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皇孙到穷道士,朱耷挥毫傲骨凌霜,靠实力甩了清王朝无数白眼:供道士
在所有的变故中,改朝换代的变故最为惊心动魄,令无数人民印象深刻,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况王孙贵族呢?变故前他是清风明月、天之骄子;变故后他是泥潭污垢,无人问津供道士。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他只能隐匿在时间的洪流中求佛问道,这个人就是朱耷。
梦回清风明月供道士,终究是明末一场美梦
朱耷是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室子孙,他的身世说来是特别的,也是极其悲惨的供道士。如果可以的话,谁又愿意当这亡国之人呢!是的朱耷是一个彻底的亡国之人,如果说普通老百姓可以开始新的生活篇章,那么朱耷就是那个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的人,只因为他身份特殊。
朱耷为人奋进向上、根正苗红,是家族的希望供道士。朱耷本人也十分争气,从小苦读诗书,为的就是将来能够报效国家。可很显然明王朝没有给这个有志青年机会,在朱耷还没开来得及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亡了。朱耷这也算是少年失志,报国无门了。作为明王朝的血脉,满清朝廷是不会接纳他的。再加上朱耷是个有志气的文人,虽然不能够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可也不会屈服于新的政权之下。
展开全文
四处求禅问道供道士,癫狂作哑令人难以捉摸
朱耷在兜兜转转之间,一身锦衣早已褪下,改而换之的是一袭粗衣供道士。朱耷的内心也在随之发生改变,物质生活跌落谷底的现状终究对朱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既然本就一无所有,何不干脆六根清净一些。
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朱耷会选择在山间的石头上刻字,来证明自己真实存在过供道士。他不仅仅是告诉自己自身的价值,他还要后世对他有所纪念。这种无奈的挣扎确实被保存了下来,更多的人了解到朱耷的态度,他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朱耷的态度就是永不向清王朝低头,从他的更用明上刻字看出。"八大山人"一名号,一个人发出了气吞山河的气势,"八大山人"又可以看作"苦笑山人",象征着一种讽刺。
说朱耷是个哑巴,他有时候又能正常讲话,说他是个正常人,他有时候十多天不说一句话供道士。这样的一些特征平白为朱耷添加了几许神秘感。
朱耷的态度不仅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为鲜明的是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上供道士。朱耷的画作可以说是别具一格,虽然还是延续着前人的写意风格,可提笔着墨间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朱耷的画作往往几笔下来就完成了,没有太多的细节刻画,反而是留了大片的空白。留白是他画作的一大特点,虽然画纸上只有一只鸟或者一条鱼,可它们似乎在白纸上也有所依托,在不同的眼中构成了不同的花鸟、游鱼画。
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朱耷绘出的生物,它们没有一个是正常神色的,反而集体翻白眼供道士。这是朱耷独特个性的体现,通过画作表现自己的不满,既能够宣泄情绪,又不至于被人当作把柄。就久而久之竟然形成了独特的画风,每个动物的眼神都在向世界表达着不屈服和蔑视。直到朱耷79岁高龄去世,也没有改变这种绘画风格。而他的画作大多也被不知道什么的人随意拿走了。
他是拥有铮铮铁骨的瘦弱文人,是不知屈服是何物的爱国人士供道士。即使归隐山野,每天面对高山流水,他也不能将明王朝忘却。这是终其一生都在蔑视清王朝的文人道长,穷困潦倒,孤傲非常。
有人能够在改朝换代后迅速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文化;而有的人像朱耷一般,一辈子没有踏出自己生活朝代的世界供道士。在明末清初的这段年间,有无数人像朱耷一样,不服输不放弃,为明朝事业继续抗争,是明朝的忠臣良将。
不懂朱耷画作的人,甚至觉得他笔下的生灵憨态可掬,别有一番风味;读懂朱耷含义的人,自然懂得无数个白眼究竟是翻给谁看的供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