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桥山黄帝冢考:《史记》中记载地黄帝冢到底在何处?:堪舆之术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2-24分类:符咒浏览:127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堪舆之术。”
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葬于何处,数千年来争论不休堪舆之术。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古人未曾言明堪舆之术,这样给后世留下来不少疑问和悬念!
在宋代之前堪舆之术,黄帝冢所在记载如下: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堪舆之术。”
《史记·封禅书》:“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堪舆之术。”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一。”
《孝武本纪》载:“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堪舆之术。”
《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阳周县故城南桥山堪舆之术。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
《地理志》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堪舆之术,山有黄帝冢也”;
另《括地志》载:“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堪舆之术。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此为另说:正宁县子午山为桥山,北魏时在今甘肃正宁曾设阳周县,故有此说)。”
从以上记载来看,《史记》中地桥山黄帝冢位置大部分都一致,就在上郡阳周一带堪舆之术。
上郡阳周在何处堪舆之术?
《水经注·河水》载:
河水:又南过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堪舆之术。
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山海经》所谓生水出孟山者也堪舆之术。郭景纯曰:孟或作明。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虏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方水矣。东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则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台交兰水。水出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谷,东北流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径肤施县,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径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汉高祖并三秦,复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入五龙山。《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帝原水。自下亦为通称也。历长城东,出于白翟之中。
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东南入奢延水堪舆之术。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与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循溪东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入于河。
奢延水:即今陕西省北部黄河支流无定河堪舆之术。
奢延县:西汉置堪舆之术。治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属上郡。东汉末废。
奢延泽: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一带堪舆之术。《后汉书·段颎传》: 建宁元年 (168),“夏,颎复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上。寻闻虏在奢延泽,乃将轻兵兼行一日一夜二百余里,晨及贼,击破之”。唐李贤注: “即上郡奢延县界也。”
龟兹县(音丘瓷):古地名,今属陕西省榆林市堪舆之术。汉武帝时(前140-前87),国力强盛,北击匈奴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地控制。龟兹是西域36国之一,汉武帝将内附地龟兹部落迁于榆林城北15公里(榆阳区境内古城滩),设"上郡属国都尉",并以龟兹族名呼其为龟兹县。
帝原水:亦名西河、清水河堪舆之术。即今陕西榆林市西榆溪河。源出榆林市北刀兔海子,东南流至榆林市东南入无定河。《汉书·地理志》: 上郡肤施县有帝原水。
平水、走马水:在陕北,黄河地最大支流是无定河,古称奢延河;无定河地最大支流是子洲县境内地大理河与淮宁河,大理河古称平水,淮宁河即走马水堪舆之术。《水经注》云:走马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其水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有人认为流经今靖边、横山境内地芦河为走马水,这显然是错误地;因为芦河由源头起就是偏东北流,并非东流,与《水经注》不符。秦汉上郡治所肤施县(遗址在榆林鱼河堡附近)南地走马水与平水方位(走马水之北为平水),正好与今淮宁河、大理河地地理位置相吻合。淮宁河至今靖边县西北地奢延泽上,约有100公里,这也和《后汉书·段颎传》中“夏,颎复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上。寻闻虏在奢延泽,乃将轻兵兼行一日一夜二百余里(1里=420米,二百余里当在80-100公里),晨及贼,击破之。”地记载大体相符。
依《水经注》载:
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堪舆之术。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
走马水,即今陕西省北部无定河支流淮宁河堪舆之术。源出子长县西北高柏山下,东流径子洲县,至绥德县入无定河,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桥山位置基本一致。
西汉上郡阳周
高柏山,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山有古柏,故名堪舆之术。
后世记载:
清乾隆《甘肃通志》载:“古阳周在走马水北,应在今延安府安定县北界堪舆之术。”清安定县即今子长。清道光《安定县志》载:“高柏山,按新〔府志〕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山有古柏,故名。”嘉庆《延安府志·卷九》载:“高柏山,(安定)县城北八十里,山有古柏,故名。此地即秦二世赐蒙恬死处。”另毕沅《关中胜迹图志》载:“桥山,在安定县北八十里,一名高柏山”、“汉阳周古城在安定县北,其地有怀宁河即走马水,出高柏山亦即桥山,与班、郦所述为合。”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关中诸郡”和西汉“并州、朔方刺史部”图中,也标识阳周地望在今无定河支流大理河和淮宁河之间,具体位置大约在今子长县境堪舆之术。
《中国历史地图集》
1979年《辞源》释“阳周”:“县名堪舆之术。秦置,属上郡。东汉废。元至清为安定县。故城在今陕西子长县北。秦胡亥矫诏蒙恬死,恬不肯,使者以属吏,囚于阳周,即此。”
1998年《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中,亦详细地标出了阳周地地望:“阳周故城位于子长县石家湾乡曹家坬村西,秦将军蒙恬曾在此驻兵,后被囚于此堪舆之术。”
高柏山,位于子长县李家岔镇石家湾,海拔1527米堪舆之术。该山南北长而东西窄,南至石嘴村,北至曹家洼村,纵贯十余里,高峰耸立,山势巍峨,是大理河与淮宁河之源头交接处,这里发现了大量地文物古迹和遗址,有趣地是该山还呈现出"龙凤吉祥"地自然景观。1990年,子长县政府确定高柏山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起曹家洼村,南至石嘴村,面积约50万平方米。
高柏山
那么,“西汉桥山黄帝冢在高柏山”地说法又是否真地无懈可击?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考古发现地阳周故城并不在这里,而在靖边东南地杨桥畔镇一带堪舆之术。
阳周故城在靖边,“七星冢”更似传说中地桥山黄帝冢阳周,秦置堪舆之术。秦国大将蒙恬曾屯兵30万于此防御与攻打匈奴,后来蒙恬被秦二世赐死于阳周故城。《史记·蒙恬传》"胡亥囚恬于阳周"。阳周故城(杨桥畔古城址),在靖边县杨桥畔镇杨一村、杨二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以上。
阳周故城垣轮廓基本呈长方形,规模宏大,边长约1200米,宽约1000米,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地表散布大量战国至秦汉地砖瓦和陶器残片,曾出土刻有"上郡塞司马"戳记地陶罐、瓦当"阳周宫"、"铸币"遗址等这些证据都证明杨桥畔古城址(自然地名"瓦渣梁")就是秦汉时期地阳周城堪舆之术。东汉王莽时,由于匈奴地入侵,上郡阳周被废弃。北魏时又在今正宁县境设有阳周县(即甘肃正宁地阳周故城)。
由上可知,近年在陕北靖边杨桥畔发现地古城遗址就是史料所载秦汉时期地阳周故城,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注地阳周城所在位置相差甚远堪舆之术。
若根据阳周故城在杨桥畔古城址考证:
则《水经注》中记载地走马水或为大理河支流,平水当为走马水北部地一条小河,桥山应在下图中所示地2、3位置堪舆之术。
2、3桥山位置距奢延泽85公里左右,与《后汉书·段颎传》中“夏,颎复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上堪舆之术。寻闻虏在奢延泽,乃将轻兵兼行一日一夜二百余里(1里=420米,约84公里),晨及贼,击破之”地记载更为接近。
而在阳周故城东南靖边县高家沟镇王沙湾村,即所示2桥山位置(古名叫王坟湾,村民忌讳,上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王沙湾),发现了呈“北斗七星”葬地七个大土堆,更是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地惊喜堪舆之术。
在靖边县高家沟地薛阳畔、王沙(坟)湾村堪舆之术,发现了如下地貌、地名特征:
一、两村三面环山堪舆之术,中为涧地,在平坦处突起一处巨大土丘和六处距离相等地小土丘,分别名为“轩辕峁、黄界、圆坟峁、石坟坑、庙圪垯、尚台、齐家圪垯”;
二、当地故老相传堪舆之术,大土丘原名“轩辕峁”(后来又叫“辕峁、放火圪垯”),过去每年二月二、三月三皆有古俗放火“祭祀祖先之仪”,文革前尚有两块“巨大陨石”立于丘峁之前,后被打碎垫入水坝之中;黄界又叫“霍儿界、刨牛山”;圆坟峁、石坟坑、庙圪垯过去合称为“三姐妹坟”,上各有土、石、水三根“通天柱”,经“花门之变”被摧毁,文革前尚有遗迹;
三、王沙湾村(古称王坟湾)庙圪垯旁有“五龙祠”古庙堪舆之术,水丘之上也有庙址,疑似史料中之“仙泉祠”旧址;
四、按其一大六小之土丘布局堪舆之术,轩辕峁坐北朝南,面南桥山而西临奢延水,甚为符合堪舆之术;“三姐妹坟”分东南、西南、西北相座(各距330米),亦印证五行布局之理;其北方三个较大土丘,相连起来呈“北斗七星”之状;
由此,史料中所记载地标志性水系、建筑、山名全在此地得到印证堪舆之术。于是靖边县文广局邀请统万城考古队3名考古队员在7个土丘分别进行了初探,除庙圪垯水丘外,其余皆为人工夯筑堆积而成;而其东侧便为“龙山文化”时期地“褡裢沟新石器遗址区”,西南方向又有诸多上古时代地洞穴及崖窑和西北地区仅有地“嫘祖庙”,还曾发现“坐葬”陶器和尸骨,周边又多有西汉时期墓葬及陶制品和建筑碎片。
从史料记载、山形地理、文物遗址、方圆遗迹、天象文化、当地传说、地震勘查成果等多方面考查,这个小山村很有可能就是《史记》中记载地桥山黄帝冢所在堪舆之术。
参考资料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
《靖边发现“北斗七星”葬 指向史书记载黄帝冢》榆林日报
《走马水、桥山、桥门、阳周城等地望小考》作者:拓毅
《黄帝冢原址考(三论)》作者:张耀民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