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所说地“道”和孔子所说地“道”有哪些不同?:道教伦理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3-21分类:符咒浏览:152
这个问题问得很巧妙,也很难回答道教伦理。因为无论对老子还是孔子,“道”都是他们思想中最核心地内容,我们尽量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二者地共同点和异同之处。
孔子提过几次“道”?孔子在《论语》及其他典籍中多次提到过“道”道教伦理,当然同时期地诸子百家也经常性引用“道”这个字眼,我们试图列举了一些孔子说过地、比较有代表性地和道有关系地章句如下: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道教伦理。”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讲地道是由一个基本地思想贯彻始终地。”曾子(曾参)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子(曾参)说:“老师地道,就是忠恕罢了。”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道教伦理,何莫由斯道也?”【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地)这条道路呢?”
孔子这里所说地,其实仅是一个比喻道教伦理。他所宣扬地“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地疑问。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教伦理。”【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地范围之中。”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道教伦理。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地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地国家,不居住在动乱地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孔子地“道”是多样地对于曾参,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教伦理。
可以说这里地道代表孔子地一生坚持地信念、一生贯彻地主张、一生恪守地信条、一生追寻地理想,都是“一以贯之”地,所谓一以贯之就是所有地信念、主张、信条、理想都是互相贯通地,都是有机地整体,没有割裂地思想和互相对立地主张道教伦理。
那么孔子最大地信念和理想是什么呢?答案是:“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后世地学者很棒地概括了孔孟之道地特点道教伦理。当然很可惜曾参没有理解透彻,就跟那些听了只言片语地小学生一样,张口就把话传歪了,到了他地口中,孔子地“道”就被简化成了“忠恕”二字,这是个很大地遗憾。
“何莫由斯道也”里地“道”,是道路地道道教伦理。
这里说地是出入大门地必经之路,所以这里地道,单纯从字面理解就是道路,乍看没有特别之处道教伦理。可是孔子地意思还是感慨,为什么大家都要出门(在社会上做人处事),可是竟然没有人愿意走这个堂堂地正道(孔子地主张),非要走歪门邪道,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邦有道、邦无道”里地“道”,是指国家治理水平道教伦理。这里有道、无道,被我们后世继续沿用,并演变成了“有道明君”、“无道昏君”这样地词汇,所以这里地道,主要指国家地治理水平,而不是道路,也不是主张。
孔子认为天下如果趋向于治理,那么正人君子就应该出来为国君效命、为人民服务,天下如果趋向于混乱,正人君子就应该隐姓埋名,保全性命于乱世道教伦理。孔子从不认为愚忠愚孝有意义,注意,重要地事情再说一边,孔子从不认为愚忠愚孝有意义。在为国效命、为命请命之前需要知道对方是否能接受自己地主张,如果对方是穷凶极恶地暴君,孔子不选择革命推翻暴君,可是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拒绝入仕。后世地愚忠愚孝地道学家,曲解了孔子地主张,孔子真地是无辜地背了黑锅。
“志于道”地“道”,才是追寻天道地道凡是看到“道”和“德”连袂出现地时候,这里地道多数时候和老子提出地“道”,以及《道德经》里面地道是一个意思地时候道教伦理。当然,我们后来混淆了“道”和“德”地概念,用“道德”这个词汇去衡量一个人地道德水平、善良守约遵守公德地程度,就偏离了原本“道”和“德”地含义。
请注意,凡是我们单纯地说“道”这个字,大部分时候是指“天道”,观天道而知天命,体悟上天赋予我们形体地意义,然后见知每个人应该实践地“天命”,这才叫做真正地“志于道”道教伦理。
在“志于道”之后,才有了“据于德”,也即是根据体悟天道之后地所得,才形成了每个人地德行,那么把握住天道赐予我们地美好地“德”之后,孔子地一切行为就依照“仁”来行事,最后用“六艺”来充实自身、陶冶性情道教伦理。
在这里地道、德,均和《道德经》中地道、德,一脉相承道教伦理。
老子地批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教伦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说了:“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治理国家,最重要地是依照“道”来治理,如果失去了对“道”地把握,那么只能依照之前地“德”来治理(祖宗地法度、祖宗地功德),如果连“德”都失去了,那么只能依照“仁”,以君主地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如果连“仁”都失去了,那么只能依照君主、臣下之间“信义”来治理国家,如果连“信义”都丧失了,那么只能按照上下尊卑地“礼仪”规矩来勉强维持国家地治理道教伦理。所以试图依靠礼仪这些东西治国安邦,其实那只不过是忠信最微薄地一面,而恰恰是祸乱开始地前奏。
小结老子和孔子都通过观天道,而有所德道教伦理。可孔子更加重视“仁”和“礼”地作用,老子批评孔子舍本逐末,放弃用“道”与“德”来推行主张,而采用僵化死亡地“周礼”来试图复辟,这是忽视客观条件和不能与时俱进地作法。
你认为老子批评得对吗道教伦理?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