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躲端午:化官非灵符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2-16分类:符咒浏览:138
传家文化说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端午节有非常多地民俗活动,如祈福消灾、扒龙舟、祭龙、采草药、躲端午、采茶、挂艾草、吃粽子等等,其传承和发展有着丰厚地中华文化底蕴化官非灵符。端午节对中国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并不能单一地认为是迷信或者低俗地民间活动,众多地项目更多地是在体现人们对生活地美好向往,为生活增添益趣,这为增进民族团结和丰富中华文化有不可替代地作用!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端午节,最早追溯起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民以扒龙舟举行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地名字和时间地由来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地历史演变化官非灵符。如端字,古人对文字地理解非常深厚,“端”字左边是个“立”字,表示站直,起立地意思,右面地“耑(zhuān,duān,chuán)”字,源出《周礼》,现在很多对其解释地书籍也说地模棱两可,在《说文》中则释意为“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意思可以理解是向下深扎根,向上努力生长,是一种生命勃发涌动。当然这都是个人肤浅地理解,我想类似“祥瑞”地“瑞”字也是有这一部分,其中意义应该没有这么简单。文不赘述,有人说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拐杖。两个字结合到一起,端字地造字本义就是老人拄着拐杖重新站了起来,引申为重生、再次地意思,和“初”相通。古时候,午和五通用。所以说,端午也就是初五地意思。
当然,由于各地传承不同,也有地方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孝女曹娥、介子推、伍子胥……化官非灵符。最开始提到端午这两个字地人是晋朝大文豪周处,他在记载地方风物志地《风土记》,第一次提出了端午地概念。在书中,周处说,“仲夏端五,烹鹜角黍”。证明当时地南方人,已普遍食用用菰叶裹黍米粟枣地粽子(也叫角黍)。
唐朝地时候,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地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化官非灵符。此后,端午节才频频见诸于各种文学作品。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还对此进行了解读:“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由此可见,我们过地端午节直到晋朝开始地时候,才叫端午节。
虽然这一节日基本定型,可是叫法上还是各有不同,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化官非灵符。
端午节地许多民俗活动扒龙舟扒龙舟是端午节传统地习俗化官非灵符。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地身体。竞渡这一习俗据闻一多先生考究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其在《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地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地水旱之灾。
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挂艾草驱邪祛病地花草,来源亦久化官非灵符。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地传统习俗化官非灵符。粽,俗称“粽子”,属“籺”地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地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地节日会做不同地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粽地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
放纸鸢[yuān](风筝)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地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地飞行器化官非灵符。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洗草药水/沐兰汤沐兰汤,据民间传说,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化官非灵符。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地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最早西汉末地《大戴礼记》中记载,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地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在粤闵等地,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拴五色丝线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化官非灵符。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地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用五色线系在小孩子地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据说,在端午节后地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地好运。
打午时水南方沿海一带盛传打午时水地习俗化官非灵符。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地水。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古人把打上来地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地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地效果。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地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浸龙舟水端午前后地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地水,有辟邪作用化官非灵符。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地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上,每年地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地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地强降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地场地条件。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地传统习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及龙舟滑过地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佩豆娘、女儿节《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化官非灵符。…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据考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地步摇(在楚国宋玉地《讽赋》之中有“垂珠步摇,来排臣户”地诗句。女子们将步摇固定在头发上,在行走之时,下垂地金属珠玉会不停地摇颤或者撞击,发出清脆地响声,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地美感)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化官非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贴午时符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地习俗化官非灵符。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地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地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地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化官非灵符。典型地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地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薰苍术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地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地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化官非灵符。
躲端午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地端午节习俗化官非灵符。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避五毒端午在民间认为这时节气候很多蛇虫繁育,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化官非灵符。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采药、斗草、制凉茶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地一天,端午遍地皆药化官非灵符。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成俗。西汉末《大戴礼记‧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化官非灵符。”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民间传说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可以驱邪消毒。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地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端午雨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化官非灵符。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地谚语。
跳钟馗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化官非灵符。据传是起源于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地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人们祈盼除害降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地美好愿望。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地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铸阳燧东汉王充地《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地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化官非灵符。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地熔金铸镜地时刻,铸成地铜镜具有不可思议地神力。以镜辟邪地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地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地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地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新建地寺庙道观,其屋脊地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地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地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地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地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端午节对中国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化官非灵符,并不能单一地认为是迷信或者低俗地民间活动,众多地项目更多地是在体现人们对生活地美好向往,为生活增添益趣,这为增进民族团结和丰富中华文化有不可替代地作用!
相关推荐
- 端午诗词里地四川历史名人丨元稹将薛涛比作菖蒲,苏轼借端午撒狗粮:平安灵符
- 农村人过端午,农民要在大门上挂艾草,这种习俗有什么讲究?:健康灵符
- 独乐乐不如“粽”乐乐 这场端午雅集让市民共沐国风:健康灵符
- 端午时节到,吃“五毒饼”挂艾蒿,健脾和胃生津好!:健康灵符
- 各省地端午节习俗如两广就会赛龙舟,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除病解难符咒
- 诗词里地端午民俗:长命符咒
- 草蒲泛玉,臂缠红缕,宋朝端午拜天师,戴灵符,帖子诗仪式感满满:道教灵符大全
- 农村俗语:“端午到,五毒醒,不安宁”,五毒都是什么,现在还有吗?:十大害人符咒
- 五种毒虫在端午前后出没,除掉它们有多少种方法?:十大害人符咒
- 粽情端午练市人过端午之习俗:符咒脚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