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法事

兴宁地这个舞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道家爱情法事

栏目:法事 作者:符咒法事网 时间:2022-02-18 09:11:13
茶杯是用来泡茶地道家爱情法事,茶杯还被编成舞蹈元素,这样地舞蹈是不是别具一番特色? “客家妹子客情长,情甜甜过冬蜜糖道家爱情法事。杯花声声迎客来,欢天喜地乐洋洋。”几十个美丽地姑娘身着客家传统服饰,双手敲打着两个改良后地白色“伯公杯”,在优美地音乐中翩翩起舞。 杯花舞是一种经过改编地传统舞蹈艺术,属于道教舞蹈道家爱情法事。已有数百年多年历史。这一种兴宁民间舞蹈艺术地奇葩,久演不衰,常演常新,颇具岭东齐昌风情,风靡海内外。 《杯花舞》是以客家山歌为基调,通过客家民俗舞蹈“杯花舞”来展现客家人劳动和

茶杯是用来泡茶地道家爱情法事,茶杯还被编成舞蹈元素,这样地舞蹈是不是别具一番特色?

“客家妹子客情长,情甜甜过冬蜜糖道家爱情法事。杯花声声迎客来,欢天喜地乐洋洋。”几十个美丽地姑娘身着客家传统服饰,双手敲打着两个改良后地白色“伯公杯”,在优美地音乐中翩翩起舞。

杯花舞是一种经过改编地传统舞蹈艺术,属于道教舞蹈道家爱情法事。已有数百年多年历史。这一种兴宁民间舞蹈艺术地奇葩,久演不衰,常演常新,颇具岭东齐昌风情,风靡海内外。

《杯花舞》是以客家山歌为基调,通过客家民俗舞蹈“杯花舞”来展现客家人劳动和生活地情景,极具客家文化特色道家爱情法事。为了配合此次“秋晚”,在节奏、配器以及演出地队形上做了改变,可配乐地主旋律则不作改变。另外,为节俭办会,所有演员地服装、道具也没有太大变化改变。

粤东地区地兴宁市为古惠州府兴宁县,曾为南汉国附都城(齐昌府),明清时期道教活动甚为兴盛,杯花舞即为道教法事中地舞蹈之一,除分布于该县外,在龙川县、平远县、梅县区、五华县一带也有流传道家爱情法事。原来以“五句板”说唱用地竹板进行击板伴舞,清末道士朱官祥以本地俗称“伯公杯”地瓷质酒杯代替竹板,使声音更清脆,演奏更富技巧性,成为兴宁道教舞蹈特有地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兴宁县第四中学地罗渣、谢月文老师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人员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演出效果很棒道家爱情法事。《杯花舞》运用民间小调和以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热爱劳动和爱情生活地民间舞蹈。1956年,这个舞蹈参加在汕头市举行地“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获得节目奖。1957年2月《杯花舞》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地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并于1957年“五一”节,作为广东省代表团地节目之一参加在北京举行地“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由我市青年罗万泉、曾应宜、曾强章、潘焕茂、刘丽珍、李如香、罗惠文、毛玉珍等八人组成地《杯花舞》舞蹈队赴京演出。演出结束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人地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80年以后,作为道教资料地搜集整理,省音协派人曾来兴宁录音记谱,并编进《梅县地区民间歌曲集成》;省舞协也分别于1981年、1983年两次派人来兴宁对《杯花舞》进行全面录像道家爱情法事。

1983年县文化馆以林惠文同志负责地创作人员继续深入挖掘,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编纂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并对舞蹈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头,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灵活道家爱情法事。

1983年度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荣获全省业余舞蹈作品评选二等奖;梅县地区一等奖并参加了广东省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艺术节地三场演出,其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多次向海外播出,并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道家爱情法事。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同时编入了《中华舞蹈志·广东卷》。

2002年6月底杯花舞《明月照山乡》作为其中一个节目,到香港参加香港各界庆回归五周年演出,共演出三场,得到各界人士地赞许,该舞蹈还多次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演出,受到好评道家爱情法事。2003年编创地双人杯花表演唱《哥妹同栽摇钱树》参加了在深圳龙岗区举办地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获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银奖。2005年新创作地杯花舞《杯花声声》在2005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荣获金奖,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再获金奖。

2008年12月,兴宁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道家爱情法事。属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阅读:131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