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符咒

苦中有大道:吃苦与道教的“苦己利人”:道教神学

栏目:符咒 作者:符咒法事网 时间:2022-09-22 13:28:27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词汇中诸如“吃亏“、”吃苦“都与饮食文化有关,也传递着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哲理道教神学。 本文结合”苦“的造字结构、药食同源的理论,五味与食苦养生,通过全真道的“苦己利人”来看中国人的“吃苦”精神道教神学。 药食同源 编辑 苦(资料图) 苦,上面一个“艹”,下面一个“古”,表示一种很古老的草道教神学。《诗·唐风·采苓》中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在这里是一种野菜的名称。“首阳”是山名,一说是指雷首山,是伯夷、叔齐隐居处。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词汇中诸如“吃亏“、”吃苦“都与饮食文化有关,也传递着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哲理道教神学。

本文结合”苦“的造字结构、药食同源的理论,五味与食苦养生,通过全真道的“苦己利人”来看中国人的“吃苦”精神道教神学。

药食同源

编辑

苦(资料图)

苦,上面一个“艹”,下面一个“古”,表示一种很古老的草道教神学。《诗·唐风·采苓》中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在这里是一种野菜的名称。“首阳”是山名,一说是指雷首山,是伯夷、叔齐隐居处。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道教神学。”

薇,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解释为:“薇,山菜也道教神学。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古人隐居之处,不食五谷,以野菜山果为生。所以,苦、薇,都是野菜。

编辑

展开全文

神农尝百草(资料图)

《说文解字》将“苦”这个字解释为“大苦,苓也道教神学。”后引申表示一种味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个时期,药与食不分家,只有无毒、有毒之分,这就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同时开启了“药食同源”的时代道教神学。

陆贾《新语·道基第一》中有:“民以食肉饮血衣皮毛道教神学。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道教医典中,更将食疗作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就专设“食治”一项。

食苦

编辑

白术(资料图)

中国传统五味,为酸、苦、甘、辛、咸道教神学。苦,是其中一味。食苦,在特定的时候,对于人体五脏是有益的。《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写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脾,是人体的血库,脾气主升则健,喜燥恶湿道教神学。脾湿,则可以食苦的东西进行治疗。中药中,白术是一种味苦的药剂。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写其“味苦、甘,温,无毒。”

白术在我国广泛种植分布,多以浙江、安徽两地为主,而陶弘景首推茅山的白术道教神学。肾藏精,主闭藏。古代人认为“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食苦,可以固肾。

编辑

苦瓜(资料图)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苦物要属苦瓜道教神学。苦瓜,又称锦荔枝、癞葡萄。《本草纲目》中写其“苦、寒、无毒。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在炎热的夏天,一盘苦瓜入口,可以除热。同时,也可以将新鲜的苦瓜切片阴干,配上绿茶,制成“苦瓜茶”。

苦瓜在食俗文化中被人们誉为“君子菜”道教神学。什么意思呢?苦瓜在与其他菜品同炒时,从来不会将“苦”传给与其它的菜品,这也就是一种“苦己利人”。

苦己利人

编辑

梅花(资料图)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精神,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道教神学。《道德经》中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河上公注为:“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学业上,勇攀高峰。

黄元吉真人曾言:“若使境遇平常,不经磨折,不历坎坷,还不是平平度去,又孰肯回心向道,著意求玄?惟此千磨万难,事不遂意,人不我与,方知尘世境况都是劳人草草,无有一件好处,于是淡于名利而潜心为我,厌于人世而矢志清修道教神学。”

修行人吃尽人间疾苦,受过千磨万难,自己方可静心修行,修成大道道教神学。

编辑

丘处机西行路线图(资料图)

除此之外,道教还推崇“苦己利人”的奉献精神道教神学。元初士人徐琰在《郝宗师道行碑》中写有:“全真道)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

所谓的苦己利人,实际上是一种奉献精神的凝缩道教神学。丘处机与一行弟子,克服艰难险阻一言止杀,为了天下苍生造福。新时期,这样的精神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无论是中国人的饮食、全真道的奉献,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直都秉承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世界文明做出着巨大的贡献道教神学。正是这样的“吃苦”精神,才让中华文明立于世界文明之中,传延千年。

阅读:174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