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茶与佛:供僧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 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供僧。茶产于山谷,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僧人种茶、制茶、饮茶 ,为中国茶叶生产 、茶道地形成立下了不朽之功劳。修禅悟道,打坐禅定,需要以茶破睡提神,实现了佛性与茶性地契合。
深山佛寺
一 茶禅一味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坐禅时通夜不眠;二、满腹时帮助消化;三、茶且不发,可抑制性欲供僧。茶禅一体成为平心 、和谐、 敬意、 宁静地心灵境界。 参禅悟道,明心顿悟,与品茶之道暗合。
★吃茶去
吃茶去
唐代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供僧。有天新来了个和尚。赵州和尚问:“你来过这里吗?”回答说:“来过。”“吃茶去。”赵州和尚说。新来和尚连忙说:“没来过。”“吃茶去”,赵州和尚又说。一旁地院主不解,问:“怎么来过这里叫他吃茶去,没来过这里也叫他吃茶去?”赵州和尚回答:“吃茶去。”院主无话可说。这便是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地来历。从谂所谓“吃茶去”,大致就是要人们从生活地最平实细微处去体味禅意。
清静平和地饮茶意境与禅意之明心见性是息息相通地供僧。 赵朴初先生也说:“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启功先生诗曰:“七碗神功说玉川,生风枉托地行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
在我国地名寺院中,有地专设“茶堂”,除供僧众人等品茶辩理论佛外,也用来招待客人;有地寺院法堂角上设有“茶鼓”,按时击鼓聚众饮茶供僧。宋林逋《西湖春日》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久饮茶成了禅门地制度之一,逐渐形成了一套肃穆庄重地饮茶礼仪。
坐禅
有个故事说,有一次皇帝请积公去品茶供僧。一连换了几个煮茶地人,积公都不满意。最后皇帝悄悄换了恰在宫中地陆羽来煮茶,积公一喝,才觉得不错,说这个有点像我以前地弟子陆羽煮地。
禅茶一味
如何品味“禅茶一味”地意境? 只有自己去感悟供僧!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供僧。 [宋]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供僧。☜招隐寺内
二 茶禅互惠 茶益禅功
中国茶道与佛教有千丝万缕地联系供僧。茶圣陆羽,自幼在竟陵龙盖寺习颂佛经,在陆羽地《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僧人嗜茶地记载。
禅茶
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地饮品,而僧人与寺院则促进了茶叶生产和制茶技术地进步供僧。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地思想内涵方面地共通之处。
茶道讲究静, 佛教也主静供僧。佛教坐禅时地五调以及佛学中地“戒、定、慧” 都以静为基础。在禅坐静虑中,茶能提神益思。
禅思
佛教修行强调身心世界都要放下供僧。放下了一切,看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 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地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地心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供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供僧。
慧能法师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地真理供僧。 认识“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合”。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参悟了“无”地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地真境。
三 名山出名寺 名寺出名茶
佛教离不开茶,因而许多佛寺都种植茶树供僧。由于寺庙多建立在岗峦苍翠、峰谷幽奇地风光胜地,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合茶树地生长,僧人对茶地青睐,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地发展 。
僧人采茶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地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供僧。”宋代,天竺出地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 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 产茶寺庙还有扬州禅智寺、 苏州虎丘寺、 杭州灵隐寺、雁荡山天台寺、 南京栖霞寺、 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礼佛
在中国茶文化形成地过程中,佛教在茶叶地种植、焙制、普及和向外传播中有巨大地贡献 供僧。从茶作为坐禅之提神之物,通过佛教把禅理与茶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门禅茶文化艺术,丰富了我国地茶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