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 复活的中元:民俗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18分类:符咒浏览:71
张 潜/文
年小月半大民俗。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这是巫山地区流传了千百年的习俗民俗。这里的“年”,指春节;这里的“月半”,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农历正月十五称作上元,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一年之中,故称中元,百姓俗称月半;农历十月十五居一年之末了,叫做下元,这个节日躲在初冬灰暗的天空中,没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我的老家在大宁河深处的大昌古镇,每年月半有三件事情不能少:一是吃粉蒸肉,叫老辈子;二是洒水饭,焚烧香烛纸钱;三是放河灯民俗。
一进入农历七月,满天的云彩开始烧霞,长辈会教导我们:田野里的蜻蜓、青蛙、蟋蟀、蛇甚至老鼠,都可能是死去老辈子的化身,见了之后要毕恭毕敬,千万不能打民俗。
吃粉蒸肉是过月半的象征,中午且只能是中午,父亲一一摆放碗筷、斟上酒水,口中念叨死去的各方长辈,邀请他们回家过节,感谢他们对全家上下的护佑,报告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和喜事民俗。为了表示虔诚,有的主人还会在屋后的路旁恭候长辈到来,弓着身子做背负状,将想象中的老辈子背进房中。
展开全文
夜幕降临后,父亲端着半碗中午吃剩的饭,兑上冷水,提上早就备好的印章印刷或者钱锉打制的冥币,带领我们来到三岔路口民俗。首先拿一沓纸钱,画一个圈,这是焚烧给地盘业主也就是土地神的,请他允许在此焚烧并不私吞钱币;然后再抽出一沓,画上一个圈,表明是烧给孤坟野鬼的,让他们雨露均沾,不来拦路抢劫;最后才是给列祖列宗的,画一个圈儿念一个名字,烧在圈内的都属他所有。
这是比较简省的办法,如果农活儿不忙,父亲会将冥币捆扎起来,每一捆上面分别写上老辈子的姓名,注明这是中元之期某某后代的孝敬民俗。这样即使烧在一堆,长辈们也会各得其所。这叫做“写袱字”。
野外山风乱窜,纸灰翩翩起舞,父亲说那是老辈子们领走了属于自己的钱币民俗。等到纸钱彻底烧尽后,父亲端起那碗水饭,随手一泼,这个仪式就结束了。
蓄水前的大昌古镇
河灯并不每年都放,如果这年家中有了特别的事情,父亲就要安排放河灯民俗。对这个节目,我们总是充满期待。父亲教我们把南瓜、黄瓜、茄子剖开裁成船形,上面再插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样的蜡烛那时买不到,就用竹签绑了棉花,再浸饱煤油或者桐油。小船载着小小的火炬,火焰随风摇曳,眼看着要吹灭了,一眨眼它居然又闪烁起来。一条条小船顺水而行,有的漂不了多远就被浪掀翻,有的能破浪前行,从南门口再到中码头,甚至可以漂到天灯湾。父亲说,每一条小船上的烛火,代表一位祖先的灵魂,漂行的距离,就是护佑我们的历程。
巫山人民俗,为什么这么重视中元节?这些行为的背后,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化意义?
一、祖先信仰
祖先崇拜,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同国家兴盛、民族发达、政治清明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民俗。几千年来,中国人乐于以姓氏为单元抱团聚集生活,选举族长代表家族行使职权,兴修宗族祠堂,修建家谱、族规、族约,购置保障宗族事务运行的族田,在祠堂内兴办宗族义学,还设立宗族坟茔,以便入土为安。多数人的姓名选择双名,就是为了在姓和名之间嵌入一个表示宗族辈分的字派,又称排行。年龄只是衡量长幼的外在因素,辈分才是决定高低的内部标准。
每一个家庭,必须在堂屋正中的神龛上供奉“天地君親师位”的神牌,这个“親”就是祖先的代名词,意味着家庭中的一举一动都在祖先的注视之下民俗。书写神牌的时候,强调“天不顶天,地不勾腰,君不开口,親不闭目,师不离位”。即“天”字不能顶格,不妄自尊大;“地”字最后的竖弯钩要立起来,雄健豪迈;“君”的“口”要封住,不能随意开口表态;“親”右上方的“目”字不能封口,代表双亲长寿,也祈祷亲人健康平安;“师”不能离开“位”字,应忠实履行教育的职责。
按照巫山地区百姓的叙事逻辑,祖先不仅成为连接宗族集体和自身个体的纽带,也是构成社会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民俗。巫山人死者分为神灵——祖先——鬼怪三类,同自己血缘有直接对应关系的就是祖先,最为亲近;拥有超自然能力凌驾于祖先之上的尊为神,此字右边的“申”,就是早期人类关于雷电的描摹,充满了敬畏和惊恐;不相干或者联系不紧,甚至狰狞作恶的概称为“鬼”。祖先是一个可左可右的存在,半神半人或者半鬼半人,——既可化身为神,赐予后代福祉;也会为非作歹,祸害一方。
(底部穿孔的随葬品 大溪遗址出土)
家族中的重大事情以及重大节日,要祭奠、禀告祖先,称祭祖;长时间离家出走,或者女子出嫁,要在祖先前辞别,称辞祖;男丁结婚,添了儿孙,同样举行仪式,称告祖民俗。
这些对祖先的崇拜有双重意义,一是感恩其赐予了生命,二是祈愿会带来安康民俗。
二、魂魄认知
祖先崇拜的心理认知,落脚在相信人人都有魂魄上民俗。“魂飞魄散”一词,形象地揭示了这个道理。人的“魂”像这“云”一样游动缥缈,一旦飞走就如行尸走肉,处处受人摆布。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故事中,充满了斗法双方屡屡使用“摄魂术”、“收魂瓶”的描写,就是基于这种认识的想象。至于“魄”,古人认为是一种“白”的东西——“白”字的原型是人的精华从身体内向外飞散的状态。至于用之表示颜色,已属后期抽象概括的引申。
人之一死,魂飞魄散民俗。为了留住刚逝去祖先的灵魂,就要使用道具聚拢。巫山地区百姓在埋葬死者的时候,会在坟墓中搁置一个陶罐,称为“落气罐”,用意即在此。
(唐三彩塔形钮盖深腹陶罐 巫山博物馆藏)
这个源头可追溯到巫山地区的汉代墓葬中,那些精美精致的陶罐,堆塑了仙山、碧树、神龙、惊凤及其不可描述的珍禽、异兽,并非汉代人的实用器具,只不过是两千多年前收留死者灵魂的“落气罐”而已民俗。
祭祀祖先,即是坚信魂灵存在民俗。起源于原始祭祖的习俗选择在七月,有利用新收粮食来酬谢祖先的因素,是“万物有灵”的呈现。
这个节日又被宗教利用,或者说进行了升华民俗。道教把七月十五日称作“中元”,认为这一天是地官生日,会放出全部鬼魂。只有通过人们祭祀和道士的超度,鬼魂才能减轻罪孽。这个节日和民间的祭祖相重合,逐渐衍生出后生晚辈为长者尽孝的内涵。
魏晋之际,佛教为了扩大影响,进而争取更多的信徒,也选择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养佛僧,超度亡灵,报谢父母养育之恩民俗。孝文化,又一次成为外来文明在本土改良后快速扩散的重要抓手。
孝,就是中华民族的魂民俗。对父母的孝,衍变成对前辈的敬,对长者的悌,对他人的信,对国家的忠。
孝人,实质是敬己民俗。
三、移民烙印
在具体的时间点上,巫山地区还有一些讲究民俗。一般来说,进入农历七月,就可以过月半,过了十五这天,就不能再过节了。
我们老家大昌,并不以七月十五为正日子,大多数人家都将七月十二作为月半民俗。
当年我在官阳工作的时候,还了解到一些姓氏之间的时间节点也有差异,肖姓选择了七月十三日,谭姓固定在七月十四日,王姓约定在七月十五日民俗。
这又是为什么呢民俗?
通过走访,我了解到,大家都知道农历十五为正统节日,之所以作了变通,是因为家谱有载:当年“湖广填四川”时,各姓先祖历尽磨难到达巫山准备定居下来,一推算日子,虽然有先有后,可恰好都在中元之前民俗。为纪念在此安营扎寨挽草为业,也为了顺应祭拜祖先的习俗,索性两场事并作一场做,这日子就此沿袭几百年。
月半必吃粉蒸肉,笔者推想应源于早期祭祀祖先必用肉类作为供品,也许时间长了会变味儿,为节约和抑制异味,后世就拌上香料和米粉等蒸后自己享用民俗。
可口的粉蒸肉
叫老辈子,应作“醮老辈子”民俗。醮,是一种古代祭祀礼仪,有特定的程序和规范;道教在开祭坛做法事时也使用。后世图简便,简化了议程,还以讹传讹偷换了概念。
泼洒山野间的那一碗水饭,肯定是犒劳无家可归没有享用到祭祀的鬼魂民俗。这其中,也许有焚烧纸钱时,不忘天干物燥容易出现火灾的提示。对生态及其安全的极度重视,一直在国人生活的细枝末节中。
你看,一个中元节,承载了太多的内涵,糅合了原始祖先信仰、道教祭祀鬼神、佛教盂兰盆法会、民间灵魂观念和先民难忘故土等多种意图在其中民俗。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民俗。
七年前,父亲还在端上那碗粉蒸肉时,念叨祖先们的名字,微笑着报告一年来的家庭琐事民俗。
今天民俗,父亲,您闻到祭奠在大地上的酒香了吗?
写于2022年8月11日
作者近照
主编/ 刘庆芳
微信号/ 461269457
投稿邮箱/ cqwslqf@126.com
标签:民俗
- 上一篇:【民俗】芦山县青龙场村传统民风民俗‖李靖:民俗
- 下一篇:商洛方言与民俗(一):民俗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