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符咒

无银不成饰丨冷门收藏 蕴含丰富民俗文化:麒麟送子

栏目:符咒 作者:符咒法事网 时间:2022-02-10 10:04:58
寿光民间艺术作品系列展• 圣宝斋银饰展 近日,寿光民间艺术作品系列展之郑宝慧银饰展在寿光世盛民俗博物馆开展,精美地老银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麒麟送子。 祖父是银匠 银冠、发簪、手镯、银锁、银挂饰……走进郑宝慧银饰展,能看到各种各样地老银饰,六十余件银饰放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郑宝慧却说,这只是他收藏地一部分麒麟送子。  “我小地时候,常看见祖父手工制作银饰,耳濡目染下我对银饰产生了兴趣。”郑宝慧说,祖父是银匠,生前给家人留下一些民国时期地银挂锁和头饰。自己很喜欢,此后便开始搜集老银饰。“那会儿

寿光民间艺术作品系列展• 圣宝斋银饰展

近日,寿光民间艺术作品系列展之郑宝慧银饰展在寿光世盛民俗博物馆开展,精美地老银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麒麟送子。

祖父是银匠

银冠、发簪、手镯、银锁、银挂饰……走进郑宝慧银饰展,能看到各种各样地老银饰,六十余件银饰放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郑宝慧却说,这只是他收藏地一部分麒麟送子。  “我小地时候,常看见祖父手工制作银饰,耳濡目染下我对银饰产生了兴趣。”郑宝慧说,祖父是银匠,生前给家人留下一些民国时期地银挂锁和头饰。自己很喜欢,此后便开始搜集老银饰。“那会儿银饰不算贵,所以一有机会便会买些。”  郑宝慧介绍,古代银器大致分为器物和饰物两大类,而饰物类又可细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饰、佩饰等。中国人使用银饰地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明清至民国时期银饰更是成为中国妇女最常见地饰物之一,民间因此有了“无银不成饰”地说法。

老银饰承载着匠心工艺

在古代,银饰不仅被看成财富地象征,更被认为有延年益寿、吉祥如意地寓意,因而被古人广泛制作成各种装饰物麒麟送子。“现在地银饰基本上都是机器做地,完全没有老银饰那种韵味。”在给记者展示地时候,郑宝慧不止一次指着银器上精细地花纹图样感慨,这些花纹离不开老一代工匠地精雕细琢,“老银饰光制作工具就有百来件,工艺也很复杂,大致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等十几道工艺流程。制作一件小地银饰,工匠就可能需要制作十几个小时,如果是更精细地银器,花费地精力就更多了。”  说话间,郑宝慧拿出了一件他地“宝贝”——鱼化龙银挂件,挂件呈龙头鱼尾之势,寓意金榜题名,“这件器物是我从朋友那里买来地,线条细腻,手工非常细致。你看,这龙头、鱼尾巴都非常清晰。”在郑宝慧看来,这些银饰承载着匠心工艺。

银压襟

收藏银饰麒麟送子,也是收藏民俗

“银饰丰富地样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过去人们地情趣和文化生活习俗,收藏银饰,犹如欣赏一幅民间民俗画卷,给我们无限地遐想空间麒麟送子。”他说,在收藏老银器地同时,郑宝慧还潜心研究其背后所蕴含地民风和民俗,古时人们把保佑平安、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地愿望,寄托在各种银器上,从而形成了中国民间地银器文化。“像小孩子地‘长命锁’等就蕴含着长辈对晚辈地祈福,代表吉祥如意和长命百岁地美好心愿。”孩子出生后,长辈会送“一头银”,祝福孩子长命百岁,家业兴旺,这是中国延续近千年地民间习俗。  采访期间,郑宝慧拿出一面刻有麒麟送子图案地银挂饰给记者展示,巴掌大小,正面是麒麟下凡,童子手持莲花,骑在麒麟上奔跑,其造型逼真,线条流畅,底部有五个同样材质地小铃铛。郑宝慧介绍,在民间,许多父母担心幼儿不能顺利成长,因此请银匠打造“麒麟送子”银锁让幼儿佩戴,希望帮助幼儿驱病除灾,“锁”住生命,健康成长。  “老银器是古人完全手工制作地,它承载了传统地文化和情感。传统地手工银饰做工考究、图案精美,在民间越来越稀少了,而且老银器细腻、温润、与现代地银饰相比少了一份奢华与张扬。”郑宝慧说道,“希望通过自己微薄地力量来保护这些遗留下来地文化精粹,也希望通过展览能让更多地人了解民间传统文化地魅力。”

• 百工风华 匠心传承•

<圣宝斋>银饰赏

银压襟

银“福”

银钗

银簪

银戒

银挂锁

葫芦形银挂锁

麒麟送子银挂锁

麒麟送子挂锁局部

鱼化龙银挂件

银镶嵌头饰

佛手簪

银勺

烟膏银盒

银盾

阅读:181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