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蜒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斋醮。上述可见授箓,不仅是道士修道之阶梯授箓仪式本身,又是道教斋醮科仪的组成部分。
(2)传戒仪式
①玄科戒律
戒律是道士须遵行的一种宗教纪律,也是规范道士宗教道德修养的约束性教规斋醮。戒,有劝戒、教戒之义律,指条律、律令。戒主要规定哪些是恶,禁止道士去做律主要规定犯戒后给予何种处罚,使人有所畏惧。戒律系借神的名义以约束道士,是道士必须遵守的思想与行为准则,违反了就要受到神的谴告。
道教十分看重戒律,认为防非止恶,进善登仙,众行之门,戒是关键斋醮。学道不修斋戒,就是徒劳山林,学道者不受戒律,则无缘得上仙。凡俗之人六情染著,五欲沉迷,内浊乱心,外昏秽境,驰逐名利,耽滞声色,只有入道持戒,才有可能获得解脱。早期道教已有戒律,五斗米道时称为“道诫”,张陵《老子想尔注》就要求“行道不违诫”,劝人以道诫自律。《太平经》中有《致善除邪令人受道诫文》,就是劝人遵守道诫的说教。五斗米道规定道士行为有过失,处罚到静室悔过,或修路百步,这种处分就是律。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已有了正式的戒律条文和经典斋醮。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观身大戒灵宝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陆修静就曾说过受道之人,内执戒律,外持威仪,依科避禁,遵承教令。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道学当以戒律为先,此是道教之宗尊,道教认为有法而无戒,如欲涉海而无舟楫,绝不可能获得济度。
古代凡俗之人,在发心人道,皈依道门以后,就要恪守戒律,将持戒作为规范、约束自己言行的条规,指导自己生活、修炼的准则斋醮。在严肃修持的道士看来,宁一日持戒为道德之人而死,不忍百岁犯戒而生。道士所受道戒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宗教修持道德修养的品位。唐宋以前道士的受戒,与道士的受箓阶位有一定联系,即受戒的多少和寡位的高低有关。
唐代张万福撰《传授三洞经戒法集略说》斋醮,记载唐代道士所受戒目及受戒人身分,就多与受箓法位有关:
第一,三归戒 即归依道、经、师三宝,初起心入道者,首先受三归戒斋醮。
第二,五戒 《云笈七签》载老君说五戒是煞戒、盗戒、淫戒、酒戒和妄语戒斋醮。道教认为老君五戒,旨在使人除五欲,修五德,持五戒,出五浊。
第三斋醮,八戒 《云笈七签》卷四十有《受持八戒斋文》,道士受持的八戒是:
一者不得杀身以自活斋醮。
二者不得淫欲以为悦斋醮。
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斋醮。
四者不得妄语以为能斋醮。
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斋醮。
六者不得杂卧高广大床斋醮。
七者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斋醮。
八者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娼妓斋醮。
五戒和八戒,系箓生弟子所受,箓生弟子在正一法位中排列第三斋醮。《正一法文》说得更明白“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授箓之前未受戒者,授箓之后,依次受之。
第四斋醮,无上十戒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科仪门》,题陆修静撰,张万福补正,所载无上十戒是:
第一戒者,心不恶妒,无生阴贼,检口谨过、想念在法斋醮。
第二戒者,守仁不杀,愍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斋醮。
第三戒者,守正逊义,不淫不盗,常行善念,损已济物斋醮。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无放荡,正洁守谨,行无玷污斋醮。
第五戒者,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中直,不犯口过斋醮。
第六戒者,断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众恶第斋醮。
七戒者,不得嫉人胜己,争竞功名,每事推逊,退身度人斋醮。
第八戒者,不得评论经教,皆毁圣文,躬心承法,常如对神斋醮。
第九戒者,不得斗乱口舌,评详四辈,天人咎恨,伤损神乐斋醮。
第十戒者,举动施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斋醮。
此无上十戒是在俗男女所受,道教认为修斋求道,要一心请奉十戒,斋醮仪式有说戒的仪格,斋主要恭对天尊,奉受十戒,斋主修奉清戒,旨在戒断十恶,广行十善斋醮。
第五斋醮,初真戒 《云笈七签》卷四十载初真十戒是:
第一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已,当行阴德、广济群生斋醮。
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斋醮。
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斋醮。
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斋醮。
第五戒者,不得馋毁贤良,露才扬已,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斋醮。
第六戒者、不得饮酒过差、食肉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斋醮。
第七戒者,不得探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斋醮。
第八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斋醮。
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斋醮。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词,以道德为务斋醮。
张万福说初真戒,系新出家道士所受斋醮。
第六,七十二戒 七十二戒是正一弟子所受,道士只有授正一盟威箓后,才称正一盟威弟子,简称正一弟子,在正一法位中排列第四斋醮。
第七,百八十戒重律 是男官、女官正一道士所受斋醮。五斗米道的祭酒,要受老君一百八十戒。
第八,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 清信弟子受此戒斋醮。得师授三戒、五戒后的女遭士,称为清信弟子。
第九,太清阴阳戒 此五千文箓弟子受斋醮。
第十,想尔二十七戒 太上高玄弟子受此戒斋醮。又称道德经想尔戒,或道德真经戒,分上中下九戒,共二十七条。太上高玄弟子在道德法位中居第二阶。
第十一,洞神三洞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 三皇弟子受此戒门,三皇弟子在五符法位中居第一阶斋醮。
第十二,百二十九戒 升玄内教弟子受此戒,升玄内教弟子居升玄法位,受升玄箓斋醮。
第十三,闭塞六情戒 灵宝初盟受此戒斋醮。
第十四,智慧上品大戒 灵宝中盟受此戒斋醮。
第十五,三元百八十戒 灵宝大盟受此戒斋醮。第十六,智慧观身三百大戒 上清道士受此戒。
张万福所列十六种戒目,每种戒都有特定的授受对象,且多根据道士法位授戒,而道士法位是由受第阶品决定的斋醮。
上述十六种戒,并未囊括道教全部戒律,在《道藏》中,有关戒律的道经有数十百种,戒条最多者达一千二百条斋醮。其中有些戒目,又有数种不同戒条。以十戒为例,就有初真十戒、无上十戒、思微定志经十戒、玉清经中品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十戒、孚佑帝君十戒、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戒十戒等。道教的斋醮仪式,行法中就有奉受十戒的科格,道教戒条如此丰富,是因为正一、上清、灵宝诸道派都制订了许多戒律,故有不同戒条并行于世。
道士持受戒律,又可按品分类斋醮。《玉清经·本起品》说戒有多种,人亦多品,上品人不会犯过失,可以不持戒中品人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习性,还易受客观环境薰染影响,所以要守十戒、五戒以自我约束。下品人又可分为二品上品的愿意受戒,可以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观身三百大戒,或受千二百威仪之戒,以自我修持防护下品的则身同禽兽,无可救药,即使受戒也无裨益。这种三品戒的分类,反映了早期道教的戒律思想。
②传戒仪式
唐宋道士受戒要举行传度受戒科仪斋醮。北宋遭士贾善翔编集的《太上出家传度仪》,就是道士出家受戒的仪式范本。仪式由度师、保举师主持,其基本程式如下:
度师引受戒弟子在众真神位前行礼,三拜上香,度师祝香祷神斋醮。度师在三师(经师、籍师、度师)神位前设案,弟子礼度师,三拜,向北方长跪,听说出家因缘。引弟子在坛庭下北向礼帝王。然后谢先祖,辞父母辞亲知朋友。弟子至三师神位前立,知磬做请三师法事。行三皈依礼。弟子长跪,念请受戒文。度师读白文,请保举师为弟子脱俗衣以圆道相。
度师说十戒斋醮,每说完一戒,度师必问“能持否”弟子答“能”度师说十戒是:
第一戒者,心不恶妒,无生阴贼,检口慎过,想念在法斋醮。
第二戒者,守仁不杀,悯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斋醮。
第三戒者,守正让义,不欺不盗,常行善念,损已济无斋醮。
第四戒者,不贪不欲,心无放荡,清洁守慎,行无点污斋醮。
第五戒者,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中直,不犯口过斋醮。
第六戒者,不得嗔怒,调和气性,神无所伤,不犯众恶斋醮。
第七戒者,不嫉人胜己,争竞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斋醮。
第八戒者,不得评论经教,皆毁圣文,躬心奉法,常如对神斋醮。
第九戒者,不得争竞是非,评论四辈,天人咎恨,损伤神乐斋醮。
第十戒者,举动施为,每合天心,常行大慈,普度厄难斋醮。
接着,度师教戒弟子遵行法道,努力修持斋醮。新戒弟子礼谢经、籍、度三师。新戒弟子发十二愿。最后,新戒弟子礼大道功德,礼度师、保举师及诸坛场执事。
《道门定制》卷十《更籍换案道场五戒牒》,记载的是建置道场,更籍换案,由传度师高功行法传授太上五戒斋醮。唐宋道士的受戒仪式,要依科举行传度,传度仪成为斋醮科仪的一个门类。
金元全真道兴起以后,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见传统戒律戒目繁多,不便道士遵行,遂统一制订了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作为全真道授受戒律的范本斋醮。可丘处机将此全真戒律单传秘授,故传播不广,各地全真道士多不知有此三坛大戒。
全真道的三坛大戒是:
第一,初真戒 内容有三皈依戒、积功归根五戒、初真十戒、女真九戒斋醮。其中三戒、五戒、十戒戒条与唐宋时大致相同,王常月《初真戒律》对各戒条又加以解释。
第二斋醮,女真九戒是全真道为女道士制订的戒条:
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斋醮。
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斋醮。
三曰惜诸物命,慈悯不杀斋醮。
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斋醮。
五曰以具质素,不事华饰斋醮。
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斋醮。
七曰不得数赴斋会斋醮。
八曰不得虐使奴仆斋醮。
九曰不得窃取人物斋醮。
第二,中极戒 内容是中极三百大戒,共三百戒条斋醮。如第七十一戒至七十四戒是不得预世间婚姻事不得破世间婚姻事不得观看妓乐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第二百一戒至二百四戒是当忍人所不能忍当断人所不能断当学人所不能学当容人所不能容。
第三,天仙大戒 共有二百七十戒条,即二十七个十种不可称量斋醮。这二十七个十种不可称量,据说是天仙初祖孚佑帝君所传。天仙大戒的二十七个十种不可称量,共有二百七十条戒律,称为二百七十法。持中极戒满三年,才可以进受天仙大戒。
道士受三坛大戒后,分别取得不同法位,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斋醮。与唐宋时期名目繁多的戒目比较,全真道的三坛大戒,简而明,备而赅,数百年来,一直为律坛楷模,道士修道持身之规范,积功累行之径路。
道教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斋醮。道教戒律,就是防止违反道法的警戒条文,对违反戒律的道士,则有清规予以惩罚。清规由各道观自己订立,轻者被罚跪、杖责、逐出教门,重者可以被处死。
《全真清规》有《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斋醮,就是著名的十条清规:
一犯国法遣出斋醮。
二偷盗财物遣送尊长者,烧毁衣钵罚出斋醮。
三说是谈非,扰堂闹众者,竹蓖罚出斋醮。
四酒色、财气、食荤、可犯一者,罚出斋醮。
五奸猾慵狡,嫉妒欺瞒者,罚出斋醮。
六猖狂骄傲,动不随众者,罚斋斋醮。
七高言大语,作事躁暴者,罚香斋醮。
八说怪事戏言,无故出庵门者,罚香斋醮。
九干事不专,奸猾慵懒者,罚茶斋醮。
十犯事轻者,并行罚拜斋醮。
跪香即罚跪燃完一炷香的时间,迁单即降职,逐出即下催单,逐出丛林斋醮。按全真仪范,传戒由十方丛林方丈主持。方丈开坛演戒,解说戒律,传授戒法,故称为律师。律师必须由受过三坛大戒,持戒精严,德高望重的方丈担任。
辅助律师传戒的有八大师:
证盟大师 给戒子讲经解惑,回答戒子提出的问题斋醮。
监戒大师 监督律坛威仪,不许犯戒违律斋醮。
保举大师 负责保钥、保戒、保香,由开戒丛林监院担任斋醮。
演礼大师 教戒子登规行礼及戒坛一切礼仪斋醮。
纠仪大师 纠正戒子仪规斋醮。
提科大师 负责经堂诵经礼忏及经堂事务斋醮。
登策大师 填写登真禁,为戒子起道号斋醮。
引请大师 也称迎请大师,主持大型道场,任高功斋醮。
唐宋道教有三师、五保,负责监临授度,检查得失斋醮。全真传戒的八大师,应是取法唐宋三师、五保的职司而设立的。
律师传戒说法是最重要的仪式斋醮。众戒子在经师带领下,迎请律师和八大师入坛,律师高居上座,八大师分左右而座,戒子捧简长跪。律师宣讲初真戒,每讲完一条戒律,便问坛下诸戒子“此戒尔等可能持否”众戒子齐答“依戒奉行!”初真戒传毕,众戒子跪拜律师,送律师和八大师回迎请堂休息。然后再分别传授中极戒、天仙大戒。传天仙戒时,律师每讲一条戒律,问众戒子“此无量心能持否”众戒子齐答“尽形寿命,常持此心,依教奉行”最后,律师勉励诸戒子“至心恒持诸戒”,皈依道、经、师三宝,众戒子高声回答“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三坛大戒至此传授完毕。
三堂大戒之后,是传授衣钵科仪式斋醮。考偈仪式中获“天”字号和“地”字号桂冠的两名戒子,代表众戒子将钵和戒衣呈交律师,律师持钵、戒衣念咒,并在香炉上薰蒸三过,然后传授给天地两号戒子,二戒子身着戒衣,行十方对规礼,众戒子在步虚声中拜谢十方诸神。至此,众道士已成为正式受戒弟子。
此后是发戒牒仪式斋醮。众戒子展规参拜律师和八大师,天地二号戒子在戒坛上代表众戒子行十方对规礼。律师按千字文名次颁发戒牒,众戒子依次上戒台捧受戒牒。戒牒是道士受戒的凭证,戒牒的内容有受戒目的、戒子法名、道号、俗名、出生年月日、籍贯、受戒时间、地点、受戒编号,并有“玄都律坛”大印和传戒律师及八大师印信。
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帮助断绝恶习,舍妄皈真扶助人的正行善念,使正气得以发扬,邪念不致妄生斋醮。戒如同载人之舟楫,可以助人成就大道。出家修道者,志在超生死。可是道有真传,法有秘授,法应该传给好人,因此就需要“戒”,帮助修道者达到性善的境界。修道不受戒,就得不到法的真传,得不到法的传授就好似盲人夜行,终究不能得到道的要诀。因此,道士出家要持戒。受戒是全真道士严肃修持的开始。戒条是太上之玄意,戒子受戒后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去遵守。
标签:斋醮
- 法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