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营造学社,拼接中国最大道教石窟群:道教符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8-14分类:符咒浏览:129
1939年道教符,绵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21日清晨,四川省绵阳县,梁思成、刘敦桢先生从川北旅馆起身道教符。初冬的四川盆地天气阴郁,料峭刺骨,从广汉、德阳走到这里,连续几日不见阳光。上午十点,梁思成一行提上相机、测绘本,走向绵阳北门,他们的调查目标,是城北西山观。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绵阳城曾是蜀道要塞,留存了汉阙、崖墓、蒋琬墓等历代遗迹道教符。西山观在城北两公里的凤凰山上,当时寺观倾颓,道士早已不知所终,后山岩壁有几十龛石窟,或隐于荒草,或没于土中。“山腰子云亭附近,有摩崖造像八十余龛,东西错布,大小不一,内除佛教造像一处外,余皆属于道教。”下午两点,学社离开西山观,前往盐市街观看陈济生先生收藏的汉代文物。
西山观石窟在西山公园玉女泉旁的石包上,山泉终日不停,汩汩流入池中,调皮的孩童时常跨入池中捉鱼道教符。 (甘霖/图)
2017年初,我承担了“川康古建筑调查”的整理工作,绵阳西山观虽只有31张照片,几年中却踏访了多次道教符。当年的道观,如今已改为西山公园,石窟就在园中玉女泉旁的石包上,山泉终日不停,汩汩流入池中。泉水清洌可口,尤适合冲泡茉莉花茶,许多老年人一大早就来公园,叫上一杯沁香的花茶,坐在回廊里摆龙门阵。他们一扭头,便能看到石包上的元始天尊。
玉女泉旁的石包上镌刻30个龛窟,其中编号1-8号的8个小龛开凿于隋末唐初,第1龛残高52厘米、宽35.5厘米,元始天尊头挽高髻,身披道袍,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莲台下有一须弥座,两侧伸出茂盛的莲茎、卷草,密布整龛道教符。天尊两侧各站立一真人,身材修长,身披对襟长袍,系着腰带,双手于胸前持笏板。
其他几龛大小、布局相差无几,龛中造像同为元始天尊与二真人,这类题材也称为“天尊说法图”道教符。历经千年的时光,加之临近玉女泉,造像被青苔染成翠绿色,天尊像或头颅漫漶不清,或身躯残损不堪,只有那些莲茎、卷草,似乎从石头里面生长出来一般,从隋代盛开至今。
展开全文
绵阳城西有凤凰山,山中有西山观造像,现存两个石包,其上镌刻造像31龛道教符。可从营造学社的照片来看,至少有3个石包业已消失,此即消失的石包之一,色伽兰先生命名为甲石包。 (萧易供图/图)
天尊,是道教神阶最高的神仙,道教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以元始天尊的地位最为尊贵道教符。奇怪的是,元始天尊虽位列众仙之首,在中国古代神话与道教早期典籍中却无踪可寻。道人葛洪的《枕中书》留了点线索:“昔二仪未分,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盘古是中国古代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元始天王或许是在盘古信仰影响之下出现的。葛洪的另一本《抱朴子》中,又出现了一个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的元君。元始天王、元君,可能是元始天尊前身。
南朝高道陶弘景第一次对庞杂的道教神系进行梳理,将道教近700位天神、地祗、人鬼、仙真众圣划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一位主神,统领左右仙众道教符。《真灵位业图》中,元始天尊正式定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位列第一等,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
道教此前一直以老子为尊,以《道德经》五千文为经典,为何南北朝时虚构出元始天尊呢?究其原因,老子历史上实有其人,且当过周朝守藏史,史书也明确记载了他的生平,无论道教徒如何苦口婆心地宣扬,老子都更像人而非神道教符。就这样,老子交出了第一把交椅,这个局面,待到他子孙建国后才又有变化。
西山观编号第1到8号的8个小龛皆开凿于隋代,题材均为”天尊说法图“,隋代元始天尊成为最受推崇的道教尊神道教符。 (甘霖/图)
大业六年龛
西山公园现存两个石包,一块在玉女泉旁,另一块在子云亭下,编号第31龛,开凿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年),天尊、老君并排而坐,旁有三道士,龛窟不大,供养人倒是有九十位之多,他们大多头戴幞头,身穿圆领长袍,双手合十,身旁有长方形题榜,有些幸运儿的名字依稀可见:李公高、尹富荣、杨进、张元成、田公……看来这是一次集社造像道教符。
西山观现存31龛,梁思成先生调查时有八十余龛,也就是说,八十多年时间中,超过50龛造像业已消失道教符。法国汉学家色伽兰的调查亦证实了这个观点,1914年,他率领一支考察队从京师出发,经洛阳、西安,沿金牛道进入四川,于初夏抵达绵阳。1923年,色伽兰的《中国西部考古记》在欧洲出版,书中,他虽将西山观误认为佛教造像,却明确记载此地有甲乙丙丁四块石包:甲石包上有造像七尊;乙石包有咸通年号;丙石包镌刻诸多信男信女像,宛如画作;丁石包上有大业六年、大业十年龛,是四川少见的隋代造像。
甲乙丙丁四个石包,在营造学社的照片中皆能看到,此外还有一块在玉女泉旁,也就是现存石包之一道教符。如此说来,西山观或许有三个石包业已不存。1953年修建宝成铁路,西山观因临近铁路,工人就近取石,将石包凿成条石,用来填充路基。
此龛至今犹存,现编号第31龛,位于现代建筑“杨雄读书台”下,即色伽兰记载的乙石包道教符。 (萧易供图/图)
营造学社的照片,揭示了西山观石包之间的空间关系,我们可以复原出每个石包上的主要造像,进而拼接出西山观原本的模样道教符。诸多消失的石包中,丁石包规模最大,从位置来看,它位于现存两块石包之间,如今这里砌成上山台阶,早已痕迹全无了。当年,它兀立在草丛中,一条裂缝将它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四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龛窟就镌刻其上。梁思成先生这样描述他见到的大龛:
龛内刻天尊坐像一躯,微笑,神情雍穆,冲然深远;头后具圆光,手作施无畏势;下裳披于座下道教符。座之两侧,各刻一狮,与当时佛教造像,几无区别。惟左右侍像,拱手持圭,冠式亦稍异常,乃其特征。
这是西山观最大的一龛,主尊头戴高冠,冠前饰博山形珰,眉毛颀长,眼睛微睁,左手下垂,类佛教“与愿印”,右手上举,类“施无畏印”,身披对襟长袍,内系带,衣褶垂于座前道教符。左侧站立二真人,脸型方正,双手于胸前持笏板(梁思成先生认作圭),宽阔的袖袍及腿,脚穿云履,其下有二蹲狮。龛窟左侧有则楷书题记,“大业六年太岁庚午/十二月廿八日三洞/道士黄法暾奉为存/亡二世敬造天尊像一龛供养。”
20世纪80年代,西山公园开挖路基,工人在地下挖出诸多残石,其中就有这则题记,与之一起出土的,还有两个小龛,学术界通常认为左侧即为大业六年龛道教符。
梁思成、刘敦桢先生认为此龛为“大业六年龛”道教符。 (萧易供图/图)
按照石窟开凿的惯例,年代越早的龛窟往往占据岩壁偏好的位置,大龛恰好位于石包中央道教符。天尊冠前有博山形珰,这是两晋南北朝的时尚。传为东晋顾恺之绘的《女史箴图》中,汉元帝头戴通天冠,冠梁下方就有“珰”;北齐东安王娄睿甬道壁画中,文吏戴的冠中也绘有金珰。
北朝年间,一种悬裳座在龙门石窟、巩县石窟、麦积山石窟颇为流行,比如龙门古阳洞、莲花洞、宾阳中洞、来思九洞,巩县第3窟、第4窟,麦积山第142窟等,主尊面容瘦削,面带微笑,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琚垂于座前,华丽繁复,雕工细腻道教符。有意思的是,西山观大龛天尊衣琚同样垂于座前,带有南北朝悬裳座的特点。丁石包大龛带有早期石窟的风格,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或许才是大业六年龛——梁思成先生的判断是可信的。
迄今已发现的道教石窟,大多体量较小,比如阆中石室观、潼南大佛寺开皇年间的隋龛,高、宽不过1米上下道教符。丁石包大龛高逾2米,天尊面容清秀,眼睛微睁,隐有秀骨清像之风,雕工精美,衣纹流畅。隋代的中国道教石窟虽然尚在萌芽期,却依旧出现了高水准的作品。
丁石包上镌刻大业六年、大业十年等题记,或许是西山观最早开凿的石包道教符。 (萧易供图/图)
另一龛消失了的隋代石窟,也在照片里显露出来道教符。此龛是大业十年(614年)正月初八,文托生母亲所造,希望爱子寿命延长。清代《金石苑》曾收录这通碑文,读来情意绵绵:
大业十年正月八日,女弟子文托生母为儿托生造天尊像一龛道教符。愿生长寿子,福沾存亡,恩被五道供养。
大业十年龛在大龛右下方,当年尚保存完整道教符。主尊头戴芙蓉观,身披道袍,结跏趺坐于三层仰莲莲台上,下承须弥座,左右生出卷草、莲茎,其上托莲台,二真人站立其上,双手于胸前持笏板,题记在石窟下方。可惜这龛有纪年的造像,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业十年龛相邻的几个龛窟,龛中主尊均为一天尊二真人,布局相似,风格相近,年代恐怕不会相差太久道教符。隋朝国祚虽短,石窟艺术却颇为兴盛,在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王室贵族、豪强富民依旧捐资开凿石窟。现在看来,在帝国西南,道教石窟也是方兴未艾,绵阳盐亭县龙门垭曾发现了隋大业年间的天尊、老君龛,供养人或许来自东都洛阳;阆中石室观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道教石窟,为侯文称、侯旷等人镌造,完工于下元节。
丁石包上元龛,一天尊二真人,位于“大业十年龛”右侧,龛楣外侧有题记:奉道女生郭氏妙⋯⋯家男郭可⋯⋯天尊一龛⋯⋯上元⋯⋯”,这则题记此前未见披露道教符。 (萧易供图/图)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年号,他虽在佛寺中长大,对符箓图谶倒也不排斥,开国年号“开皇”即取自道教,“开皇”本是道教一劫之始,文帝取此为年号,暗示着自己开创的隋朝进入了历史新纪元,他也如元始天尊一般普度众生道教符。开皇初年,太原流传着“白衣天子出东海”的童谣,杨坚听说后,不远千里穿着一身白衣亲自到东海,并授意史官记录下此事。
隋炀帝杨广也颇好道教,他役使民力开凿大运河游江南,庞大的船队中有楼船一百二十艘,带着僧、尼、道士、女冠随行,谓之四道场,并封为四品官道教符。隋炀帝还幻想长生不死,《资治通鉴》记载过这样一个荒唐故事。嵩山有个叫潘诞的道士自称三百岁,隋炀帝封其为三品官,下令修建嵩阳观,配以童男童女各一百二十人,令他炼制金丹。潘诞说炼丹需要石胆、石髓,遂役使数千民工在嵩山开凿了数十处深达百尺的大洞。历时六年金丹依旧未炼成,隋炀帝怒问何故,潘诞居然丧心病狂地说:“无石胆、石髓,若得童男女胆髓各三斛六斗,可以代之。”隋炀帝才知受了蒙骗,将他斩首了事。此事虽然荒唐,却说明隋炀帝确有崇道之举。
骑都尉陈仁智
初唐年间,西山观续有开龛,此时丁石包崖面已所剩无几,郭氏在角落里选了个方寸之地,为儿子郭可开凿了一龛天尊像道教符。此龛此前未经披露,在右侧龛楣,我读出一则题记:“奉 道女生郭氏妙……家男郭可……天尊一龛……上元……”上元本是道教天官的诞辰日,唐高宗李治借用为年号,一如隋文帝杨坚旧事。
倘若说隋朝与道教还只是藕断丝连,唐朝与道教则进入了蜜月期道教符。唐朝是李氏天下,李渊登基后急于将政权神化,同样姓李的太上老君被选中,成为李氏政权的守护神。历代唐朝君主不断加封尊号,唐高宗李治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先是加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此后又追封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名号越来越长,也越来越亲热,最后都直呼“大圣祖”了。
西山观丙石包,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的,梁思成先生誉为“初唐大龛”道教符。石包上仅有一龛造像,宽2.5米,进深1.8米,太上老君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颌下胡须浓密,左手已残,右手握扇柄,身着“V”领道袍,端坐在凭几中。龛中人物甚众,可见真人、女真、仙童等。
西山观另一块消失的丙石包,即梁思成先生所记“初唐大龛”,图为右侧供养人道教符。 (萧易供图/图)
“初唐大龛”历来以精妙的供养人闻名,色伽兰先生有“其所保存之美丽庄严,惟旧时之毛笔绘画可以拟之”的赞誉道教符。梁思成先生则记载,“左右两壁,浮雕施舍侍女三层,简洁婉约,犹存六朝之规范。”供养人信息此前未经披露,比对色伽兰与梁思成先生的照片,我发现供养人左侧实为四层,为道士与男子;右侧三层,为道士与女子,并尝试辨认出他们的身份。
左侧造像,第一层第一位头戴道冠,身着对襟长袍,手持长柄香炉,脚穿云头鞋,题榜“校检本观主三洞道士陈……”;第二位也是道士,题榜“紫极宫三洞道士蒲中虚”;第三位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双手笼袖,题榜为“上座骑都尉陈仁智”道教符。二三四层题榜模糊,隐约可以分别出“云骑尉王仁行”“骑都尉严智□”“邓行举”“兵部品子王承家”等。
从题记来看,唐代西山观曾有座道观,名为紫极宫,初唐年间,道士蒲中虚、王太极等主持开凿了这龛造像,参与者不乏官宦,可见这次开龛乃是州中盛事道教符。唐朝勋官制度,设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转。题记中陈仁智、严智□等人的骑都尉,为勋官十二转之第五转,比从五品;王仁行的云骑尉,则为第二转,比正七品。
唐代门荫制度,皇亲、国戚、功臣、官员可以让子孙优先入仕,包括卫官、斋郎、品子三个类别,其中品子,“文武职事三品以上给亲事、帐内道教符。六品七品子为亲事,八品九品子为帐内。”亲事、帐内考满10年,经考试合格,进入吏部或兵部任职。由此看来,题记中的王承家,即以家世之故,出任兵部品子。
右侧造像第一位也是道士,题榜“□□高玄道士王太极”道教符。其他均为女子,她们头梳高髻,脸型丰腴,身着长裙,脚踏云头鞋,体态婀娜,身姿绰约,题榜可见“上座杨大娘”“录事张大娘”“平正张释迦”“文妙法”“雍法相”“倪细紧”“王四禄”等。文妙法扭过头去,似乎正与雍法相窃窃私语,充满了人间情趣。而上座、录事、平正等称呼,暗示女子曾集社造像,唐代社邑流行,在僧人带领下从事营窟、造像、刻经、斋会等佛事活动。现在看来,道教或许也借鉴了这一形式。
唐代,另外一块石包亦开始开龛,这便是甲石包,龛中雕一天尊二真人二女真二力士,天尊面容饱满,笑意盈盈;真人眉清目秀,体态修长;龛楣上的飞天凌空起舞,长长的飘带飞舞,飘在莲花之上道教符。可惜这龛精美的造像,也最终被凿成条石,那些天尊、真人身首异处,在黑暗的地下永无天日。
绵阳玉女泉造像,位置不明,龛窟下方已残,龛中造像为一天尊二真人二女真,主尊胸部以下残,右侧真人不存,真人、女真身体半没于泥土中道教符。 (萧易供图/图)
通常认为,中国道教石窟的数目大约是佛教石窟的百分之一,现存道教石窟体量也不大:比如隋唐年间开凿的阆中石室观,现存13龛;比如宋代大足南山,现存三清古洞、后土三圣母、龙洞3龛,舒成岩现存12龛,其中清晰可见的道教龛窟5龛;比如元代的山西龙山,现存9龛道教符。
绵阳西山观曾有五块石包、八十多个龛窟道教符。除现存两块石包外,丁石包可能是西山观最早开龛的石包,部分龛窟开凿于大业六年至十年间;甲石包、丙石包营建于初唐年间。借助营造学社的照片,我们最终拼接出这处石窟的原貌——它是中国已知道教石窟群最大的一处,始于隋代,延续至唐,绵延近三百年。
参考资料:《隋书》《中国西部考古记》《中国道教史》第二卷、《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刘敦桢全集》《绵阳龛窟》《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
萧易
文章来源于:南方周末
标签:道教符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