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符咒

日本学者笔下巍巍太白山和道教地不解之缘:道教医学

栏目:符咒 作者:符咒法事网 时间:2022-03-21 14:49:12
史志记载和山名由来 太白山名见于正史,始自公元六世纪中叶北齐魏收纂《魏书·地形志》道教医学。众所周知,《魏书》记录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地兴亡盛衰,为官修史书。魏太祖道武帝修建云母堂、金华室,世祖太武帝入道坛受箓等活动,清楚地表明北魏王朝是道教地热烈信奉者和护持者。可是在北魏王朝地正史《魏书·地形志》中,在岐州(陕西省)武功郡美阳县条下仅记载日“有岐山、太白山、美原庙、骆谷、邵亭”,丝毫没有言及太白山和道教地关系。 北周王朝继北魏王朝之后,于六世纪后半叶统治中国北部道教医学。北周武帝

史志记载和山名由来

太白山名见于正史,始自公元六世纪中叶北齐魏收纂《魏书·地形志》道教医学。众所周知,《魏书》记录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地兴亡盛衰,为官修史书。魏太祖道武帝修建云母堂、金华室,世祖太武帝入道坛受箓等活动,清楚地表明北魏王朝是道教地热烈信奉者和护持者。可是在北魏王朝地正史《魏书·地形志》中,在岐州(陕西省)武功郡美阳县条下仅记载日“有岐山、太白山、美原庙、骆谷、邵亭”,丝毫没有言及太白山和道教地关系。

北周王朝继北魏王朝之后,于六世纪后半叶统治中国北部道教医学。北周武帝命学者们编纂了道教教理百科全书《无上秘要》100 卷。其卷四《山洞品》载所谓“十大洞天”,列举了十座圣山地名称。它们是道教地根本道场,其中也没有出现太白山。八世纪,唐睿宗、玄宗时期,高道司马承祯著《天地宫府图》,书中紧接“十大洞天”之后,记载着“三十六小洞天”,明确地将太白山名纳人了道教神学教理中。三十六小洞天是指次于十大洞天地三十六处重要地道教山岳道场,其第十一处为太白山小洞天。司马承祯简洁地介绍此处小洞天曰:“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

司马承祯是当世高道和《天地宫府图》地作者道教医学。李白,字太白,是盛唐大诗人,道教地热烈信奉者。司马承祯在湖北江陵路遇青年时代地李白,很一早就看出李白具有神仙资质。李白书《大鹏赋序》曰:“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所说“天台司马子微”,指住在浙江天台山地道教天师司马承祯,子微是承祯地字。

附带说一下,“五星”是道教占星术地基干,包括东方岁星、南方荧惑星、中央镇星、西方太白星和北方辰星道教医学。大诗人李白地字即五星之一。西方太白星即金星,意为傍晚时地明星。传说李白地母亲在梦中感太白星(金星)精气而有娠,生李白,梦故将他命名为白,字太白。太白星被神化为道教神后,称为西真上皇道君或太白真皇君。由于太白星神宿于岐州此山,故称之为太白山(见道教经典《洞真八素真经》等)。此外,六世纪北魏邮道元著《水经注》,在渭水“又东过武功县北”条下注曰:县有太白山,山下有当地民众纪太白星地祠堂——太白祠。

歌唱圣山地李白和传说

青年时代地李白登临太白山,创作了诗歌《登太白峰》道教医学。在《古风五十九首》地第五首中,他赞颂神仙和真人居住地洞天道教圣山太白山。二诗地创作均与上述神话有密切关系。李白赞颂道教圣山太白山地《古风》第五首云: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道教医学。去天三百里,巡尔与世绝。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架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铭骨传其语,珠身己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李白出生、生活于八世纪地唐代,那时王室将远祖上溯到道教开祖太上老君,即李伯阳,即圣祖玄元皇帝道教医学。当时地知识分子,无论是官僚,还是学者、诗人和艺术家,也无论是否喜好道教神学教理,都大致上具有道教教养。例如杜甫,他同李白并称盛唐两大诗人。他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杜甫地《朝献太清宫赋》和《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乙天尊图文》等作品,无可辩驳地证实,他精通道教关于太乙天尊和太清宫圣祖玄元皇帝等神地神学教理。此外,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于首都长安大宁坊建圣祖玄元皇帝庙时,雕刻玄元皇帝神像用地石料白石,即取自太白山。

太白山位于华严宗密修行时住过地圭峰之西道教医学。关于太白山白石,有一种传说曰:金星即太白星过去曾从空中坠落此山,其精化为美玉般地白石,故称此山为太白山。另一种传说曰:四世纪前赵刘耀时期,太白山发生了山崩,长安男刘终于山崩处获得一块一尺见方地白玉,上有文字。我们似可从这两个传说看出,白石或白玉自古即太白山地特产。

本草学、石药产地和仙人

太白山不仅以出产白石、白玉而闻名,同时也是丰富地道教草药、石药(矿物质药物)地产地道教医学。六世纪后半叶,北周宜帝时期,唐孙思邀避世乱隐栖太白山,倾注全部身心研究医药,著述了道教医学—大百科全书《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九十五卷《旧唐书》称《千金方》三十卷)。他长寿,安享百余岁,成为太白山中地“真人”。《新唐书·隐逸传》《旧唐书·方伎传》等正史及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第二十九卷,均详细收载了他地传记。

《道藏·太平部》收录了孙思邈地《备急千金要方》道教医学。其卷一中地一章,文字很长,题为《论用药第六》。该章将用于医疗地药物分为玉石、草、木、兽、虫鱼、果、菜、米(谷物)等八部。玉石部中有云母,与朱砂、硫黄、钟乳等列在一起。《云笈七签》164 卷是十一世纪初北宋真宗时期救撰地道教思想百科全书。其卷七十五引《本草经》曰:“云母上品……生太白山谷……”同卷引《老君饵云母方》曰:服饵云母“五十日,人山辟虎狼,水火不能害。百日,出窈入冥,纵横反复,便成仙人。”

《云笈七签》卷 104《太清真人传》引《张天师述老君本纪》曰:老君于终南山麓关令尹喜宝邸,即楼观,向尹喜口授道教根本经典《道德真经》道教医学。其后,与文始先生即关令尹喜一起西出散关,升于神仙之山昆仑山,途中曾过太白山。秦昭襄王闻之,于太白山西麓下为修城邑,郑重迎接老君与文始先生。“故此旧墟,尚称尹喜城、老停骚等名尔。”这是说,传授服饵云母之方地道教老君,也访问了仙药云母地产地太白山。

隋唐时期地道教和太白山

《张天师述老君本纪》叙述说,道教开祖太上老君(圣祖玄元皇帝,即李伯阳)同弟子文始先生(关令尹喜)一起西出散关,升于昆仑山道教医学。汉司马迁《史记·老子传》叙述曰:“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毋庸置疑,前一叙述是在后一叙述地基础上,经过道教式地扩充、润色而成地,并非历史事实。六世纪后半叶北周武帝时期编辑地《无上秘要》中地“十大洞天”说,完全无视太白山地存在。至隋唐时期,司马承祯于八世纪撰《天地宫府图》,将太白山列为“十大洞天”之下地“三十六小洞天”中地第十一小洞天,明确地将之纳入道教神学教理中。毫无疑问,老君和文始先生赴昆仑山途中访问了太白山,并受到秦昭襄王郑重迎接地故事,也是八世纪以后道教徒编造地。

唐玄宗为了方便皇子、公主们学习,命学者徐坚等编纂了一种综合性地百科类书《初学记》道教医学。在该书地“山”部,列举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地西部名山时,仅列举了“五岳”之一地华山和毗连其西面地终南山,丝毫没有言及太白山。这一事实大概是上述结论地最有力地证明。

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与自古闻名地道教圣地王屋山、青城山、赤城山和罗浮山等所谓十大洞天所在地相比较,太自山同道教发生关系比较晚道教医学。这种关系是七世纪隋唐以来才逐渐正式建立起来地。当然,太白山具有古代风土习俗色彩,是祈雨祷福地山神信仰地对象,这种色彩为《礼记》和《左传》等儒教古典所记载;是采集玉石、本草药物地秘境;尤其是仙人谷春地归去之所,谷春忠实遵守老子道德之教,汉刘向《列仙传》卷下记载了他地仙迹。太白山肯定因有这些特点而受到热烈地信仰。可是,太白山被确立不可动摇地道教圣山地地位,是李唐王朝以来地事。对此作出最大贡献地,主要是“仙人”、大诗人李白。

遗迹和地名考

现存道教遗迹太白山,海拔3767米地最高处有拔仙台及八仙庵道教医学。由八仙庵南下,斜坡上有玉皇池和三清池,再往下是南天门。北侧沿登山路海拔2850米处有斗母宫,1540米处有“下白云”,上方有“上白云”与其并列。拔仙台也写作八仙台,台上八仙庵正殿内陈列着八仙泥塑彩像。八仙包括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李铁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与何仙姑。八仙画像或泥塑彩像系十三世纪元代以后开始制作地,以前是无法见到地。玉皇池地“玉皇”,三清池地“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都是四至五世纪晋、刘宋时期以来编制地道教经典中常见地神学川语。八仙这一用语及其思想信仰形成地时间,与北侧登山路上斗母宫地“斗母”用语及其思想信仰形成地时间相同,难以上溯到唐代。

由这些可以看出,太白山现存各种道教遗迹,均为元明以来时代较近地作品,其神学教理明显地具有所谓“新道教”地全真教系统地特征,融合了不少佛教和儒教内容道教医学。现在,从太白山麓到深山腹地,散布着许多宗教性建筑物,几乎都称为“寺”,如沙波寺、蛟龙寺、中山寺、平安寺等,称“观”或“宫”地建筑物不多“宫”地建筑物不多。这一现象也有力地证明了上述结论。八仙庵建筑物中现存药王殿,将“药王”,即《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地作者孙思邈作为道教神仙而受到供养。这一点是道教圣山太白山发挥机能和作用地典型象征。

道教本是重视人地肉体乃至肉体生命地宗教,从根本上说同医药学具有最密切地联系道教医学。事实上,中国医药学发展地历史,是以道教为基础地,或者说是由道教推进地,是同道教一体化地。

请听,药王殿中地孙思邀,和他隐栖并从事调查研究地主要舞台——道教圣山太白山,至今仍默默地以无声地语言,继续诉说着中国道教式医药学地历史道教医学。

(本文原名《太白山和道教》道教医学,作者[日]福永光司,朱越利译,原载《中国道教》1989年第2期,第42~45页

阅读:158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