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千年,关帝文化何以又“出圈”?
东山关帝文化节上,六种戏典转番表演关公经典唱段关帝。
□赵锦飞 萧镇平 张子言 欧东茵
核心提示
“文拜孔子,武拜关公关帝。”岁月悠悠,文脉长流,关帝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忠义仁勇”精神为内核,广受海内外炎黄子孙推崇。
福建南部沿海的东山岛,自唐陈元光开漳引来关公香火,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庙后,关帝文化绵延不息关帝。如今,东山关帝庙成为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关帝文化随着开台先民迁徙,传播到海峡对岸。在宝岛台湾,有大小关帝庙超过千座,东山关帝庙被公认为香缘祖庙。
从1991年开始,东山关帝文化节已经连续办了33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海内外交流,可总体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文化IP辨识度不高关帝。日前,国家文物局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报遗产地涵盖四省六地八处,东山关帝庙位列其中。趁此东风,东山结合漳州“田园都市、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定位,正着手启动关帝庙的修缮工作,旨在擦亮品牌、活化利用。
去年10月,习近平总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关帝。新时代,如何保护传承好关帝文化,将其打造成展现八闽文化气韵风采的一扇窗?如何提升传播质效,扩大关帝文化的影响力?记者就此展开了深入调查。
传承保护关帝,如何更好同频共振
海天东望,依山临海关帝。
东山岛岵嵝山下,面朝波涛万顷的台湾海峡,右接明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故居,左引“天下第一奇石”东山风动石,四周铜山古城环绕,关帝庙便坐落于此关帝。
从地图上看,这里地处东山岛东北角向海延伸的一隅,三面环海,岵嵝山为制高点,向来是海防要地、兵家必争之所关帝。早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便在此设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兴建城寨,使其成为闽海五大水寨之一。
铜山城依岵嵝山而建,城墙顺着山势起伏,由条石砌成,长1900米,高7米,城内设有守御千户所、总镇衙、卫所中营等主要军事基地关帝。
展开全文
东山关帝庙位于古城内,与古城同期而建,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历经600多年风雨洗礼,却依旧保存完好,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首家“国保级”关帝庙关帝。
“东山关帝庙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称中国四大关帝庙关帝。”风动石景区管理处办公室张聪渊介绍说。
“打我从孩提时代记事起,家里就有供奉关帝,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六月廿四要入庙谒祖关帝。”东山县海峡两岸关帝文化研究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陈伟孟记忆犹新。
百年绵延,东山关帝庙得以多次扩建、重修,堂庑甚大关帝。庙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匠人的巧思与精湛技艺,尤其是庙脊上那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彩瓷剪贴雕,格外引人注目。
关帝庙出门右拐,便是铜山古城的核心街区——顶街关帝。在冬日的暖阳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漫步在顶街的石板路上,寻古探幽,品尝小吃,热闹非凡。
“这条全长仅800米的顶街,分布着总镇衙、纶章垂耀坊、南溟书院、漳潮巡检司、真君宫等文物保护单位,还有10多处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关帝。”长期负责关帝文化产业园保护修缮工作的铜陵镇人大团朱少文对此了然于胸。
关帝庙和风动石景区游人如织,顶街同样热闹非凡,它们都处在铜山古城内,本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帝。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帝庙与古城却分属不同的管理体制,关帝庙由风动石景区管理处管理,而关帝庙一墙之外(包括黄道周故居)的古城街区则归铜陵镇政府管辖。
2012年,占地420亩的关帝文化产业园项目启动,打造集文化展示、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出于打通古城和关帝庙的整体考量,可是项目进展不顺关帝。
“一座古城,各管一半,这给古城的整体管理与规划带来诸多不便关帝。不同的管理机构往往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容易出现衔接不畅、资源浪费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况,保护传承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漳州市政协委员郭昭军指出。
尤其在关帝文化产业园的范围及发展规划方面,景区管理处和铜陵镇政府存在不同理解,难以做到同频共振关帝。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关帝文化产业园的范围不应只涵盖关帝庙,应把铜山古城,甚至南门湾和澳雅老街区囊括其中。
“周边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足,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旅游设施配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关帝。”在今年1月召开的漳州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东山县政协文史委原林喜勇在其《关于促进东山县关帝文化产业园提质增效的提案》中也提到了这些问题。
对台交流关帝,如何做好创新文章
“数定三分,伏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关帝。”这是镌刻在东山关帝庙前的一副对联,出自黄道周之手。
30多年前,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的李炳南教授来访看到这副对联后,才确认台湾众多关帝庙源自东山关帝庙关帝。
自1992年起,东山每年农历五月十三都会举办关帝文化旅游节,累计有800多座台湾关帝宫庙、十几万名信徒前来参加朝圣谒祖等活动关帝。它是大陆举办届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涉台文化节庆活动,目前已被国台办指定为对台民俗节庆活动及海峡论坛的子项目,是福建对台交流的重要载体。2023年,东山关帝庙被国台办批准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东山关帝文化萦绕在海峡两岸,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信仰关帝。”东山县主要领导说。
在2023年举行的东山关帝文化研讨会上,长期深耕东山关帝庙田野考察的著名民间信仰专家林国平曾提到,东山铜陵关帝庙在对台交流方面不断开拓进取,首创东山关帝文化节,又开创祖庙金身巡游台湾的先河,既创造了闽台民间信仰庙际网络新形式,也进一步唤醒了台湾同胞的祖根意识,为当代闽台民间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关帝。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教授则认为:“如今关帝文化在两岸之间依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正体现了它的连续性与包容性,以及随时代发展不断展现出的创新性关帝。台湾的历史,简单来说就是中华文化传播至台湾的历史。”
举办30多届的东山关帝文化节,不仅跨海交流,而且还携手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不断扩大关帝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关帝。可是,文化传播陷入了“固定模式”。
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渊源深厚,众多台湾关帝庙皆是由东山关帝庙分灵而去,在两岸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关帝。然而,历经30多年的发展,当前两岸关帝文化交流活动呈现出不温不火、小打小闹的局面,相较于周边城市的朱子文化节、妈祖文化节等,逊色不少。
个中缘由,一方面是交流活动的思路不够开阔,长期以来多围绕传统的进香、参拜等形式展开,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元素融入,难以契合当下两岸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活动的组织层次有待提高,缺乏与专业文化机构、大型活动策划团队的深度合作,致使活动的专业性、规范性不足,限制了其对高层次人士及更广泛群体的吸引力关帝。
对此,海峡两岸关帝文化研究促进会文化部林宜春一语中的:“目前,民间的关帝信俗活动里还有部分迷信元素,如何对关帝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从信俗到文化的转向,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召力,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情感认同和精神联结,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关帝。”
打造IP关帝,如何提高文化辨识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关帝。
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关帝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年轻人的心灵,这是保护传承关帝文化中当思之题关帝。
不可否认,关帝在本质上已升格为一种文化的精神载体,能够在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阶层的民众中皆有信众,是因其所承载的仁义忠勇的道德品格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长久以来炎黄子孙道德操行的思想品质一脉相承关帝。
东山县文史专家陈立群说:“关帝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凝聚力、牢固的民众性和亲和力,在凝聚民族合力、体现民族精神、维护民族道义方面能够发挥特有的文化黏合功能关帝。”
这些年来,海峡两岸关帝文化研究促进会挖掘关帝文化,编撰了《海峡两岸关帝文化》《缘系关帝》《东山关帝庙》等书籍,也举办了关帝文化研究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让海内外专家从各个角度探讨关帝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当代价值关帝。
可在林宜春看来,从事关帝文化研究的人才较少,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少,品牌辨识度不高,举办的系列活动与年轻群体脱钩,年轻群体关注度并不高关帝。“如何让关帝文化走入千家万户,需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惠泽流芳。”林宜春表示。
一些学者指出,一方面需要挖掘阐述当代价值,公共道德的具象和文化阐释需要符号的表征,关帝形象作为公共精神的图腾符号,宜凝聚海内外民间信仰研究专家学者,组织专家学者挖掘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民间信仰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等重点问题进行研讨,在阐释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从信俗到文化、从道德品格到公共精神的二重转向关帝。
另一方面,文化浸润人心,需要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关帝。“采用动漫、游戏、电影、短视频、主题旅游等新形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关帝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林宜春大为触动地表示,去年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这种更有辨识度的文化IP,在海内外掀起西游文化热潮,让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出圈出彩,接住了这“泼天的富贵”,这为东山关帝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他山之石”。
2024年9月,省文旅厅公布第一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东山关帝信俗名列其中关帝。虽然当地推出了一些关帝元素的文创产品,如印有关帝形象的卡通小坐像、钥匙扣等,可整体辨识度仍有待提高,文创产品缺乏深度创意和文化内涵,人物叙事不够有立体感和感染力,未能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强烈的文化共鸣。
“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导致旅游缺乏卖点和核心竞争力,景区目前仍以宗教祭祀和旅游观光为主,大量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缺乏系统文字介绍,专业解说配备也不足,游客很难了解景区独有的关帝文化内涵,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关帝。”林喜勇在其《关于促进东山县关帝文化产业园提质增效的提案》中建议,要转变观念,从“卖门票”“售资源”向“供服务”“展文化”转变,以关帝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并传承关公“忠、勇、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通过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文化展示活动,让游客能够深入领略关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