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自信 源“古”成“今”:文昌法事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27分类:法事浏览:86
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关注我们文昌法事!
桐城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文化自信 源“古”成“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昌法事。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
“文都”安徽省安庆桐城市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之美誉,桐城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桐城派”文化,二是“礼让”文化,三是“崇文重教”文化,四是“老街”文化文昌法事。
位于龙眠山内的刘大櫆《游碾玉峡记》石刻
“桐城派”文化
说桐城,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桐城派”了文昌法事。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到了清代,出现了显赫一时、风靡全国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所以世人把他们及其追随者统称为“桐城派”,尊方、刘、姚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分布之广、影响力之大,在中国2000多年的古典文学长河中堪称绝无仅有。
展开全文
位于文昌街道的六尺巷
“礼让”文化
在桐城众多的文物遗存中,六尺巷遗址可谓闻名遐迩,它是桐城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前些年歌曲《六尺巷》登上央视春晚,更是让六尺巷名气大增,游客如织文昌法事。
据史料记载:清朝大学士张英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时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人写信告诉了张英,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文昌法事。于是,张家人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吴家被张英的大度所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之为“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民事,游客络绎不绝,现已收入“中国风景名胜词典”,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昌法事。
位于嬉子湖镇珠檀村裁襟励子文化园
“崇文重教”文化
明清时期,桐城众多名臣大儒、文人学者都归隐故乡倾心办学,私塾、书院、县学等教育场所渐具规模,崇文重教风气日益浓厚文昌法事。同时,外出为官或经商的家中,会特别重视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明清时期,桐城共有200多名进士,600多名举人,500多名贡生,赢得“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美誉。
位于文昌街道的北大街
“老街”文化
北大街文昌法事。北大街是桐城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文人士大夫和达官显贵、名门望族多聚居于此。明清时期,北大街就有县署、县丞衙署、察院等建筑。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左忠毅公祠、讲学园遗址、桐城中学等,众多名人故居与世家大院是北大街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象。从北大街走出的名家大家更是遍及海内外。
位于龙眠街道的东大街
东大街文昌法事。昔为县城繁荣的商业街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此街建筑保护完整。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建筑史专家张驭寰教授来此考察时指出:桐城老街体现中国古街道特色,要保护下来,供历史研究机构和学者研究。1986年5月22日,单土元、罗哲文、郑孝燮三位古建筑专家来此考察,赞誉老街典雅,建筑颇具特色。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文昌街道的南大街
南大街文昌法事。南大街临街楼下店面多为砖砌柜台,木板店门;楼上木格花窗,开合自如。清一色青砖小瓦,屋顶起脊,马头墙分列两侧,具有典型的明清时代商住街风格。凤义兴绸缎庄以及一些银楼、当铺、商号、清真寺等建筑均坐落在这条街上。历史上南大街是桐城南部入城的重要通道,商业十分兴盛。
位于孔城镇的孔城老街
孔城老街文昌法事。孔城老街景区位于千年水乡古镇——桐城市孔城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孔城老街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到严重毁坏,现存房屋大都是太平天国以后建造的,整体格局是前店后居或前店后坊,整装待发的马头山墙、鳞次栉比的青砖黛瓦、雕刻精美的木楼花窗、错落有致的飞檐翘角、古典朴拙的临街商铺,时时处处都保持徽派皖系建筑向江北延伸过渡的显著特征,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是目前江北地区保存体量最大、最完整、最原汁原味的一条明清老街。
位于双港镇的练潭老街
双港镇练潭老街文昌法事。具有300年历史的练潭老街位于双港镇练潭村,因明代学者王守仁在此游历写下“春山出孤月,寒潭净于练”的诗句而得名。练潭在元明清时代是桐城东南名镇,水陆交通方便,练潭河、菜子湖与长江相通,使练潭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成为区域性的商业集散地。老街全长1.5公里,麻条石铺就,两边商铺林立,见证了昔日繁华。“练潭秋月”为桐城古八景之一。
作者:王刚
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官方微信公众号
标签:文昌法事
- 法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