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符咒

关中特色民俗趣谈:民俗

栏目:符咒 作者:符咒法事网 时间:2022-10-18 18:33:27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风俗的地域差异是划分文化区域的主要指标,也是构成一个地区直观和特色文化的因素。关中是我国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风俗文化更是绚丽鲜明。在众多的关中风俗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关中十大怪”(也有说“关中八大怪”),即:“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面条像裤带,烙馍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泡馍大碗卖,帕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板凳不坐蹲起来,下雨下雪逢礼拜”。这段民谚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对关中风俗作了形象生动的概括。 厦房和窑洞是关中主要建筑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风俗的地域差异是划分文化区域的主要指标,也是构成一个地区直观和特色文化的因素。关中是我国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风俗文化更是绚丽鲜明。在众多的关中风俗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关中十大怪”(也有说“关中八大怪”),即:“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面条像裤带,烙馍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泡馍大碗卖,帕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板凳不坐蹲起来,下雨下雪逢礼拜”。这段民谚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对关中风俗作了形象生动的概括。

厦房和窑洞是关中主要建筑景观民俗。在关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多为厦房,即关中十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这种房子从侧面看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房子后墙一般高五六米,檐墙高3米,后墙没有窗户,下雨时,雨水朝院子中间流。这种民居是老百姓在长期的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房子省木料,不要大梁、大立柱,面积小也省工。再加上砌墙则用夯打成的土坯,取材方便。这与过去关中地区森林覆盖率不高、缺乏木材,而随处可见的黄土易于取材、打坯都有很大关系。同时,受季风气候影响,到了冬季,关中地区刮西北风,而厦房通常是面南或面东,这样,没有窗户的后墙可以抵挡寒风,起到一定的御寒作用。而面东或面南的一面有窗户和门,可最大限度地接受日照,有保暖和光线充足的优点。

在“关中十大怪”中,有四项与饮食有关,这些饮食习惯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紧密相关民俗。关中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有利于冬小麦的保墒种植。因此,关中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以粟、黍、麦为主,面食自然而然成为关中人民的主要食物。小麦含淀粉量大,制作的面食韧性较大,很“筋道”。过去,由于使用传统的农耕方式,人们的体力消耗很大,在饮食风俗上,便以“求饱”为主要目的,人们的日常饮食以主食为主,面食以量大为特征:如面条扯得宽宽长长,好似裤腰带;锅盔烙得厚且大,如同锅盖一般;而泡馍则用大海碗来盛,这也反映了关中人民对农耕生活的适应。相比其他地区,关中地区蔬菜种植较少,食物相对比较简单,人们多以咸菜、辣椒、浆水菜来佐食。“油泼辣子一道菜”,就是这种饮食习惯的反映。总体上看,关中地区的饮食无论是制作还是原料都很简单,这与当地物产种类少有关。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现象已得到极大改变。

关中是传统棉产区,居民大多以棉布(粗布)为主要衣料民俗。在关中农村,至今还可以看到一些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将棉布手帕戴在头上,即“帕帕头上戴”。这种服饰习惯与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昔日的关中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每逢刮风,便会尘土飞扬,而这种“帕帕”恰好可以抵挡风沙灰尘的污染,同时,“帕帕”集防风、防尘、防雨、防晒、擦汗、洁手和临时用来包东西等功用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水土不仅滋润着生灵、浸润着血脉,更塑造着地域性格和大众艺术民俗。地理环境造就了人,而人又以被造就的性格,创造了与环境相协调相适宜的文化,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氛围。关中地区一马平川,褐黄凝重,这里的秦腔必是慷慨激昂之律。秦腔诞生于陕西、甘肃一带的西北黄土高原,这里的人们性格质朴而深沉,民间音乐也在悠远深长中带有几分苍凉和辽阔;面对黄土高坡、莽原大地,人们倍感生活的艰辛和压抑,人们需要适时地释放、排遣心中的压力和郁闷。因此,秦腔是悲壮的,“秦腔吼起来”便很形象地说出了秦腔的特性。

展开全文

昔日,关中地区作为传统的农耕区,每逢收获、播种时,家家均需要大量的劳力民俗。久而久之,形成了邻里亲友间互帮互助、节假日相互走动探望的习俗。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关中地区便流行制作造型别致、形态逼真的各种花馍。或摆出陈列,或馈赠亲朋,既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例如结婚时要吃花馍,里面分别包有糠、糖、钱等,吃到包糠的花馍表示能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吃到包糖的表示生活甜蜜;吃到包钱的则表示财源滚滚等。办丧事时要蒸“大馍”,祭扫鬼神。重阳节舅舅家要给外甥送用麦面做成的“糕”,目的是祈愿孩子健康成长。元宵节时,舅家要给外甥送做成老鼠状的“面茧儿”,当地称“看灯”……这也与关中地区是小麦产区,以面食为主不无关系。

关中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耕区,“下雨下雪逢礼拜”,是指每逢下雨下雪,人们无法外出劳作,便如同上班的人到了礼拜天一样,可以休息民俗。

自古以来,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又有秦岭、黄河等山河作屏障,是极具政治、军事、经济意义的地区民俗。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的条件,进而形成了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这也造成了秦地人民保守、封闭的民性。由于关中地区生存条件佳,经济基础比周边地带要好些。所以,极少有人为了生存而奔波他乡异域,当地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因而就有了“姑娘不对外”民俗。

任何地方的风俗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而民居、饮食、服饰、习俗等,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也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民俗。在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相适应的实践与经验中,关中人总结、传承下来的一系列文化景观,是反映关中地区人文与自然关系的一面镜子。

阅读:102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