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海探古墓丨平安古城崖汉晋墓(十四):阳宅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1-09分类:符咒浏览:95
平 安 古 城 崖
汉 晋 墓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古城崖汉墓群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古城崖村南,东临三合沟,北距湟水河约1公里,地处三合沟西岸二级阶地阳宅。据初步考古调查资料显示,该墓群墓葬分布集中,延续时间长,对研究魏晋时期青海的社会生活、行政建制、经济、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4月10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一 发掘现场
2005年6-7月,为配合小峡镇砖瓦厂输电线路改造,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原平安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墓群中的一座已经暴露的东汉晚期至魏晋初期规格较高的仿木结构砖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阳宅。
一、墓葬形制
展开全文
该墓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前后室及耳室组成阳宅。墓门六重券,墓门之上有额墙,额墙砌法为横平错缝,间有垂拱、屋檐等仿木结构。额墙顶部砖台上放置有一绿釉陶耳杯。前、后室均为穹隆顶,前室墓壁砌法为错缝丁立,镶嵌有模印仿木结构的斗拱和乳钉纹、网格纹砖。前室长 3.6米、宽3.72米、高 4.5 米,中部砌有象征天井的长方形池,长 2.92米、宽 2.16米、深约 0.16 米。前室北侧设有侧室,为双重券顶。侧室宽约 1.8米、进深2.56米、高1.5米,侧室内置人骨架一具,随葬釉陶灶、陶罐、铜钱等。前后室之间设双重过道,过道之间砌有砖雕菱格纹砖雕,过道规格相同,均长0.9米、宽0.84米、高约 1.8米。后室亦为穹窿顶,长、宽、高与前室同,下部三层砌法为一平一立错缝,上部为错缝平铺至起券部位。墓室铺地砖前后室均为人字形,侧室为错缝平铺。
图二 墓葬平剖图
墓门顶部额墙仿照阳宅木结构,饰以斗拱;前室中部砌有长方形天井,低于墓室,应该是仿照古代民居庭院结构,这种反映富豪之家深宅大院中的特殊设施,在青海汉晋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阳宅。前后室之间设立双重甬道,亦属罕见。此外,该墓前室南壁镶嵌一排网格菱形纹模印砖,北壁镶嵌有两排月牙纹、乳钉纹模印砖,月牙纹砖排列在上,乳钉纹模印砖在下,远看似群星闪烁、众星捧月,寓意吉祥。砖砌墙面平整美观,显示了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图三
前室花纹砖
墓内埋葬人骨架 6具,其中后室与侧室各 1具,前室天井东北侧和东南侧各 2具阳宅。
二、随葬品
随葬品十分丰富,陶器有釉陶器和灰陶器两种,其中釉陶器10件,器形有釉陶灶、釉陶灯、釉陶井、釉陶甑、釉陶瓶灯;灰陶器6件,器形有灰陶罐、灰陶瓶、灰陶盆等阳宅。
图四 出土釉陶器
金银器有金箔1件、银指环1件阳宅。
铜器有铜指环2件,铜钱64枚,铜簪1件,铜镜6件,铜印、铜饰件各1件阳宅。
玉石器有石砚板2 件、饰品等30余件(套)阳宅。
图五 出土饰品
三、墓葬年代及发掘意义
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的“位至三公”铜镜及剪轮五铢等遗物分析,初步判定该墓时代为东汉晚期至魏晋初期阳宅。该墓建筑形制独特,在汉代河湟地区墓葬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对研究汉魏时期河湟地区的民宅结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墓出土的如水晶饰珠、绿松石饰品、金箔、铜指环、铜簪等装饰用品,为我们了解当时人类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小贴士:
“位至三公”铜镜:
指的是有“位至三公”铭文的铜镜,流行于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三公是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因此“位至三公”铭文是一种祈求飞黄腾达的吉祥用语阳宅。
剪轮五铢:
五铢钱是流行于西汉至隋代的一种铜制钱币阳宅。剪轮五铢自东汉后期大量出现,这是由于连年战乱,社会经济崩溃,货币贬值,钱与铜价比值失调,统治阶级铸造小钱减轻货币重量,剪轮五铢正是当时地主豪强、高利贷者和商人用剪凿铜钱的手段取铜谋利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现文明——青海省基本建设考古重要发现》.文物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2. 胡晓军 卢宗义:《平安县古城崖魏晋墓》.中国考古年鉴.2006年.
END
往期推荐
游青海探古墓丨神秘的“欧洲人”墓 —— 胡李家汉代墓地(十一)
游青海探古墓丨国内木制摇钱树的首次发现地 —— 平安北村汉代墓地(十二)
游青海探古墓丨西宁市区内的鲜卑特色墓葬 —— 山陕台墓地(十三)
供稿:文物典藏部
编辑:信息中心
标签:阳宅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