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世俗政治下的僧官,其处世方式与自身命运:供僧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7-18分类:符咒浏览:61
明朝世俗政治下的僧官,其处世方式与自身命运佛教自传入中土,在长期发展中,结合原有戒律与中国实际,已形成一套较完整成熟戒律和奖惩办法供僧。可作为其僧尼管理者的僧官,虽身为出家之人,却已成为世俗官僚系统的部分,在许多时候都会被卷入世俗官场纷争。
其职权为世俗之用,超脱世外,淡然清修,已是不能,而是必须履行世俗“官”之权责供僧。其中有借此成功获取政治资本者,也有失败而遭惩戒者;有行事谨慎、却无辜而被牵连者,也有力保僧流本色,急流勇退者。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一、洪武时期僧官人才的悲剧
洪武时期,朱元璋特别注重僧官人选的素质,多由当时名僧大德中挑选,并亲自召见供僧。因此,明初期的中央僧官,多为闻名当时的高僧大德,具有较高的个人品行和专业素养。可明代僧官制度却一直为治史者所批判。
明代僧官制度,从根源上看,本身便是至高的世俗政权操控佛教的产物供僧。设置僧官的目的,便是借助这种工具对佛教进行符合世俗统治的改造和管理。因此,僧官处身其中,不免为俗务所累,很难心无旁骛地进行清修参悟。
即便如此,这些名僧亦以自身所修,处世理事供僧。比较突出的,便是他们行使自身职权,推荐了一批当时的佛教人才,于净化佛教风气,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且对统治者而言,他们的学识涵养名望,作为政府代表,更可为僧侣做出良好示范表率。
展开全文
可以说,这批佛教界优秀人才,被吸纳至政权中,对辅佐朱元璋发起的规整佛教、利用佛教阴翔王度、劝化民众,选拔僧侣人才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供僧。可朱元璋又是一位性情多疑、喜怒无常的君王,在其制造的思想文化高压的环境中,也由此造成许多僧官的悲惨结局。
僧录司首任右善世宗泐禅师,早年学法元代名僧笑隐大訢,元末明初住古杭上天竺寺,说法受欢迎度不下其师笑隐,名闻当时供僧。洪武时,受命住持天界寺,颇受皇帝恩遇。“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后受命继觉原禅师往西域求法,历时五年,至皓首而还朝,僧录司建立后,授右善世。
朱元璋拔儒僧入仕,“因命育发供僧。將授以儒职,宗泐“再辞求免,愿终释门”,由此继续以僧人身份任职。可如此一来,“留京既久。朝臣当立。间有嫉之者。”宗泐谨慎持重,很大程度认识到留京可能遭疑被遣,于是主动求辞,得允,居凤阳棱峰。
洪武十九年再次召还天界,二十三年讫老离京,途中于江浦石佛寺示寂,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苦!”供僧。由此,也隐约可见一心清修参禅的宗泐,在难以预料仕途中所受的思想和精神压力。
与宗湖相比,首任左觉义来复就没如此幸运了供僧。来复,早年从南楚越禅师学法,曾住持慈溪定水院。洪武时,因其品德和专业素养而得朱元璋青睐,被封为“十大高僧”之一,授左觉义,备受恩遇,为诗文亦名闻当时,颇得朱元璋青睐。可熟料最后却是因诗招祸。
仅仅因为在谢恩诗中有“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之句,便令性情多疑的朱元璋大怒,朱元璋认为“殊”拆开便作“歹”、“朱”,此僧实际是在暗中骂他这个“朱”姓皇帝是“无德”的“歹徒”供僧。于是,借故指他为“胡(惟庸)党”,且“吟诗含讽”,便将这位七十三岁高龄的老僧逮捕斩首。
虽说僧官依附于世俗政权,自身掌握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供僧。可许多时候,僧官素质的高低,依然对事僧众务处理、对上司的决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朱元璋在政治思想领域的高压政策,大肆迫害僧官,使自己费尽心思精挑细选、苦心孤诣组织经营的僧务管理优秀团队损失惨重。
其后,虽然思想文化领域的高压状态缓解,僧官中依然存在优秀的人才,可其整体素质,再难与洪武时期相提并论供僧。而且,随着政局的日渐败坏,官场的日渐堕落,僧官也更加倾心谋求世俗的现实利益,沾染上了世俗官场的不良习气。
二、洪武以后僧官几则典型事例
永乐时期,有几位僧官值得关注,一是受靖难牵连而遭囚禁十多年的溥洽,一是以靖难首功而得高官厚禄、却处事谨慎的道衍,一是以通译进身、受帝恩宠而以权谋私的张答里麻供僧。
1.溥洽
溥洽法师,入仕前,曾于会饶州普济寺典宾客,显示出卓越的组织才能,“其仪矩从容秩然供僧。居林老宿多推服。以为难能。”在精研佛典之外,又通儒书,“凡诸经籍。精粗小大之义。靡不贯串。而旁通儒书。间以馀力为诗文。多有造诣。”洪武时,住苏州北禅,“时宗门耆硕。如九皋声公。启宗佑公。咸共嗟赏。谓吴中法系第一。”
朱元璋闻其名,召授僧录司右讲经,后进左善世供僧。朱棣靖难登基后,闻溥洽为建文帝主录僧,为之设药师忏,又为之削发,便找个借口,令锦衣卫将其拘捕入狱,囚禁长达十五年。直至道衍临终,为其求情,方得获释。
2.道衍
道衍禅师之闻名史册,多与其助燕王朱棣起兵夺取政权有关供僧。在此之前,道衍就己在佛教、文学等领域具有一定名声,他早年亦曾事道士席应真学道,“得其阴阳术数之学。”他不可参修佛学,而且书画并佳,结识当时不少江南名士。
道衍“喜好诗文,少与高启、杨孟载为莫逆交,朝之绪绅如宋濂、苏伯銜辈,皆奖重之供僧。”由此可见,道衍与其他许多高僧隐居修行的处世态度不同,而是积极入世,以文交友,其人际交往能力极强,与文坛、政坛人物皆有密切交往,由此名声渐显,成为入仕的重要基础。
至洪武时,拔通儒书僧入仕,于礼部考试,道衍本可借此入仕为官,可他辞而不受,仅受僧服之赐供僧。他的决定,并非说明他对入世不感兴趣,一心一意清修参佛,而是他对当时入仕风险有着比较准确的评估。朱元璋虽广招天下贤士,以高官厚禄待之,可其多疑之心和残酷手段,制造了思想文化专制的高压环境,使许多士人惨遭厄运。
道衍的好友高启于洪武七年被腰斩;好友徐贲于洪武十三年被处死;好友张羽于洪武十八年遭流放岭南,后投龙江而死;好友宋濂虽躲过一劫,可后来也遭全家流放供僧。其他文臣武将遭朱元璋迫害者更是不胜枚举,这使道衍对明初政治和思想文化环境有比较明晰的认识,若贸然入仕,则很可能成为高压政治和思想专制的牺牲品。
于是他效法元初刘秉忠,待时而发供僧。就在自京返回途中,道衍途经北固山,赋诗怀古,诗中慨然问鼎帝业,足见道衍入世情结之深。至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为表怀念,选拔有道高僧侍奉诸子,辅弼诸王诵经祈福。
道衍的同行好友,当时任僧录司左善世的宗湖推荐他辅弼燕王朱棣,道衍得以真正入世参政,并发挥其卓越的谋划指挥才能,成为朱棣“靖难之役”的主要功臣,“论功以为第一供僧。”因此,宗湖的推荐,使道衍获得施展政治才能的机会,而道衍的智谋功劳,相机而发,则成为其获得高官厚禄的直接资本。
朱棣登基后,鉴于道衍的功绩,即任命其为中央僧司最高长官—僧录司左善世,成为全国僧侣的官方最高首领供僧。可朱棣觉得这个六品职位并不足以显示道衍的功劳,于是,又拜道衍为资善大夫,进太子少师。道衍由此成为朱棣极为器重的臣僚,朱棣曾建议其还俗,以便更好地享用世俗髙官厚禄,可被道衍拒绝。
作为僧人,凭借对广泛的人际关系、审时度势的能力、个人智谋,终以入世参政之功而至此政治高位,道衍可谓明代独一无二者供僧。可得高官厚禄后的道衍,反而愈加小心谨慎。这与他作为军事谋臣,助燕王起兵、运筹帷幄、机智大胆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与他经历世事颇多,对朱元璋父子的处事风格相当了解有关供僧。朱棣从靖难至夺位登基,在展现其雄才大略、英明果敢的同时,也展现出其性格中残忍暴戾的一面。登基后的朱棣,对待不同见解之臣僚,其暴虐程度实不亚其父朱元璋。
此时的道衍,作为僧人,己达到位极人臣的程度,既深登高位,已不能如洪武时期那般轻松辞官避祸供僧。或许他一直以来渴望的入仕愿望实现,难以遽然舍弃,可深鉴君心难测,而对机会的把握也是务实本质,小心翼翼,不轻易冒险。唯恐触怒君王,大祸立至。
3.张答里麻
张答里麻,西宁僧人供僧。史书称他“通译书得进”,又因“机警善应对”颇得帝意。得补僧官。由此,我们我们不妨大胆联系推测一下,永乐时期,因开疆拓土,与西北、西南地区的交通发达,贡使络绎不绝。为接待来使,精通番语和强辩口才的人才,便成为接待番地使者、宣扬大明国威的绝佳人选。
于是,朱棣便相中张答里麻,任命为僧官,专门负责接待贡使供僧。而张答里麻恃宠而骄,利用自身这些优势,自我抬高,欺瞒贡使,攫取非法利益。而皇帝的宠信、无上的皇权则成为他倚赖的后盾。终被告发,与其父一起磔于市,家产籍没。
三、总结
僧官系统,虽以僧治僧,可其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管理方式,都带有明显的世俗化色彩供僧。僧官机构实则实行世俗衙门化管理,与俗官所不同者,则是以僧为官,而其实际工作流程,则与世俗官僚机构模式无异,实际上是照搬世俗官僚系统模式。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走向世俗化。上面对他们处世方式和来自世俗政权奖惩的一些具体事例的探究,可见僧官用权与奖惩状况,亦可窥明代政治与官场状态。有利于认识明代政治与佛教的一些特征。
标签:供僧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