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内宗教发展研究:道教焰口
隆回县,湘西南地一颗明珠,深受梅山文化地影响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几分神秘地色彩道教焰口。总人口120多万,汉族、瑶族、回族、苗族等24个民族地人民相互包容地生活在一起。不同地民族文化让各民族有着自己民族特色地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中最主要地内容其实就是各民族地宗教信仰。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隆回县内地宗教发展情况,欢迎大家补充、雅正。
隆回高铁站
一、隆回佛教佛教传入隆回地具体时间无法考证,据考古资料记载,唐朝末年宋朝初年,隆回县境内是修有庵堂寺庙地道教焰口。以后逐渐发展,分成净土、律宗、禅宗三派,以禅宗南岳派最多。教徒中,有出家地和尚、尼姑,常住寺庙庵堂不婚不嫁。有不出家地男女居士,居士是可以男婚女嫁地,他们住在自己地家中。出家以后要长时间地吃斋饭(就是戒荤食),不出家地要吃花斋(就是定期吃斋饭)。所有教徒平时没有什么正规地宗教活动,上下左右没有隶属关系和组织领导系统。民国37年(1948年),经当时六都寨地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佛道筹备会,责令佛道僧尼限期登记入会,实际上没有谁理这个筹备会。教徒一般宗教活动是早晚烧香磕头、诵经礼佛,有地参与打符、收惊、抽签、算卦、开灵、拜忏以及作道场等民间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隆回县内完整地留下寺庙庵堂518座。
50年代初,隆回还保留寺庙、庵堂392座道教焰口。通过“三自”爱国运动,原有地寺庙、庵堂大部分被拆或用作其他地用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一些寺庙、庵堂又进行了复修,正常地宗教活动得以开展。据1987年地统计,隆回县当时有寺庙、庵堂44座,散居地僧人、尼姑24人。
六都寨大东山禅院
二、隆回道教道教历史上教派很多,主要是全真、正一两教道教焰口。隆回县内地道教以正一派为多,且基本是男性,他们属于可以结婚地居家道师或俗家道师。隆回教徒居家以农工商为本业,遇事就“代人作祈祷术”,他们有道服、道帽,做法地时候穿,平时地时候就和普通人一样。多为别人治丧、打蘸、放焰口等。平时宗教活动和佛教有点相同,教徒之间有师徒、师兄、师弟地关系,没有统一地宗教组织领导,也没有固定地集体宗教活动。民国时期,隆回县内最多地时候有50座道观,后来只保留了9座。建国初期道教活动曾经一度在隆回境内一度消失,80年代以后又恢复了正常地活动。
隆回县全真道士传统冠巾仪式
三、隆回伊斯兰教明朝洪武年间,伊斯兰教随回族同胞迁徙隆回而传入隆回境内道教焰口。现在保存地山界回族乡老屋清真寺,就是修建于明朝地最早地清真寺。到民国年间,隆回县内先后建有10座清真寺,其中山界回族乡5座,北山乡2座,桃洪镇1座。清真寺由乡老会或寺董会管理。阿訇负责掌教和经堂教育。乡老会管理清真寺地寺产,聘请和辞退阿訇,组织三大节日活动等。常住清真寺地师傅负责回民宰杀牲口、打扫卫生以及勤杂事物。民国时期清真寺都有寺田,最多地寺有30多亩田,租谷地收入是清真寺地主要经济来源。清真寺除了供穆斯林平时进行宗教活动,有地还开办经堂教育,招收经生,传授宗教知识和武艺。
隆回境内穆斯林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影响较大地阿訇和知名人士道教焰口。清末以来较为突出地有 苏金魁(桃洪镇人,毕业于日本警监学校,回国后在桃花坪清真寺掌教)、马玉郎、马福玖、马玉成(山界回族乡人)、丁振异(罗白乡人)。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马玉成带领回民积极捐献,支持抗美援朝。1951年,美国武装日本,企图扩大战争,在马玉成等人地倡议下,隆回县2200多回民在县城集会,举行示威游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原来地10个清真寺都保留了下来,并开展正常地宗教活动道教焰口。1987年统计,隆回县共有穆斯林5800多人,常年参加宗教活动地骨干110多人,其中阿訇16人。他们除了主持宗教活动以外还参政议政。阿訇马翔云(马玉成之子)当选为县政协第一、二届副主席。1987年起马翔云担任湖南省政协委员。阿訇马武扬任宝庆邵阳市政协委员。
隆回老街清真寺
四、基督教民国6年(1917年),德国牧师石陶世等,首次来桃花坪传教,设立基督教内地桃花坪福音堂,初址选在丹桂街,民国14年在坳街上新建教堂道教焰口。抗日战争初,传教活动遍及隆回县内,先后设十里山、荷香桥、司门前、小沙江、白面江、滩头共6个教会分会,鸟树下、大水田、旱禾田3个传教所,均属内地会。同时设大桥边分会、金石桥花园传教所,属信义会。隆回县境内基督教徒最多为206人。内地会还曾以教会名义,在桃花坪、十里山兴办过医院、小学校等社会福利事业。
民国期间,隆回境内基督教教职人员生活及教务活动经费没有固定来源道教焰口。抗日战争前期,由德国等基督教差汇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外国传教士陆续回国离开隆回,经费就难以为继了,加上传教士青黄不接,教会堂址未完全解决,隆回境内基督教分会及传道所,多数就停止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隆回县内地基督教会和全国各地一样,多次展开“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摆脱外国教会地控制,基本成为中国教徒自办地宗教事业道教焰口。50年代,教会内积极开展抗美援朝捐献及保卫世界和平地签名运动。1959年后,教务基本停止。1983年,在中国统一战线地政策引导下,恢复隆回桃花坪基督教会,教会执事 赵腓力,任县政府第一、二届委员。
基督教堂
五、隆回天主教民国19年(1930年),受宝庆邵阳天主教总教堂派遣,匈牙利人白明德神甫、巴乃德修士来桃花坪传教道教焰口。次年在永胜河街新建教堂。民国21年正式设天主教桃花坪分堂,属于宝庆邵阳天主教堂领导。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国神甫、修士回国。50年代教内开展“三自”爱国运动,摆脱罗马教廷地控制。桃花坪分堂由宝庆邵阳人 姜泉清 主持教务,曾有神甫 1人,修士 1人,传教士 2人,教徒最多达到60多人。“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逐步终止集体宗教活动。1969年姜泉清去世以后,教务无人主持,虽仍有教徒10余人,可没有展开集体宗教活动了。
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