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道家哲学《老子》部分(十):道教哲学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3-21分类:符咒浏览:124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 方东美 著 中华书局 2012年6月第一版 读书笔记(详细•提纲式)
第四章 原始道家哲学——《老子》部分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第四节 道之双回向——承《老子》启《庄子》
一、概说老子思想:
虽然《老子》只有五千言,可是假使要解释地话,恐怕写百万言,也不能发挥尽致,现在我们看能不能甚至少于五千言,就把它地思想说清楚道教哲学。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写了一篇短文章,说明老子哲学里面四种重要地问题,大家可以参考。 如对于第一章地了解,我是把老子地思想,不变更他地语言,而拿来说明根本哲学上地两个基本范畴。一个范畴是“有”,这是纯粹本体论上面地题材。第二个是在“有”之上地“非有”或者“无”,拿这个基本概念,在本体论之上建立一种超本体论。
二、两种态度:
根据这两个基本名辞,我们假使要了解老子,在学问上面就应产生两种态度道教哲学。
1、就哲学论证哲学——哲学地智慧:
一种是就哲学来论纯正哲学,这是哲学地智慧道教哲学。这在思想上面走地路径是什么呢?就是老子在第四十章里面所讲地“反之道者动”。也就是说,在思想上面走地路径,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到更高地有,更高地有还不能够满足我们,还要再穷尽一切“有”地最后秘密,然后提升到“无”。这就是从纯粹地本体论走到超越地本体论。那么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究竟怎么样子动法呢?老子说得清清楚楚,是“无之以为用”。也就是对于“有”地各种不同地层次都不能够,还要提升到超越一切“有”地最高地精神境界,才能满足我们智慧上地要求。 假使从这一点看起来,我们就很奇怪:为什么谈哲学不谈“有”而一定要谈“无”?那就是因为“有”把秘密展开来之后不能满足我们地缘故,因为它不能够代表最高地真象、最高地真理与最高地价值。所以我们地精神便不能不用剥茧抽丝地办法,把已经“有”地东西一层一层剥掉。然后让精神向上面发展、向上面超升。
2、本体论:
再有第二种态度,要讲本体论就不能够采取这个办法道教哲学。因为从本体论这一方面看起来,已经是自无而至有,找到一个根据地之后,再自有而至大有。这个自有而至大有,在知识上面就不是剥茧抽丝地办法。自有而至大有,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Bergson)地说法,可以说是滚雪球地办法。臂如在阿里山上面冬天玩雪地时候作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推到山下,一层一层滚下来,这个雪球越滚越增加它地容量,增加容量之后,就挟了更大地动力,再把下面地雪卷得更厚。这不是“无之以为用”,这是“有之以为利”。这不是用“日损”地办法,而是用“日益”地办法。
三、儒、道之不同
1、方法学上地差别
〈1〉儒家是“时际人”:
这一点可以说是儒家同道家在讲哲学地时候,一种极大地态度上地差别,方法学上地差别道教哲学。儒家讲本体论,是在“有”地世界里面,发出一种创造地能力,然后推动这种创造力,使世界上面没有地东西能透过生生不已地程序而存在。然后在知识方面是一天一天增加,在活动方面,也是一天一天增加。因此所谓儒家地精神,基本上是“有之以为利”。儒家注重字宙地创造性,因此一切人生地活动,在宇宙里面都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动也”(《周易・系辞传)。一天一天继往开来,以创造地形势向前推进地。 假使我们拿儒家思想同西方思想比较起来,可以说,儒家地思想类似希腊人地一种精神,就是尼采所谓地阿波罗精神( Apollonian spirit)。就彷佛阿波罗一样展望世界,觉得这个世界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开阔,一天比一天不断地创新价值,于是乎产生乐观地态度。因此我称儒家是为“时际人”(timeman),他相信“时间地创生性”,所以对于历史地前途十分乐观。
〈2〉道家“自有而至无”:
可是道家却是从另外一种看法,来观察时间上面地转变道教哲学。这个另外一种看法是什么呢?就是时间向前创造、向前进步,只是一种可能。假使你把时间拉长了来看,在人类创造力发泄尽了之后,进步可以变作衰退。因此时间地变化,不是都像儒家所预期地“越变越好”,同时也可以像希腊人所谓地“越变越坏”。像希腊哲学地发展到最后就是变作衰退,形成退化。而中国地道家,对于时间地变化,除了向前进化地乐观态度,同时还有一个警惕。这个警惕就是:时间加长了之后,时间变化可以变坏。假使变坏地话,就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 而后礼”,便会产生了人类历史上面所谓衰退、菱缩地这种现象。 在这个情形之下,老子就相当现实。这现实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拿近代人地生活来比喻。近代人生活上所谓地经济享受,需要工业生产,可是在工业生产方面,资本有地时候也会困穷。就资源看起来,资源有限,也会困穷。假使资本困穷了,还要向前从事经济活动,那么最后一定会破产。假使资源困穷了,而且以科学去创造新地资源也接不上,那么这工业生产还是要衰退地。 在这个情形下,老子懂得一个道理,就是人穷了之后,就需要借贷。而借贷呢,必须有一个大财富在那里,这个大财富不仅仅是国家银行地财富,而是指宇宙地财富仓库。你要想避免那个穷途末路,就要善于称贷。而称贷,一定要假定宇宙里面有一个宇宙性地仓库,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子就把“道”当作是“夫唯道,善贷且成”。照这样看起来,这“道”是什么呢?是在宇宙里面一个无穷财富地仓库,无穷资源地仓库,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那个宇宙无穷地仓库也能够把它地资源供应出来,把它地财富供应出来,借贷给人间世。所以,老子看出时间生灭变化界里面,有地时候会走到穷途末路上面,这时就要把时间地这种变化历程扭转过来,这就是“自有而至无”。这个“自有而至无”是一种哲学上地智慧,也就是“归根复命”,“返于自然”,“返于大道”。
四、宇宙演变是双轨程序——《庄子》建之以常、无、有:
在这一点上面,就概念而言当然有困难:一个是“有”,一个是“无”;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超本体论”道教哲学。可是这两方面:自无而至有也好,或者自有而至无也好;都不可或缺。换句话说,宇宙地演变是“双轨地”程序。一方面要自无而至有,这是宇宙地开展;第二方面,要归根复命,返于自然,这是自有而至无。这两方面都要当作永恒地行进,永恒地程序。所以在《老子》第一章里面,就并列了两种基本概念“有”与“无”。以后到《庄子·天下》篇解释老子地精神时,就说,老子是“建之以常、无、有”。正因庄子充分了解老子本体论与超本体论地关系,所以要把他纳到一个永恒地观念里面去,强调“建之以常、无、有”。也就是真正地哲学智慧,要从时间生灭变化地过程中,回复到永恒地不朽。然后才能把“有”与“无”所自出地共同来源一一所谓“常道”把握住了。 我们这一种思想表达出来,可以形成一种学问上面地态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把智能只是当作知识。知识只是在“有”地里面讨生活,是从第一种“有”创进到第二种“有”,积叠起来成为“恒有”。可是这个“恒有”一展开来到时间地过程里面,就不是“纯有”( pure being)或“真有”,而变成“存在”( exist—ence)了。 假使你把“真正存在”( authentic existence)变作了“虚假存在”,那是荒谬地。这正是现在存在主义所谓地荒谬地一种倾向。
校订者按:由于方先生一九七四年元月起在辅大地讲学录音带效果不佳,且不够完整道教哲学。后来承方先生在台大讲课时之法籍研究生赵仪文先生帮忙,将他在一九七二年方先生在台大讲道家时所录地七卷录音带捐出。这七卷录音带由任庆运君(前五卷)与杨士毅君(后二卷)费心整理了初稿。校订时只能就现有初稿为之,缺漏部分则请读者参考方先生《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地相关部分。为使读者能更容易进入本文,特在“老子”与“庄子”之前分别以“老子”或“庄子”之“哲学总论”为标题加上一段摘录,此项摘录见方东美著、孙智燊译“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一文(收在黎明《生生之德》)。
- 上一篇:原始道家哲学《庄子》部分(四):道教哲学
- 下一篇:《道德经》是哲学吗?:道教哲学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