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奇特的清代民间手抄本(张靖鸣):斋醮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18分类:法术浏览:144
我上一次在鄂州乡下采风,发现一册手抄本,页面残缺,存有139篇文章、26首诗词、130副对联斋醮。
手抄本为毛笔抄写,笔力遒劲斋醮。每两页中间盖有一枚印章,刻字不清晰,未见抄写者名字。其中一篇标题为《眼痛意》的文章中记载了一行建制地名:“大德天下湖北武昌府兴国州长庆乡丰叶里银山南保”。笔者初步考证,明代武昌府包括江夏、武昌、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兴国州(领大冶、通山二县)。康熙年间,兴国州不再领县。雍正元年,设置湖北省,兴国州属湖北省武昌府。民国元年,废州设县,隶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三年定名阳新县,沿用至今。鉴于此,笔者认定这是本省黄石市阳新县的一册清代民间手抄本。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手抄本有关篇目如下:《六畜不吉见醮意》《黄病大肚意》《安龙意》《麻虫意》《雷醮》《灶王意》《安山意》《求雨意》《接岳公治蝗虫意》……斋醮。很多篇目奇特,令人费解。笔者略读几篇,大致知道了篇目及文章意思,这些文章系宗教与民俗方面内容,其中道教内容较多。当时兴国州有些村庄年岁不好,出现了干旱、雨灾、虫害等情况,于是村民集资延请道士主持斋醮活动,其目的是禳灾祈福,手抄本文章因此而写。斋醮要设坛摆供、焚香、诵经等,仪程复杂,上述“安龙意”中的“安龙”就是道教斋醮科仪中的一种。
斋醮活动以村庄或家族为单位,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活动规模大小,一般在祠堂进行,经济条件稍好的村庄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斋醮。这样的宗教活动与民俗不乏共性,可也有一定区别,宗教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一种民间风气的教化。民俗则属于某种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道教和民俗文章反映出在生产条件与经济基础结合下产生的一种精神信仰,寄托着乡村百姓生存的基本愿望。
文章主要作者有清代翰林石时榘、王凤池,庠生刘中枢、罗灿藻、吴龙澍等斋醮。王凤池(1824-1898),湖北兴国州丰叶里王志村(今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王志村)人,清代翰林院庶吉士,以知府分发江右。曾续修《兴国州志》,著有《福云堂诗稿》。笔者近几年在鄂冶一带民间调查过程中多次发现王凤池题写的匾额,可见他的社会影响较大。
展开全文
阳新县地处鄂赣两省交界处,南依幕阜山脉,北临长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宗教与民俗生态植被十分丰富斋醮。据史书记载,此域在唐宋年间,就有全真道教与正一道教在境内流布,一支以流布于南河东春排市一带的“颜山道”为代表,另一支是流传于东源富水一带的“和尚道”居寺观的全真教;其余为正一教:即流传于州城边域的“龙虎道”,另一支流传于北河一带的“洛河道”(《鄂东南人类文化史话》费杰成著)。另外,阳新县还有祭祀、接王、咒歌、招魂等习俗。这册手抄本内容承载了驳杂的宗教与民俗事象,折射出当时的经济状况与生活背景,为研究黄石地区清代乡村百姓的生存状态与民间信仰提供了一定依据。
本文作者张靖鸣,湖北鄂州人斋醮。学者、作家。曾担任鄂州职业大学雕花剪纸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文化建设负责人。搜集民间资料一万余篇(首)、拍摄图片五万余张、音像资料三百余段。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十余项。题写序文、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主要著述有《樊棘诗文选》《镜鉴杂稿》《竹林联笺》《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陈列大纲》《文史日记》《敦义儒林》(编著)《张裕钊卷》(执行主编)《山水乡愁 歌游鄂州》(副主编)《鄂州文化简史》(副主编)斋醮。点校《絸翁录存》《朱峙三日记》(四册)。另外,还指导合唱《长征组歌》(全场)演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演唱鄂州民歌《放鹰号子》在湖北卫视播出。
标签:斋醮
- 法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