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法事
道教符咒买符咒招财法事超度法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符咒 > 正文

《重建道教祖庭洞霄宫,传承浙江洞天福地》--比西方基督教更早的杭州道教圣地:符箓符身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13分类:符咒浏览:74


导读:作者:天朝礼教《余杭景》师父微信: sanqingge8师父微信:  sanqin...

作者:天朝礼教

《余杭景》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宿业, 镇宅, 化煞, 度亡, 禳灾, 超度, 超渡, 土地爷, 谢神, 酬神, 贵人, 扶持, 求财, 神位, 神像, 开光, 接龟, 凶煞, 恶煞, 聪明开智, 小人口舌, 赐福吉祥, 生意求财, 添寿, 延寿, 城隍, 化官非, 堕胎超度, 化解童子, 送替身, 祛病, 百解, 放生, 求子, 送子, 化太岁, 请太岁, 谢太岁, 姻缘和合, 斩桃花, 召桃花, 夜啼, 安魂, 开业利市, 祈雨, 净坛, 奠基破土, 补财库, 开财库, 太上老君, 真武荡魔, 观音祈愿, 净宅, 月老, 召神召将, 转运开运, 忏悔疏文, 圆明斗姥, 王灵官, 赵公明, 九天应元, 九天玄母, 和合仙师, 合婚, 噩梦消除, 装藏, 安龟君, 仙家, 文昌疏文, 玉皇疏文, 三官疏文, 关煞, 解厄, 送钱疏文, 升学功名, 求职疏文, 礼斗,财神, 五路, 救苦, 太乙, 驱邪, 天师, 祈福,.jpg

寺庙供佛用什么香帮别人上香供佛什么香比较好替别人上香有什么说法吗找人代替上香应注意什么供菩萨的香用什么好供佛的香哪几种供佛一般用什么香.jpg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宋•陈若虚

趿屐溪桥一望中,青山绿水景无穷符箓符身。

芦花两岸晴山雪,苕水一溪春涨红符箓符身。

灯影夜明安乐塔,钟声晓出洞霄宫符箓符身。

白云碧水如泥贱,尚拟重来作醉翁符箓符身。

展开全文

夏历七九三一年西历2022年壬寅重阳,世界道教联合会创始会长,女娲庙监院紫微真人,考察洞霄宫遗址符箓符身。大涤山古名大辟山。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西南。道教将其列入三十六洞天之第三十四,名大涤玄盖洞天。宋代,洞霄宫作为道观中最高一级的“宫”与嵩山的崇福观并列为“天下宫观之首”。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始建宫坛于大涤洞前,为投龙简以祈福之所”符箓符身。吴越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与高道闾丘方远依地形山势重建宫观,奠定了洞霄宫的基址。

北宋初,钱镠之孙、第五任吴越国王钱弘俶主动纳土归宋后,将天柱观尝改为天柱宫符箓符身。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年)赐“洞霄宫”匾,自此定名。不久,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二十处,洞霄宫列为第五,遇祈祷,封降御香,遣官员入山,极受朝廷重视。

元代初期,洞霄宫虽屡遭兵火损毁,可都获得重修,规模甚至比昔日更加壮观,重视程度亦比前朝更盛,至明清时期,洞霄宫日渐衰落,可依然是东南一方的重要道观符箓符身。

解放后洞霄宫的殿宇建筑还曾蔚为壮观,后来逐渐遭到彻底毁坏,现今洞霄宫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在空旷荒芜的遗址上,只剩下一截大殿基座、一座石拱小桥、一段断墙残垣符箓符身。

宋朝崇尚道教,李白、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均有题咏,许迈、郭文举、吴筠、邓牧等先后在此久住,李纲、朱熹等名宦任过"提举洞霄宫观察使"之职符箓符身。洞霄宫不仅为江南道教胜地,更被尊为“道教祖庭”

陆游撰《洞霄宫碑记》称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符箓符身。"极盛时占地面积达80余亩,并以该宫总摄江、淮、荆、襄诸路道教,为天下道观统领。

洞霄宫屡建屡毁,今仍存遗址一片、旧屋几檐符箓符身。令人神往的洞霄宫亟待开发重建。

一符箓符身,洞霄宫,宋代天下道观统领

洞霄宫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洞霄宫村的大涤山中峰下大涤洞旁符箓符身。

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四《大涤山洞天》云“此山清幽,大可洗涤尘心,故名符箓符身。”大涤山不仅山水秀美,同时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胜地。

洞霄宫,著名的道教宫观,又称大涤洞天,天柱观符箓符身。与北京的白云观、山西的永乐宫、成都的青羊宫等齐名。该宫位于天目山脉东支大涤山麓,在余杭区中泰乡南大涤、天柱两山之间。东北离余杭镇约18公里,距杭州市区约35公里,是天目山脉东延的名山之一。大涤山主峰白鹿山,相传很早以前,有一道者在此修行得道骑着白鹿升天,因而得名。"烟岭连高迹,松风隔太虚"。宫址四面环山,有狮象守门、灵凤还巢、天柱壁立、大涤尘心等宜人景观;有大涤洞、栖真洞、归云洞等深浅莫测;翠峰丹泉、古桥修竹,名人游客来游甚众。

洞霄宫创建于汉武帝时期汉宫坛符箓符身。唐代弘道元年(683)大涤山奉敕建天柱观。乾宁二年(895)钱缪改建后称天柱宫。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奉敕改名洞霄宫,宋南渡后,常以去位之宰执大臣提举洞霄宫。

元代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屡经扩建,规模日益壮观,极盛时占地面积达80余亩,并以该宫总摄江、淮、荆、襄诸路道教,是元代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符箓符身。隐士邓牧,隐居在余杭大涤山,撰有《洞霄图志》六卷,记山水、古迹、人物、碑记等颇详。又辑为《大涤洞天记》三卷,后编入《道藏》。至正年间(1341-1368年),洞霄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年重建,清代乾隆年间再次焚毁,今尚存遗址。

道书《云笈七签》中所述:第三十四天月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符箓符身。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这里说的三十四洞天,是指杭州余杭区大涤山。大涤山在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西南,大涤山有4峰,中有大涤、栖真、白茅、鸣风、龙蜕、归云、雷门等洞窟,皆道士羽流修真之处。其中大涤洞上下平划如削,洞壁泽涧如黑玉,洞深百余步。入内有响石2块,叩击发声如钟鼓。远处一看,大涤山有头有身子,像只卧牛。从汉代起,已有道士居大涤山修道。

宋末元初的思想家邓牧(1246年~1306年) ,自称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遍游名山大川,元大德三年(1299年),邓牧到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隐居符箓符身。大德九年,元廷鉴于邓牧的名声,派玄教大师吴全节亲至洞霄宫请其出山做官,被邓牧严词拒绝。隐居期间,邓牧曾和冲霄观道士孟宗玉编辑了《洞霄图志》和《洞霄诗集》二书,详细记载了该地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及游览、酬答诗篇。邓牧《洞霄图志》卷三《大涤洞》条引《茅君传》曰:"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涤玄盖之天,周回四百里,内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灾祥之所,姜真人主之。"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云:"天柱山大涤玄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余杭县天柱观符箓符身。"据此,道书将余杭的大涤山、天柱山和临安的天目山视为同一洞天。七十二福地又列天柱山为第五十七福地。

《洞霄图志》卷五载,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符箓符身。年十三,历华阴山,石室中得石函,即神虎内真紫元丹章。后晋室乱,乃入余杭大涤山,依林为舍,独居十余年。

《晋书·隐逸传》亦载其事,曰: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其舍,携与俱归符箓符身。飏赠以物,不纳,辞归山中。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逃归临安,

结庐舍于山中符箓符身。病卒,葛洪、庾阐并为作传。

《洞霄图志》卷五又记许迈,称许迈字叔玄,一名暎(多作映-引者注),后改名玄,字远游符箓符身。与许逊、许穆为再从兄弟。初立精舍于垂溜,永和二年(346)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渺然自得,有终焉之志,即今大涤山。后莫测其所终。

至唐代,大涤山道教开始兴盛符箓符身。除张整、叶法善、司马承祯等游历此山外,住山道士亦多著名者。邓牧、杜光庭、司马承祯均为高人,对道学研究颇深,一生成就也颇高,所著道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大涤山中峰的洞霄宫是为当时整个大涤山中最为显耀的一处道观符箓符身,南宋迁都临安后,皇帝赵构下旨在晋唐时杭州城里通往洞霄宫的古道的基础上,改建成直通洞霄宫的御道——西溪辇道,

以方便游幸洞霄宫,可见当时洞霄宫是何等荣耀符箓符身。洞霄宫在道教典籍中称为大涤元盖天、天柱福地,自初创至全毁,历近二千年,期间多次毁建。

洞霄宫因林壑深秀,名胜古迹甚多,被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符箓符身。唐代光庭编《福地岳渍名山记》称:"大涤玄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余杭县天柱观"(《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大涤洞天也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符箓符身。

宋朝崇尚道教,陆游撰《洞霄宫碑记》称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符箓符身。"后来,洞霄宫宫宇颓圮。政和二年(1112年),奉旨赐度牒三百道以重建之。后因方腊起事,废于兵火。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出内帑重建,遂为天下道观统领符箓符身。

洞霄宫自北宋熙宁初就设有提举,宋南渡后改设宫廷内祠,"崇其体貌,以提举受祠禄,岁有其人"符箓符身。

南宋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辅大臣提举洞霄宫符箓符身。按照北宋旧制,在京曰内祠,"以前宰执留京师,及见任使相充使,次充提举,下此提点、主管、判官、都监,各有分职。

元丰再定官制,縁祖宗所设不废,居是位者,食有奉,衣有绫绢罗绵,傔有餐钱,相循为佚老优贤之典焉符箓符身。"

宋仁宗曾手诏有云:"老臣,朕之所眷礼也符箓符身。""故于引年辞疾者,从其请,増其秩,给其奉,加恩及其子孙。遇大礼,许缀旧班,失仪勿劾。宋之敬大臣,体群臣,可谓至矣。"

明末时期,洞霄宫曾作为天地会与道教天女派的总坛符箓符身。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再次焚毁,后唯存方丈室、斗姆及道舍数间,今已被废,尚留遗址符箓符身。

二符箓符身,洞霄宫历代高道名贤史料

潘先生,不详名字,遍游山川,止于天柱山符箓符身。唐高宗闻其名,敕建天柱观使居之。

朱君绪,字法满,余杭人符箓符身。年十八入道,居玉清观,后拂衣入天柱山。数年而道成。暨齐物,字子虚,师玉清观朱君绪受法箓,随入大涤山精思院。

创垂象楼三间,又名书楼,积书数千卷,日以著述为事,后不知所之符箓符身。

吴筠,字正节,华阴人符箓符身。开元(713~741)间南游,后止于余杭天柱山。常行教于江汉,大历十三年(778)卒,归葬天柱山西麓。

白元鉴,西川成都人符箓符身。玄宗幸蜀时,为威仪道士,住上皇观。后周游山川,止于余杭天柱观。居四十年而逝。

夏侯子云,从峨眉山来,师从司马承祯十数年符箓符身。承祯卒,乃于大涤山中筑药圃,种芝术之属。天复(901~903)间归隐东峰,不知所在。

闾丘方远,字大方,舒州人符箓符身。年二十九,师香林左元泽,既得道,乃遍游名山,后止于余杭天柱山。钱武肃王师事之,号玄同先生。唐景福二年(893),为筑室以居之。

乾宁二年(895),钱缪与之相度地势,改建天柱观符箓符身。昭宗屡诏不起,赐号妙有大师。曾撰《太平经钞》二十卷行于世。

郑元章,字博文,十五岁入道,依真系大师李归符箓符身。景福二年(893),与闾丘方远同居天柱山精思院。昭宗赐号正一大师冲素先生。后卒于精思院。

大涤山之宫观,当以天柱观为最早符箓符身。邓牧《洞霄图志》卷六《天柱观记》云,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于大涤洞前建坛,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命道士潘先生于其地建天柱观。

五代末,改名天柱宫符箓符身。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称洞霄宫。

宋代,大涤山道教十分兴盛符箓符身。《洞霄图志》卷五列有宋代列仙、高道二十余人。其著者有:冯德之,字几道,河南人。少习儒业,书无不读,京师号冯万卷。后弃家入道,被旨住杭州洞霄宫。

宋真宗敕修《道藏》,令知郡戚纶、漕使陈尧佐,选其与冲素大师朱益谦等修校成藏以进,张君房辑其精华曰《云笈七签》符箓符身。

唐子霞,政和(1111~1117)间入道洞霄宫符箓符身。性嗜读书,尤长著述。政和二年(1112)撰成《大涤洞天真境录》。后远游,不知所终。

喻天时,字齐仲,号蟾华子符箓符身。自幼肄业洞霄宫。政和间,以诗科试中选,精天文历数谶纬医药之学。宣和(1119~1125)间,敕住信阳军神霄万寿宫,淳熙三年(1176)卒,归葬于大涤山栖真洞侧。

陆维之,字永仲,一名凝之,字子才,余杭人符箓符身。隐于大涤山之石室,人因以石室称之。高宗召见,辞疾不赴,高宗览其所作诗,甚为称许。

此外,石自方、叶彦球、李明素、陈希声、俞延禧、王思明、龚大明等,曾先后主持洞霄宫符箓符身。

两宋时,除洞霄宫不断修葺扩建外,又新建若干宫观符箓符身。洞晨观,南宋道士贝大钦建,景定三年(1263)赐额。冲天观,初名上清道院,后经扩建,咸淳九年(1273)赐此额。

入元,大涤山道教续有发展符箓符身。著名道士有郎如山、沈多福等。郎如山,字鲁瞻,自号一山,世为余杭望族。幼礼大涤山杨、刘二先生为师。年十八,任事于洞霄宫,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本道道录、洞霄宫提举知宫符箓符身。元贞元年(1295),被旨提点住持洞霄宫兼管本山诸宫观事,大德元年(1297)卒。

沈多福,字介石,至元(1264~1294)间住大涤山,大德(1297~1307)初,住持洞霄宫,对修复大涤山宫观出力甚多符箓符身。

元代除对大涤山原有之洞霄宫、冲天观等进行修葺外,又新建有若干宫观:元清宫,始建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落成于大德三年(1299),有寥阳殿、璇玑阁等符箓符身。

白鹿山房,初为唐吴筠所构石室,宋道士陆维之筑舍,元道士沈多福扩建为道院,成于大德九年(1305)符箓符身。

清真道院,建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有屋五六十楹符箓符身。

明末清初,由陈抟老祖华山派传人天教真人陈世祯创办的天地会与道教天女派曾在此作为总坛,供奉女娲娘娘与三皇五帝符箓符身。直至大岚山起义前,一直是浙江天地会的主要驻地。后相继有各部天地会抗清将士化迹道士相继隐居此山。

金筑老人,失名,桐城人符箓符身。明末进士,隐天柱观,卒葬大涤山。

潘太牧,字牧心,吴兴世家子符箓符身。明末入天柱山九金筑坪,康熙三年(1664)受戒律于金筑老人,越二十一年逝。

贝本恒,字常吉,淮阳人符箓符身。年十七,礼武当袁正遇为师,后去北京受龙门派王常月戒律。康熙三十四年结茅武康之高池山。乾隆十年(1745),余杭人延主洞霄宫。

于易学颇有造诣,著有《周易参义》《黄老旨归》二书,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符箓符身。

明清后,大涤山道教渐趋衰微符箓符身。其主宫洞霄宫,元末被毁,明洪武(1368~1398)初重建,至清乾隆时,已颓废不堪。住持贝本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可是年冬无尘殿再遭火,

从此无力修夏而废圮符箓符身。

三符箓符身,洞霄宫的历史变迁

“天目山洞(大涤玄盖洞天)”是唐代司马承祯所写的第三十四小洞天符箓符身。这个洞天的附近还有第五十七福地的天柱山。两者都位于杭州的西面。这两处圣地再往西就是浙江省的名山天目山的所在。洞天所在的大涤山和福地所在的天柱山都在天目山往东的支脉上。这条支脉继续分叉后向北延展的就是大涤山,向南派生出的一座山就是天柱山。而杭州周边最大的道观之一洞霄宫(前身为天柱观)就建在这两处圣地的环抱之中。即第三十四小洞天与第五十七福地。司马承祯所著的《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道藏1026《云笈七签》卷二十七)里“天目山洞”排在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四位。“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管理者“姜真人”就是《真诰》(道藏1010)中的姜伯真。“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於潜县,属地仙王伯元治之。”福地位于余杭县西面的於潜县,管理者应为《真诰》中王玄甫和郑伯元两位神仙。唐末五代的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道藏599)中,对此洞天与福地的记载有了变化。首先天柱山排在了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一位:“天柱山大涤玄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余杭县天柱观。”洞天的名称也不同于司马承祯的记载,而与宋代以后所用的名称一致。第六十四位的福地中有天柱观的相关描述:“白鹿山,杭州天柱观,吴天师所隐。”“白鹿山”应该就是大涤山的主峰白鹿峰,其实也就是大涤山。“吴天师”指的就是唐代著名道士吴筠。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和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正好将洞天与福地的位置交换了一下。由于大涤山与天柱山同属于一个山系,洞天福地的位置最终被设在了它的附近合乎常理。曾在大涤山中隐居的吴筠在大历十三年(778)所著的《天柱观碣》中写到:“因广仙迹,为天柱之观。有五洞相邻,得其名者,谓之大涤。虽寥邃莫测。盖与林屋、华阳密通太帝阴宫耳。“根据这段描述,天柱观与五个洞相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涤洞。而林屋洞和华阳洞还通向“太帝的阴宫”。到了北宋时期,天柱观改名为洞霄宫,成为宋代主要的道观之一,洞天的位置也固定在了附近的大涤山上。大涤玄盖洞天与洞霄宫都成为了宋朝公认的重要圣地。这从其成为北宋仁宗时期朝廷举行公开投龙简仪式的场所这点可以看出。天圣四年(1026),宋朝为了减轻道教祭祀的花费和负担,除了选定的二十个圣地,其他的地方都停止了官方斋醮。

《东斋记事》卷一中,列举了当时入选的圣地,可知皆为宋代的重要圣地,以下为原文:“道家有金龙玉简符箓符身。学士院撰文,具一岁中斋醮数,投于名山洞府。天圣中,仁宗皇帝以其险远穷僻,难赍送醮祭之具,颇为州县之扰,乃下道录院裁损,才留二十处,余悉罢之。河南府平阳洞、台州赤城山玉京洞、江宁府华阳洞、舒州潜山司真洞、杭州大滌洞、鼎州桃源洞、常州张公洞、南康军庐山咏真洞・建州武夷山升真洞、潭州南岳朱陵洞、江州马当山上水府、太平州中水府、润州金山下水府、杭州钱塘江水府、河阳济渎北海水府、凤翔府圣湫仙游潭、河中府百丈泓龙潭、杭州天目山龙潭、華州车箱潭。所罢处不可悉記。予尝于学士院取金龙玉简视之,金龙以铜制,玉简以阶石制。”其中“杭州大涤洞”排在了第五位,足以可见宋朝时其重要地位。同样被列为圣地的还有“杭州天目山龙潭”,可见唐代以前天目山作为圣地与其他地方有着不同的地位。

大涤洞天如今的位置在北宋时期已获得了确定,并与洞霄宫一起作为圣地在杭州地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符箓符身。直至清末洞霄宫都有着其存在感也是得益于附近大涤洞(和天柱山)的存在。可见大涤洞天与洞霄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洞霄宫的沿革

洞霄宫建在大涤山与天柱山这两处圣地的附近符箓符身。《洞霄宫志》中所收录的《洞霄宫图》描绘了被洞天福地和山脉围绕的洞霄宫附近的地势情况。

《洞霄宫志》所收录的《洞霄宫图》符箓符身。图中心偏右上方的建筑物为洞霄宫。

附:大涤山洞霄宫之图(根据明洪武、清乾隆两种山志合参摹绘符箓符身,陶金/绘)

洞霄宫的相关资料收集在邓牧和孟集虚在元代大德年间编撰的《洞霄图志》以及闻人儒在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洞霄宫志》这两部宫观志中符箓符身。前者收录的是从唐代到元初的相关资料,是研究洞霄宫之必需的资料。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增补了明代之后的记录。

因汉武帝的祭祀而有了大涤洞天和洞霄宫符箓符身。钱镠在光化三年(900)所著的《天柱观记》(《洞霄图志》卷六)中就记载有“自汉武帝酷好神仙、标显灵迹、乃于洞口建立宫坛。历代祈祷、悉在此处。”。并且《洞霄图志》卷一《洞霄宫》也有更为详细的关于汉武帝在元封三年(前108)举行投龙简仪式的记载:“郡志云、汉武帝元封三年、始建宫坛于大涤洞前、投龙简为祈福之所。经今一千五百余年矣。”根据《晋书》卷九十四的郭文传中“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遯。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涤山中。”

在唐代弘道元年(683)的时候,应潘先生(名不详)的请求,作为洞霄宫前身的天柱观被建造了起来符箓符身。并从那个时候开始天柱山慢慢成为了圣地,著名的道士们纷纷前来参拜、修行以及举办宗教活动。《洞霄图志》中就提及了从叶法善、司马承祯、吴筠(上述《天柱观碣》的作者)以及朱法满(唐代道教主要著作之一《要修科仪戒律抄》的编著者)等与天柱山颇有缘分的高道。唐末五代的时候,天柱观所在地成为了吴越国的领地,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招请了当时有名的道士闾丘方远,给予安居。钱镠在《天柱观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两浙转运副使陈尧佐上奏将天柱观改名为“洞霄宫”符箓符身。陈尧佐在天柱观亲眼目击了三大奇迹,因而上奏将其改名。(一)陈尧佐到访大涤洞的时候,从洞口卷起五色的云层,一直蔓延到天际。在云气中出现了羽人从骑的身影,像是向着玉京的方向。(二)在天柱观中有一“抚掌泉”,陈尧佐向道士询问名字由来。道士回答道“传说很久以前仙人拍一下手掌就会涌出泉水,因而得名”。陈尧佐也拍了一下手掌,果然涌出了泉水。(三)天柱观内有一棵据说是吴筠种下的树木,宋代的时候枯竭了,大中祥符五年的时候又重新冒出了新芽。陈尧佐将树木样子绘成图,与五色云的出现及抚掌泉的事一起上奏。据此,真宗举办了醮仪(祈祷神灵的祭礼),歌颂神灵,并将天柱观改名为洞霄宫。洞霄宫的“洞霄”取洞天之意,因与大涤洞天关系密切而被命名。至此以后的宋代,洞霄宫作为道观中最高一级的“宫”与嵩山的崇福观并列为“天下宫观之首”。政和二年(1112),当时的住持何士昭以洞霄宫的建筑朽坏为由奏请朝廷,徽宗赐予了三百道度牒的经济支援,将宫宇做了翻新。可是在之后的方腊起义中,洞霄宫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南宋之后的绍兴二十五年(1155),根据当时皇太后的命令,重新修建了作为玉皇上帝祭所的昊天殿及钟阁、经阁。众所周知,随着北宋的灭亡宋朝的首都南移到了临安(现杭州市),作为那一带最大规模的道观,洞霄宫的地位愈发高升。乾道二年(1166),当时的太上皇(退位后的高宗)行幸至洞霄宫,自此洞霄宫与皇室也有了联系。在北宋有一特有的制度,名为“祠禄官”。官僚们多以管理道观为名目领取祠禄。其中有多人持有“提举洞霄宫”的头衔,甚至包括丞相这样的大官。可见洞霄宫在当时是一座有着与之相适应的,颇有规格的道观。

宋代盛极一时的洞霄宫,在南宋末期的咸淳十年(1274)的一场大火中全部烧毁符箓符身。到了元代元贞元年(1295)再次被重建。这次重建由舒元一与郎如山两位道士主导。通过这次重建及这前后的一段时期,作为洞霄宫主人的道士们新建了洞晨观、元清宫、冲天观等道观(别院)。从南宋末年至元代前半,洞霄宫道士们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了编纂《洞霄图志》的大德年间,洞霄宫进入了全盛期。元末,洞霄宫受战火影响而荒废。洪武二十三年(1390),提点贾守元又开始了重建,可直到他逝世也未能完成。副知宫事们继承其遗志,终于在永乐十三年(1415)完成了重建。

在明末清初之季,由陈世祯创办的天地会与道教天女派曾在此作为总坛,供奉女娲娘娘与三皇五帝符箓符身。直至大岚山起义前,一直是浙江天地会的主要驻地。

清代的乾隆十六年(1751),洞霄宫再次被烧毁,后又由全真教道士贝本恒完成了重建符箓符身。此后的资料里出现了洞霄宫落没情形的记载,清代的洞霄宫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到了清末,洞霄宫成为杭州玉皇山福星观道士的管辖。清末光绪年间的蒋永林、进入中华民国后的李理山相继接管了洞霄宫的管辖。这也标示着曾拥有杭州地域第一大势力的洞霄宫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中日战争的时候,洞霄宫一带也受到了战火影响。1938年,这一带曾被日军放火。周围的人们为了躲避战火,将洞霄宫作为避难场所。从战中直至战后,李理山将洞霄宫的管辖权交给弟子陈宗云,由其对洞霄宫的土地及资产进行管理。洞霄宫经历了几番兴废,如今又再次进入休眠期,目前已无宗教活动的开展。

大涤玄盖洞天与洞霄宫的现状

1、遗迹所在地

如今,大涤玄盖洞天与洞霄宫的遗迹位于浙江省临安市的洞霄宫村符箓符身。旧一些的资料里多描述洞霄宫的遗迹所在地是宫里村,那是因为直到2007年,宫里村与石泉村合并才改名为如今的洞霄宫村。

从洞霄宫的遗迹向西不远就是大涤玄盖洞天入口符箓符身。洞霄宫的遗迹在平地上,而大涤玄盖洞天的入口在大涤山稍微向上攀登一些的地方。虽然不知道确切的距离,就如《洞霄图志》卷三的《大涤洞》中记载的“在(笔者注:洞霄)宫的西北半里”,也就大约数百米的样子。 现在的大涤洞(全景)

洞口的上方横向题刻着“大涤洞”三字符箓符身。看起来比较新。进入洞窟后有浇筑的向下阶梯。

洞窟入口向下的阶梯

图6 洞窟入口

1981年考察大涤洞的奚柳芳氏曾描述洞窟的高度在165厘米左右符箓符身。

1990年后半开始,计划了洞霄宫遗迹的再开发,并且到了21世纪初(2002年至2003年之间)完成了对洞霄宫遗迹的清理符箓符身。由此推测大涤洞的清理也是在那时完成的。将洞窟内及周围堆积的泥土清理出来,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从大涤洞向洞霄宫方向下来的地方建有一个牌坊,这应该也是再开发的时候建造的符箓符身。

在《洞霄图志》卷三《大涤洞》中,对洞窟内部有如下记载:“洞门石鼓,广可寻丈符箓符身。扣之逢逢有声。自此上下皆平如刬削,两旁崖石委曲,夹道中间,一石若柱倒悬,因以隔凡名之。过柱一穴如窦。内阔丈余,中有圆井无底,惟闻浪浪水声,乃历代朝廷遣使投龙璧之处也。(中略)今洞中石润如玉,竹苍黑色,行路屈折,仅通人,至隔凡而止。每投龙简,则命童子穿窦以入。云其中深杳不可测也。”《洞霄图志》对大涤洞有了非常具体的记载,应该就是在南宋末期实际有人进入到了洞窟的内部。

随着时代更迭,明代黄汝亨与郑圭,以及清代的陈梦说都留有对进入洞窟中情况的记载符箓符身。作为参考一并做一下介绍。

首先是黄汝亨留下的《洞霄游记》(《洞霄宫志》卷三)中有如下记载:“是日方午,遂呼道士引至大涤洞符箓符身。洞深窅,汉武投龙简之所,持火炬,乃得入。行里许,有唐宋人留题,灭没不能辨。石色如苍黒玉,中纵横,白文如界,又似飞云片片。”

关于对洞窟内岩石表面描述的就如《洞霄图志》中一样是黑色的,还有白色的云层状的花纹,应该也就是像大理石那样的纹路表面符箓符身。

同样,明代郑圭也在《游大涤洞》(《洞霄宫志》卷三)记录了到访大涤洞时的情况:“余乘一凳,觅大涤洞符箓符身。道士遵诸友,従约一里许,至洞口。高可六七尺,广称是,上作大涤洞天四字分书,不甚古,且甚小。傍一石空其足,持拳击之如鸣鼓。燃大炬,逶迤数折,石作雯形,瓌玮窔兀,凉气四合,毛骨耸竖,穷其奥,得一所稍旷,可坐十人。中多伏翼,划然长啸,如崩岸裂石。傍一窟,深不可测。”

清代的陈梦说在《两游洞霄宫记》(《洞霄宫志》卷三)记录了与洞霄宫的道士陈仁恩(贝本恒的弟子)一起进入大涤洞的情形:“大涤洞在西崖下,高五六尺,横一仭,洞口八分,书大涤洞天字符箓符身。自外望之,不见底里,道人(笔者注:这个“道人”就是陈仁恩)篝火引入,毎数武辙一曲,石壁参差欹斜,皆作行云流水之状。一石悬空、以掌击之、鼕鼕有聲。道人曰,此石鼓也。再数折而至洞穷处。有石倒垂、名隔凡石。石后尚有隙、然不可入矣。壁上多游人题咏、字漫灭不可读。略观玩即出。”陈梦说的记录就像是汇总了前面所有资料的内容。根据他的记录,大涤洞内道路曲折,岩石表面为“行云流水之状”。洞中的天顶上垂挂着一根石柱(这根石柱与前面的资料中写到的洞窟入口处的那个稍有不同)。在洞窟的最里面的岩壁上残留着文人的题咏,也如黄汝亨记录的一样字迹已无法辨认。最后记录了在洞窟尽头有一块“隔凡石”,后有空隙,可人难以进入。

上面这些明清时代的资料所记录的洞窟内部的情况与《洞霄图志》里记载的十分吻合符箓符身。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如今大涤洞的内部没有清理好,所以这次没有办法用自己的双眼见证洞内的样子。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得以入内考察。

3、洞霄宫的遗迹

洞霄宫作为杭州地区最大的道观之一,在宋元时代有着非常让人骄傲的规模符箓符身。暗藏着往日风采的《洞霄宫图》刊载在清代的《洞霄宫志》上。这张应该是南宋时代的洞霄宫图。《洞霄图志》的明代抄本里也同样载有这样图片,这张图片本身应该有比较古老的来源了。

《洞霄宫志》内收录的《洞霄宫图》

通过《洞霄宫图》可以看出往日的洞霄宫由许多的建筑物所构成,现在洞霄宫的遗迹上已经无法看到类似道观的建筑物了符箓符身。遗迹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两层高的坛。坛的下层为八角形,上层为圆形。下层约有10米宽,可谓非常之大。四周似乎建有攀登的阶梯(也可能是斜坡)。

这个坛应该就是21世纪初期洞霄宫周边再开发时建筑的“祭天坛--汉宫坛”符箓符身。

遗迹中坛的全景

从下层至上层的阶梯(斜坡)

坛的南侧有一个非常平缓的斜坡,应该是一个有着三层的构造符箓符身。此外还留存着石阶,这应该是洞霄宫的一部分,或者是与洞霄宫相关的建筑物的基坛。坛的南面残留的建筑,为三层的构造。

从这张大约拍摄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洞霄宫的照片来看,那个时候似乎还残留着一些建筑物符箓符身。

清末民国时期的洞霄宫,从东北方面拍摄的照片符箓符身。

现在洞霄宫周围的景观(从东北方向拍摄),注意看背后山脉的形状符箓符身。

洞霄宫遗迹北边的建筑物

根据许圣元氏的记载,上世纪初的时候,洞霄宫是由一位叫陈宗云的道士管辖,到了1946年因为一些意外情况,他突然离开了洞霄宫一段时间,后又在一名叫做高信一的道士的帮助下回来重新开始管理洞霄宫符箓符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为取缔民间的宗教组织(“会道门”),陈宗云被拘禁了1年。释放回来后,他洞霄宫的附近得了一块地,以此得以生活。就在那时,洞霄宫残留的大殿遭到了毁坏。1962年,大殿附近仅存的几间平房也被村里的生产队卖掉了。

奚柳芳氏从两位老人那里获得了一些共和国成立后洞霄宫的情况符箓符身。1949年解放初期,洞霄宫的殿宇还在,盆地以及西面的小山那里都还有一些建筑物。到了1952年,洞霄宫里的道士被赶了出来(虽然特别提到了奚氏的名字,可1952年被赶出来的道士应该是陈宗云)。洞霄宫建筑物里的一些大型木材被临安县政府运到了临安城内用作其他建造。剩下的木材也在1958年“大跃进”中被挪用一空,砖瓦被周边的“生产队”和农民捡走利用。这些正好与许氏的那些记载吻合,到了1960年代初洞霄宫已经没留下什么了。

70年代的情况比较模糊不清,可是奚氏在1981年的时候去了当地考察,根据他的考察记录,遗迹的所在地在当地被叫做“方场”,盆地的东西两侧有几户农家符箓符身。西面农家的地方有一些古老基坛的残骸,也就是以前的洞霄宫。这个基坛上有几块碑,其中有一块碑上还有可以辨识的文字。根据奚氏所言,一直到80年代都没有对洞霄宫的遗迹再做任何的修整,道士的活动也几乎没有了。虽然进入21世纪后开始对洞霄宫(及其周边的遗迹)进行了修整,可可能是因为资金的关系而暂停。近几年来,这处遗迹里也发现了一些残留的文物。在《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省卷)》的《洞霄宫遗迹》的章节中记载着“三贤祠”遗构的照壁上镶嵌着五块石碑的内容。因为关于这座“三贤祠”的具体位置没有记载,所以不清楚是否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那处残留的基坛。其中的石碑在《洞霄宫记》与《洞霄宫贝法师传》中有所提及,其中前者的描述为石碑断裂,后者的描述则为碑文无法认读。奚氏也提到过石碑,说石碑上的文字为一首名为《游洞霄宫》的诗(《洞霄宫志》卷五所)。

4、元同桥

与洞霄宫相关的现存遗迹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一座名叫“元同桥”的石桥,位于距洞霄宫的遗迹几步路的地方符箓符身。明代的《大涤洞天记》(道藏781)

记载的是“玄同桥”,清代因为避讳的原因,改成了“元同桥”符箓符身。1988年被临安县(如今的临安市)指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局在桥的附近建立了一块石牌。

文物局竖建的石碑

这道士闾丘方远的号“玄同先生”符箓符身。《大涤洞天记》卷中《玄同桥》一章对这座桥有如下记述:昔,玄同先生与钱武肃王相度地理,凿池架桥,故名。由此可知,玄同先生(闾丘方远)与钱穆(为了建造天柱观)考察了这里的地势,挖了池子并架了一座桥。天柱观作为洞霄宫的前身,可谓是洞霄宫起点的里程碑。

现存的元同桥是宋代重新翻建的符箓符身。桥长6.55米,宽2.7米,微拱,桥下仍有溪流穿过。

根据照片可以知道是一座用石板拼筑的拱桥符箓符身。另一角度拍摄的元同桥

桥的栏杆由五个部分组成,内侧有几处题记符箓符身。题记的其中之一写着“淳熙甲辰重九日,锦城盛十宣赦施钱造”(图20)《洞霄图志》卷三中写着宋代淳熙甲辰(11年=1184)的时候,在锦城盛氏的资助下重建了玄同桥。写的应该就是这件事。

另一处的题记是元代修复时留下的“至正三年岁次”符箓符身。(图21)从各方资料来看也有清代的题记,笔者没有能够得到确认。笔者考察的时候,如照片展示的这样桥上被当地居民放置的杂木遮挡住了。

(注45)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的题记

元代至正三年(1343)的题记

5、水道的遗构

元同桥往洞霄宫遗迹的方向沿着坡道向南往上,有一块大写着“天柱泉”石碑的碑亭符箓符身。道路两边还有水道的遗构。(图22)这附近恐怕就是洞霄宫的入口。这块“天柱泉”的石碑和碑亭还非常新,应该也是在再开发的时期建造的。

“天柱亭”的碑亭和水道遗构的入口符箓符身。远处可以看见上文提到的坛。

“天柱泉”的碑亭

水道的遗构看起来比较古老,可却无法考察到它的实际年代符箓符身。最深的地方有好几米,似设有下行的阶梯。(图24、图25)现今里面还有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流,有阶梯可以下到水流的地方。这些阶梯貌似是近几年修整的。目前关于这个遗构还没有太多的信息,有机会想重新考察一下。水道的遗构(上方)

水道的遗构

四符箓符身,千年道教圣地必应重生, 二千多年历史的洞霄宫应在遗址上重建

“琳宫胜处绝尘嚣,千古佳名号洞霄符箓符身。地锁九峰形屈曲,擎天一柱势岧峣。 凤鸣怪石仙岩邃,蛟舞流泉涧壑遥。 幸有飞升遗迹在,便须骑鹤快扶摇。”此诗描述杭州天柱山洞霄宫之胜境。

天目山脉逶迤东展到临安与余杭交界,形成了一处林壑幽深、九峰锁秀的特殊地貌,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道教文化遗存洞霄宫便坐落于此符箓符身。历经近2000年的岁月沧桑,昔日有着“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的道教福地洞霄宫却已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洞霄宫辉煌史:洞霄宫不仅为江南道教胜地,更被尊为“道教祖庭”,在道教典籍中称为大涤元盖天、天柱福地。《嘉靖余杭县志》卷十六有言:“洞霄之名始于宋,而其迹实肇于汉,恢于唐,至宋南渡而称极盛。”

洞霄宫自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兴废更迭,饱经沧桑符箓符身。元代思想家邓牧著《洞霄图志》记载:“唐弘道元年(公元683),高宗敕建天柱观,千歩禁樵采,建长生之林。吴越五代时,吴越王钱鏐与高道闾丘方远依地形山势重建宫观,奠定了洞霄宫的基址。”北宋初,钱镠之孙、第五任吴越国王钱弘黜主动纳土归宋后,将天柱观尝改为天柱宫,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赐“洞霄宫”匾,自此定名。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符箓符身。一生隐居西湖孤山的林逋曾在《宿洞霄宫》中写下这样的动人诗句。

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大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庞学铨教授曾向杭州市领导写信,提议重建有1800多年历史的洞霄宫符箓符身。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洞霄宫主体建筑已经损毁,道观风貌湮没在岁月流逝中符箓符身。在历史上,洞霄宫声名赫赫,历代文人骚客包括苏东坡、林逋、陆游等都留下大量诗词。

洞霄宫曾发生过哪些故事与传奇?历时1800多年浙江最早、影响最大的道教名胜符箓符身。洞霄宫遗迹位于临安区青山湖街道宫里村与余杭区中泰街道九峰村交界处。

自西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宫坛以来,至清乾隆辛未年焚毁而圮废,历时1860年,历朝历代均为道教圣地,北宋天圣四年(1026),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共20处,洞霄宫大涤洞为第五,南宋时期更是统领天下道教符箓符身。

洞霄宫及所在地大涤山和大涤洞是杭州地区惟一的道教洞天福地,也是浙江历史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道教名胜,可以说是浙江道教文化的最高代表,“在道教历史文化方面,它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地位,当然也是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箓符身。”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400多首与洞霄宫有关的诗词符箓符身,当中就有我们熟悉的大文豪苏东坡,他曾作《洞霄宫》一诗:

上帝高居悯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符箓符身。

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符箓符身。

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符箓符身。

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符箓符身。

五符箓符身,洞霄宫历代名胜古迹

道经载,四海之内凡大小洞天四十有六,福地七十有二,而洞霄咸有一焉符箓符身。旧志以为与嵩山崇福独为天下宫观,称首地望之重,他莫敢比。信矣,天造地设者,固不以人力为消长,然历代崇奉之制,不可无传也。洞霄宫兹山为大涤玄盖洞天天柱福地,在杭州余杭县南一十八里。郡志云:汉武帝元封三年始建宫坛於大涤洞前,投龙简为祈福之所,经今一千五百余年矣。

唐高宗弘道元年,本山潘先生奉劝面南建天柱观,四维壁封,千步禁樵采,为长生之林符箓符身。中宗朝赐观庄一所,后有朱法师改北向。

乾宁二年,钱武肃王与间丘先生相度山势,复改为甲向,今宫基是符箓符身。光化二年,录图表奏,韶旨褒嘉,见《天柱观记》。钱氏纳土时,尝改天柱宫。

宋真宗祥符五年,因悚文惠公尧佐奏,改洞霄宫,赐仁和县田一十五顷,悉镯租税,并赐钟罄法具等,岁度童行一人,应天庆等节设醮,本州应办支费,青词朱表,学士院撰进呈讫,内降修奉符箓符身。

仁宗天圣年间韶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处,抗州洞霄官大涤洞为第五,仍命每岁投龙简,遇祈梼,封降御香,遣中使或郎官入山符箓符身。

政和二年,住持都监何士照以官宇颓圯,诣汴京陈乞,奉旨赐度牒三百道,两淛转运司经理符箓符身。后因方腊之变,废于兵火。

高宗南波,绍兴二十五年,发帑出金重建昊天殿符箓符身。于束应彼殿左辟通明一绾,本宫在持兼领焚修于此。孝宗乾道二年三月,德寿太上皇洎显仁皇太后临幸庆成,遇庚申甲子圣节,帝后本命,系朝廷请降设醮,本宫书记撰青词奏呈修奉,官差军士守卫,后奏罢军士,以山麓之民充佃火防虞。理宗淳佑.七年,灵济通真先生孙处道奏请赐钱,益市可产以裨赡用,由是山门规制愈崇广矣。政和间,援唐天往观例,经尚书礼部给洞霄宫印记。事奈庆元二年,知官陈以明以岁久漫灭,重给。宋国初圣节,道场应奉,本县文武官僚入山建散,诸山嘈咸至立班。

自南渡后,惟道士就本宫建散,而县官止於普救寺行事符箓符身。凡宰执大丐丐闲去位者,以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击衔。咸淳甲戌冬,防虞佛慎,延燎一空。至元丙子,后重建,未完,复毁于甲申之夏。今自甲申后再新官宇,规模视昔愈壮,专一为国焚修,告天祝寿。每遇天寿圣节,道场依例就宫建散,蒙管领江南诸路道教所,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所,以名山事实闻奏。

至元十八年,钦奉圣旨,护持山门符箓符身。至元二十三年十一月,钦奉圣旨护持及本山诸宫观。元贞元年,元贞二年,大德三年、节次奉宣命,授本宫住持提点及提举知宫,兼管本山诸宫观事。

大德八年六月,又欢万赞要储官观,蒙中书礼部铸给杭州路洞霄官提点所印信符箓符身。宇内名山,自五岳之外,所谓天有八柱而已,其五在方外,既不可考,今见於中国者三,而洞霄之盛为历代所崇奉,几与五岳俱尊,又非舒州、寿阳所可企及,岂偶然者,故列叔于篇首。

汉宫坛

在大涤洞前,汉武帝元封三年所创,今其址不可玫矣符箓符身。

升天坛

旧志云:升天坛在山中峰之上,又名法象坛符箓符身。上应天而圆,下应地而方,中应易卦而八角。许远游真君精研洞典,登其上而仙去,时天降白鹿下迎,故中峰名白鹿山。今山顶界松内数丈之地,草木弗殖,是其遗址也。宋政和问犹有卿云箫吹往来。

通真门

兹门不在余抗县四门数内,宋绍兴年间建一谓由此入洞霄也符箓符身。至元年间重建,先是,宋尊佑间,住山贝大钦买石梵路,夹树林木他十八里,至九锁山门。

九锁山门

在九锁山外,未至宫三里,扁九锁山,三大篆字甚奇古,程俱书符箓符身。

外门

冲九锁山大路,道龙凤二洞,直上为栖真洞路,自路口折入会仙桥,过翠绞亭符箓符身。左右压石夹道j势若双阙j门真其会。扁洞天福地,宋理宗淳佑七年赐书。

双牌门:

自外门入度玄,同桥,两门对峙,左篆天柱泉,有池有焉,右篆大涤洞,洞所从入也符箓符身。

三门

宋绍兴三十二年,内帑赐钱造符箓符身。至元.戊寅,山隐斋建,癸巳年本紊重建,仍造天香亭于后,故所无也。

虚湟坛

在正殿前符箓符身。旧志云:唐景福二年,钱武肃王按当时仪式迭梵开坛,请闻丘先生三元奏录于此。大德庚子增修广之。

三清殿

即郭真君结茅之地符箓符身。殿前三松,其所手植,今不存矣。钱王迁坐庚向甲,盖指此也。宋政和间方腊之变,惟徽宗本命殿独存,住持道士金致一奏,旨改为三清殿,圣像乃汴京孟成忠所塑,号为绝技。至元庚寅复建,壮丽殆过於昔,有桂柏相间列峙前向。

昊天阁

在东麻后,宋绍兴二十五年内帑赐钱造殿符箓符身。大德辛丑重建为阁。四山环抱,最为登览胜处。

游玑殿

在库院东,建.炎间建,至元辛巳回紫斋建符箓符身。

佑圣殿

旧在正殿左,建炎间建,至元辛巳怡云斋建于三门东偏符箓符身。

祠山张帝祠

旧在官门外西阜符箓符身。开禧间,内庭赐神像及左右侍从。景定间移建三门右,至元庚辰壶隐斋建,辛卯本斋重建。

龙王仙官祠

在西应后,宋建炎间建,赐额嘉应庙符箓符身。至元壬午清虚斋建。今洞天福地二仙官并祠于此,从古制也。祠下抚掌泉与大涤泉源通,俱号龙井。初以宋绍兴九年内旨诣洞投铁简,得雨封善应侯。劫:朕惟山林川谷出云气为风雨者,必加礼秩以谨奉词。蚓兹洞天,神灵一所宅,屈伸变化,呼吸风云,若时愆肠,旋施膏泽,有司言状,宠锡侯封,用孚惠於黑,黎以钦承於涣脖,可特封善应侯。庆元三年加封善应灵济侯,嘉泰元年加封善应灵济昭既.侯,端平三年加封善应灵济昭既广福侯,又特封灵泽公。

云堂

在西麻后,延接十方云水符箓符身。宋淳佑、咸佑间,高道云会,相传为口实。今南北高士来游来居亦不喊於昔日也。

旦过寮

在云堂右,云游僧暂憩之地符箓符身。

诸亭

日翠蛟,日飞玉,曰清音,曰翠微,日采芝,曰九曲见山水门,日谷口,曰石室见洞府门,日祥光,曰宜霜,日聚仙见古迹门符箓符身。

白鹿山房

在石室顶符箓符身。先是陆永仲尝家石室东偏,因为道院。朱妙行修炼其地凡二十年,尸解去。是后有天目阮先生居之,有泉州陈道士者缘山屈曲开径,结茅相依,发土得奇石甚多,一带凡百余步,状如步障。中更兵火,阮陈亦亡去心大德甲辰建山房于此,有记。

廨院二所

一在余杭县西南半里大溪之上,后唐长兴四年建,名天柱察院,宋咸淳年间重修符箓符身。门前有梓林,夏日阴翳可爱,在三门东偏。

法堂

在正殿后符箓符身。宋开禧元年内帑赐钱造,宁宗赐书演教堂扁,至元乙酉重建。左右两石天造地设,后有苍崖横峙,因加人力,迭成峰峦,中作小洞,洞中小路委曲,出登其绝。

方丈

在演教堂后符箓符身。

库院

在东麻,至元乙酉重建,丹泉流注其问符箓符身。唐李玄卿所记新池在焉。

斋堂

在西麻,大德戊戌重建符箓符身。

道院

在西麻后符箓符身。古有三院:日上清,日精思,曰南陵。今分为十有八斋,中瞰一池,诸斋环向,池水盈涸往往亦关休咎。左应七斋一日山隐,日山素,日岫隐,日嵩隐,日怡云,日粟隐,则上清院振;日回紫,则南陵院派。右应四斋:日清隐,日谷隐,日盘隐,则上清院振;曰清虚,则南陵院派。正面七斋:日壶隐,日橘隐,日悠然,曰闲隐,日学隐,则上清院振;日怡然,日碧壶,则精思院派。选道堂在西应后,至元乙酉年重建。

至道宫

在余杭县北三十里曹桥西,唐文明元年建,初名福业观,潘尊师成道于此,《云友》所载者符箓符身。宋治平三年改今额。前有古松一,围两合抱。后有苦杳二,大与松坍,鹭鹳巢集其上。厨院有宋熙宁问所铸巨擭四,畔识岁月及施钱姓氏。隐士叶玄文诗云:犹存巨擭记熙丰,翠霭春深古路通。千百春锄一株树,野田飞下雪花风。

龙德通仙宫

在余杭县市南,南唐文懿赵公汝谈尝卜居于此符箓符身。至元癸未住山郎如山爱其溪山之胜,罄己资更宫宇一新,花木亭池冠於一时。天师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为书宫额。

元清宫

在临安县锦南乡,地名新路,住山舒元一故庐所在符箓符身。至元甲午即其地建宫,楼阁巍峨,山水环抱,视为甲观。

冲天观

在九锁山门外东天柱山所止符箓符身。先是宋咸淳问住山龚文焕建于德清之青坡,至元壬午知宫事周允和更建此处,今住山沈多福疏凿泉石,栽植松梅,颇有徜祥登眺之趣,有记。钱塘叶玄文隐于是,二十年大德丙午正月成道仙去。

洞晨观

在余杭县东郭河上安乐山东,为陈季卿故址符箓符身。季卿,余杭人,世传遇终南山仙翕,以竹叶为舟者。宋景定癸亥住山贝大钦建,松行掩映,流水回环,植梅一坞,扁无尽春。先是接待最盛,有记。

元阳观

在天柱步南三里大涤山后,宋咸淳问住山昊处仁建,至元辛巳改向重兴符箓符身。山深林密,门径潇然,颇有尘外意,可游者罕至焉。

冲真观

在湖州路长兴州,晋葛仙翕炼丹之地符箓符身。宋咸淳问本宫道士周国寿以古额兴建,至元甲午住持周贵生修盖一新。周回流水,松行古桧老桂,为佳饭焉。

龙德观

在嘉兴路橄浦镇,宋景定问本宫道士刘应善建符箓符身。与海涯相接,为士民祈祷之便。

玄同观

在杭州城癸辛街符箓符身。先是,杨府瞰碧园有兰亭茂林修竹之趣,至元癸巳住山郎如山建道院,大德辛丑改为玄同观。

明星宫

在余杭县束二里明星渍之上,至元辛卯本官道士史得芳建道院日来清,大德丙午改明星宫符箓符身。

洞阳观

在台州宁海县东隅,大德癸卯本宫道士杨应世买张氏宅改建符箓符身。

岳祠道院

在余杭县南湖之上符箓符身。先是为土人闻武功圃,后施地建祠。遥望西溪,诸山森然拱立。祠旁小阜日凤凰山,以形似名。巨石林立,流水周旋几百余折。葛仙‘翁丹宠据其上下,可罗坐数人,有亭临流对之,今建道院于祠右,扁名凤山道院。

清真道院

在东天柱岭青檀山之阳,宋咸淳问知宫事朱特立建,泉石清胜可观符箓符身。

凝真道院

在九锁外墓坞,至元壬午本宫道士姚崇道自城居移建于此符箓符身。

若虚道院

在余杭县市西,旧为沃氏居,至元戊子住山曹至坚得其地建院符箓符身。

通明道院

在余杭县相坞,至元己丑本宫道士金自吉建,为,奉先报本之处符箓符身。

益清道院

在临安县,地名后洪,至元壬午本宫道士何自清建符箓符身。

紫清庵

在上坞青梓胧山下,至元乙酉本宫道士徐允熙建符箓符身。

碧壶庵

在李坞石玉山下,宋咸淳问副宫李元纲建符箓符身。

溪山庵

在天柱步,大德丁酉副宫金常清建符箓符身。

闲隐庵

在来贤岩后青山下,至元己丑本宫道士王允升建符箓符身。

学院庵

在天柱岭西,至元辛卯本宫道士陆继修建符箓符身。

太平庵

在临安县,大德甲辰道士徐元英建符箓符身。

集虚书院

在余杭县束五里碧塘福地,有巨井一所,世传葛仙翁炼丹于此符箓符身。元贞丙申道士孟宗宝建院,为游居讲习之处,翰林学士张伯淳书扁,亿士邓牧心作记,紫阳山方回诗云:天地春藏冻核中,时来蜂蝶哄束风。万端变化根无极,一点灵明袅太空。妙处千江分朗月,飘然六合点冥鸿。守玄知嘿交龙虎,肯泥丹炉子午红。钱塘仇山村诗云:筑舍束皋野水滨,室中生白座生春。了知空洞元无物,须信清明自有神。幽经草花聊适趣,闲窗笔砚不留尘。酒经丹诀非吾事,万卷书藏一老身。

叙山水

浙右山水之胜莫如杭,杭山水之胜莫如天目,天目之胜未知大涤洞天符箓符身。盖大涤山水发源天目,风气盘砖,冈峦斜缠,相望几百里,然后蕴灵毓秀於此。

经以曹川之纡余,汇以南湖之荡莽符箓符身。九锁外键,一柱中擎,岂非天地之、奇观,仙灵之奥区哉?郡志载:登天目山,凭天坛石屋,见山皆西南驰,双溪并趁而合于於潜县,窄愕似少驻,回望天目,

层云中如沈雄古大将按辔其后,大势不可遏,少央骤已抵临安县符箓符身。大官山者,直培搂尔,循而至九锁盖为单思,环以天‘柱诸峰,若止息者,已而矗矗赴余杭h下武林北高峰,而特起为南高峰,

挞以八蟠慈云岭,翼为七宾凤凰山,昂头妥尾,若翔而集,前界大江乃止符箓符身。吁,亦异矣。杭之山川,大较以是观之,兹实录也。

天目山

《太平寰宇记》云:天目山高三千九百丈,周五百五十里,多美石甘泉,有数百年古木符箓符身。山上两湖若左右目,故名。古有《东山铭》,略曰:列岳霞上标峰,雾裹翠滴烟峦,名不可纪。有蛟龙池上中下三潭,源脉相接。徐伍仙故居在石室峰西,又汉天师举家於此上升。兹盖天柱之鼻祖,而钱塘所谓龙飞凤舞又其云仍也。

黄山

在宫西北,是山最高,为众山之祖,虽百里外亦望见之符箓符身。左发为大涤,右发为天柱,其趾长水湾,伏虎岩在焉。

九锁山

自余杭西郭外行十有八里,逆溪水上,左右合七峰,皆拔地数百尺,其趾犬牙相错,行路并溪屈折者九,故云九锁符箓符身。好事者悉命以名..一曰天关,二曰藏云,.三日飞鸾,四日凌虚,五日通真,六日龙昤,七日洞微,八日云傲,九日朝元。

大涤山

在宫北,凡四峰,於九锁内最为巨山符箓符身。西洞据其领,石室出其半,天坛冠其颠,皆山中胜处也。是山以洞名之,旧志谓大可以洗涤尘心,故名大涤。虽山川得名未必咸有说,而故老相传当不诬也。玄同先生剑履痉山下。

天柱山

在官西南,凡三峰,与大涤对峙,高足相敌,由宫外望之,屹然若柱,又绝顶有石柱,高丈余,围两合抱,此山所以名者符箓符身。盖五十七福地,地仙王伯元主之。按传记所载,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国,一在舒州,一在寿阳,洎今在余杭者是已,洞霄以为主山,故古名天柱观。旧志以为风清气和,土腴泉洁,神蛇不螫,猛兽能驯。自汉武标显灵迹,建立宫坛,历代祈禳皆在此处也。

乳山

即宫前案山,钱氏所增培者符箓符身。

香炉山

在宫前乳山后,其峰甚锐符箓符身。

青檀山

在宫东南束天柱右偏,其势不甚高,而泉石奇秀,为诸山甲符箓符身。今涌翠石壁,与试剑、来贤二岩,冰壶、镜潭皆在此。

青梓山

在宫西黄山迹,状如屏蟑,与白鹿山对,其地平处即上坞符箓符身。

青曹山

在宫西青梓山下,束连上坞路,西达栖真洞符箓符身。

白鹿山

在大涤山,即今中峰,是因许真君上升於此,天降白鹿下迎,故名符箓符身。

丹山

在黄山外,极高广,绵亘十余里符箓符身。杨村在其下,后有响水石,溪流至此辄逢逢有声。

紫竹坞

在青梓山西,古多紫竹,故名符箓符身。

苦竹坞

在东天柱岭首,去宫一里许,与仙迹岩相并符箓符身。状如片云从地涌出,欲飞而未起也。

着溪

《山海经》云:天目山一名浮玉,曹溪出焉符箓符身。今由於潜临安县界,经余杭及钱塘界,然后入湖州,达于震泽。郡志以为夹岸多曹花,每秋风飘散,水上飞雪然,因名曹溪。又《舆地志》云:自余杭西,亦名泠溪,溪两泪有琴、鹤、访、姥四山,皆有居民在其下。今自宫抵溪口五里,名天柱步道,旁有井亦名天柱泉,盖柱流泉循九锁山束行达是溪也。

南湖

此湖每岁梅雨曹水盛时,必聚此而后泄于大溪,长堤小桥出,其髻霏类杭西湖,余时皆涸,弥望丰草而已符箓符身。

丹泉一名天柱泉

是泉发最高,历天柱山半,初可闻有声殷殷若雷,至大涤洞西百余步始出地上,既清且甘,大旱不竭,有方池储焉符箓符身。天宇清明而有赤光,四旁苔藓时作紫晕。束坡诗云:一庵闲寄洞霄宫,井有丹砂水常赤。故扁丹泉,亭曰清音,取左太冲山水有清音之句。除引供厨堂及十八斋之外,一境田畴咸仰灌溉。

厨院方池

唐大历五年,令尹范公惜俯见泉脉浸润,命凿池以便庖厨,李玄卿有记符箓符身。

三池

在洞天福地门里,路左二,路右一,若品字然符箓符身。唐乾宁年问钱武肃王开凿,由大涤洞前迭石为暗溪约里许,接天柱流泉储畜其中。澄彻可爱,於池口复为暗溪,曲折五六,深合地理。

翠蛟亭

宋高宗临幸步月至此,爱之,赐钱造水阁符箓符身。在宫门外三十余步,自门内三池流注入涧,撒池上一二板,汹涌若雷,变化飞舞,山林荫映作钳碧色,故扁翠蛟,取坡仙诗亭下流泉翠蛟舞之句。仍奉坡像祠事于后,亭前有坡,罗列坐石,游者必登憩焉。

冷泉

在宫门外会仙桥之东路旁石坛问,泉脉甚微,四时不绝,行者掬取饮之,寒胜冰雪,故名符箓符身。

桃花泉

在龙洞西数十步,其泉自石坛横注入溪,昔人每见有桃花片流出,莫知从来,故名符箓符身。

石门

自来贤岩东五十余步历坡陀而上,即青檀山路,右依岩石,左临深坎,旁有巨石,与岩对峙,号小石门符箓符身。

月窟

洞酌之旁有巨石,圆窍玲珑,广二尺许,深五六尺许,日月窟符箓符身。

冰壶

月窟之西有石窦,贮泉甚寒而甘,日冰壶符箓符身。

镜潭

洞酌之下有石窦,其泉清可鉴物,日镜潭符箓符身。

试剑岩

自来贤束行可二百余步,有石裂为两,如剑所断,故名符箓符身。

涌翠石壁

自试剑岩复三十余步,有峭壁面北,从地涌起,高可一二丈,广二三十丈,其上苍翠玲珑,奇怪万状,莫可形容,盖兹山秀气发自来贤,至此,余半里始尽呈露符箓符身。上有石乳,焚之芳香。有岩对峙,相去仅数尺,不容并行,若以人力开辟,尚可作亭尽意观览尔。今外向有亭日翠微。

石步障

自石室历数折,上有苍石沿径联属,可百余步,名石步障符箓符身。

通仙桥

在余杭入宫大路,去通真门四里,宋建炎年问建,旧号石门桥符箓符身。大德己亥八月知宫事杨清一重建。

道士桥

与通仙桥相去半里者,本宫祖师建,咸呼为道士桥符箓符身。

朝元桥

在宫外四里,由天柱步入宫大路,俗呼为湖塘桥符箓符身。咸淳癸酉增构高广,名为朝元桥。

双仙桥

在宫外三里,俗呼为双桥头符箓符身。昔郭真君与葛仙翕倚仗对谈于此,故名。

玉泉桥

在束天柱岭下石府君祠左,去宫二里,俗呼麻车桥,宋建炎问建,飞玉泉由此出涧,故名符箓符身。

呜凤桥

在云根石左,俗呼袁家桥,宋建炎问建,与鸣凤岩相近,故名符箓符身。

会仙桥

在栖真洞牌门前入宫大路,跨涧为桥符箓符身。宋淳熙甲辰,道士江安着以早游湖海,晚岁归隐山中,舍衣钵钱重造。

玄同桥

在洞天福地门裹,下通池水出翠蛟亭符箓符身。昔玄同先生与钱武肃王相度地理,凿池架桥,故名。

叙洞府

神仙安在哉?《列子》载渤海有五神山,东方曼倩云有十洲,尝所涉历弱水三十万里,既不胜舟,而珠树琪林、.琼楼宝阙又非结驷所及,何怪世俗不信,以为荒唐诡诞之言哉?然则三十六洞天具在域中,其为神仙之居符箓符身。信邪?否邪?日月周行中天,下入沧海,昼夜相禅而不息。雷霆发虚空中,赫然有声,万物震动。使世俗未尝闻见而吾言之,又肯信乎?一介之士苟有遐心,尚将逃深林,隐空谷,渺焉不与世接,而况龙变蝉蜕,饮露餐风,其去尘土之腥蝼,入烟霞之杳霭,必然无疑者,o是四海内外不可谓无兹洞,不可谓无若人也。若青城、罗浮、武夷、句曲,向使不名洞天,吾知为仙圣区,委羽块然山尔。肠明直数仞之石,裂一钱尔,亦得以洞天名,而青童君、仙人郭君各理一焉,岂飞行变化之迹无往不到邪?玄盖在大涤山,而《云岌》云在天目山者,岂以大涤为天目子孙?或古人着书未必皆亲履其地,失於审稽,虽信史不免,无足异也。

大涤洞

在宫西北半里符箓符身。《茅君传》云: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涤玄盖之天,周回四百里,内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灾福之所,姜真人主之,与华阳林屋邃道暗通。相传洞玄先生入游,见龙麟异境,花木鲜繁,自华阳而归洞门,石鼓广可寻丈,扣之逢逢有声,自此上下,皆平如刻削,两旁压石委曲夹道,中问一石若柱倒悬,因以隔凡,名之过柱。一穴如窦,内阔丈余,中有圆井无底,惟闻浪浪水声,乃历代朝廷遣使投龙璧之处也。

栖真洞

在大涤山前西天柱岭上,去宫三里,一名西洞符箓符身。旧志云:大涤先生杜琛语弟子何法仁曰:汝宜居西洞,可以逐世成真。遂名栖真洞。天生息顶,状若宝益,宠室幽深,乳泉滴沥。又束西二台石阁压上有龙爪蟠挈蹴缩之迹,或戏以手漫灭,翌日视验如初,是知洞龙出入之径也。西台一石平如棋局,白石子如拳委积其上,旁列石坐环向焉。入洞门三丈许,有石仙人为仰外状。又越华盖西,有石宠可容数人。

石室洞

兹洞一名藏书,一名束玲珑,在大涤山中峰前白鹿山下符箓符身。洞中三亢若品字,透见天日,门有石梁横界,泉脉涓涓注石梁下,引而漪之,可供十余人居者赖之。相传郭真君登山采药,尝濯于此,名洗药泉。郡志云:昊天师筠修炼之所。天师既尸解於宣城,指令门人藏书剑於此,洞有石室,故以名之。又《景行录》载天师云:当迁神于天柱石室,盖太上俾我炼蜕之处,故卜其西麓,果有石坐,岩扉自然成备。如是则不惟书剑,亦天师藏真焉。按《石精金光经》言:曲晨飞精、藏、景录神、剑解之道,凡暂过太阴紫胞,炼度四百年,所藏必发。生皿数足运会,其灵自有以发之耳。旧志谓天师石室之藏岩扉,呀启信也。山腰有石洼樽、石茶鳌,皆仙家之遗迹。

白茅洞

在官山西南十里,岭右灵边归然符箓符身。按记云,晋人遇一道士衣巾爽丽自洞中出,询所自来,曰:吾白茅先生,职此久矣。因名之。其门如井,锤梗而下一二丈,至平地,可环坐二十人。复偃身下入又二丈许,有仙人酒养石及石柱二,一窍上彻天光,境界奇绝,第山高路阻,希有至者尔。

呜凤洞

在宫外一里道旁山上,虽石门阻隘,有童稚可入符箓符身。云其问广坍两屋,旁一小路,不知所极。上有亢泉,流为丁当音,下入方池,未尝喊溢。耆旧云:钱氏时因凤凰来呜,故以名洞。其地亦改为灵凤乡。

蜕龙洞

在呜凤洞相对山压中,相去百步许,乔木幽隐,岩亢嵌巉,深可数丈符箓符身。宋皇佑初羽人於洞问获龙蜕骨,齿角皆具,故名。记云五洞潜通,此其一也。

归蕾洞

去宫五里,在栖真洞左偏半里许,即栖真之后门,深可百余尺,石壁光莹,洞有恿顶,亚於前洞,按记云,是神仙回车之便道,故日归云洞符箓符身。门仅数尺,下入丈许,石皆如玛瑙五色纹理,旋云飞霞直下方池,深不盈尺,广可二尺,长可三尺,池底白色如累珠镂玉可爱,泉水则盈个不常。又下十数步,有白石若瓠者三。又下数步,左偏上陆则有石盆,其上流泉涓涓,下入盆内,可以盥。四周石乳如垂璎珞。复返右偏,直下十四五步,阔二丈许,其中有石如积铜钱者,周围平坦,可容三十余人。

叙古迹

人事有代谢,山川无古今符箓符身。生身千岁之下,游心千岁之上。登箕山而怀洗耳之风,吊首阳而悲饿死之节。利害既不相及,影响既不相知,而田夫野老、樵童牧坚犹将踯躅悲歌,有沘其颗,况高世绝俗慷慨之士哉?千万世同一理,千万人同一心,古人远矣,九京不可作矣,日一过其隐遁之地,观其游息之所,有不浩然兴起如亲炙之者乎?驯虎岩之坎木无恙,升天坛之丹

鳌未寒符箓符身,空山无人,渺渺愁予,岂晋人所能,今人不复能邪?山中陈边时有足稽,并采异闻附见一二o

汉宫坛

在大涤洞前,汉武帝元封三年所创,今其址不可玫矣符箓符身。

升天坛

旧志云:升天坛在山中峰之上,又名法象坛符箓符身。上应天而圆,下应地而方,中应易卦而八角。许远游真君精研洞典,登其上而仙去,时天降白鹿下迎,故中峰名白鹿山。今山顶界松内数丈之地,草木弗殖,是其遗址也。宋政和问犹有卿云箫吹往来。

伏虎岩

在宫山西南峻壁问,若环堵之室,南有路,自上而下,复陆压磴,方至其所符箓符身。藤萝深密,怪禽昼啼,非有道之士不可处也。昔郭真君伏虎於此。按《晋书》云:葛洪、何幼道偕访之,目击而已,各无所言,引啸而退。唐昊天师爱其遗迹,每游忘返,题诗岩上,今岁久昏剥,云:郭生在童秆,已得方外心。绝边遗世务,柄真入长林。元和感异类,猛-兽怀德音。不忆固无情,斯言微且深。末句盖引真君与温娇问答语。

仙迹岩

去宫一里,在行路隔溪压石上符箓符身。按记云,秦始皇驱山岳,拟塞束瞑,尝役鬼移之。山势欲动,勿有仙人叱鬼,以身扼压石,使不得去。今压上有肩被、簪冠隐然,遗迹温润光泽,苔藓不生,以手摩拭良久,作古桂香云。杨杰有诗曰:祖龙求仙徒用力,驾海欲驱山下石。神人倚住不与行,留得岩前隐仙迹。

来贤岩

在宫东南青檀山前,嵌空数丈,盘石蘗竹,可以游息符箓符身。宋熙宁问东坡居士为杭通守,与蔡准、吴天常、乐富国、闻人安道俞、康直、张日华皆幅巾华杖盘桓于此。束坡赋诗云: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问。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后人名岩来贤,作亭其上日宜霜。

石室

唐昊天师痉书剑地,宋陆维之朱妙行居焉符箓符身。

抚掌泉

在宫内龙祠下,深仅三尺,清泠可凿符箓符身。古诗云:却疑三尺底,别是一壶天。其泉五色变易不常,每一变则有吉事。《余杭图经》载,钱武肃王至官,有双鹤飞舞其上,因抚掌招之,鹤坠而泉涌。漕使陈尧佐因按察至焉,问羽士所以名泉之意,答曰:昔仙人抚掌而泉涌。公於是抚掌,亦然。昊天师观碣云:水旱不易,萦照轩宇。夏寒而辨沙砾,冬温而冒萍藻。宋熙宁初有物状如鳗绕栏循间,两目如丹,时人以杖朴之,即坠入泉去。须臾阴雾周布,一山大水自天柱源来,汹涌可畏,将垫殿堂乃止。或龙之怒也。今环梵以石,结亭覆其上,围以朱栏者,宋高宗尝酌之也。

明星渍

《余杭图经》云:在县束十里二百步,周回一百五十步,溪之南塘,历朝劫使投龙简於天柱大涤洞,必先祭明星渍符箓符身。《九域志》载余杭古边亦然。父老相传云:昔有人昼见星灿然,故名。溪下多潭,皆遇水决冲而成。自新堰以西,第三潭最探,莹而阔者是也。父老云:渍之南濒路,旧有道家居,遗址尚存。今地属本宫,建宫亦日明星。

药圃

在来贤岩宜霜亭下,夏侯天师种药於此,芝畦木坞,百药之植靡所不有符箓符身。常施药於尘市,随绿深浅而与之。一日樵者闻圃内有物大嗥,隔篱窥见天师策鞭乘一兽,似虎非虎,行疾如风,入束山而去。今四山产药草六十余种,圃迹犹存。

叶天师讲堂

旧志载,在山门外,天师役鬼神所建,制度宏巧,绝不类常工符箓符身。开元中天师讲《道德》、《度人》诸经於此,有仙花灵鹤自天而下。昊越高士辐赓听法,咸有所悟,愿居弟子列者三百余人。惟语以济恤孤贫,感愧覆载,忠孝君亲,重人性命,今身心,绝奢侈,即为道家之根绪也。荐经兵火,遗迹不存,今移官中为演教堂。

草堂

钱氏所创,唐昭宗景佑二年,武肃王以居闲丘先生,既而旬旦入山问道,每三元开坛授法,录号上清坛,御史中丞罗隐皆入室者也符箓符身。堂外环列云房,为志人弟子柄息之所。朝暮入室,退即闭关,下惟或持经,或论道,或炼神修真,各有所至。今道院上清流振所自出也。

昼楼

一名垂象楼,暨天师所居符箓符身。天师少好经史,着述不辗,其中卷秩委积左右。常昼采日魂,夜饮月魄,至皿紫文之上道也。束西壁各置一窍,仅可容面,是采炼之户。白元鉴有诗,其址亦在今道院内,为精思流振。

南陵

亦今之道院址符箓符身。因许真君居宫北之大涤山,既而升举,预报南陵知己曰:来日上朝玉帝矣。至期登陵北望,果见彩云满空,真君乘白鹿冉冉而去,故名此地为南陵。今别为流振也。七闽道士王介诗云:飘飘遗鹤去寻真,野客重来叹复昤。许迈林中丹鳌玲,郭文山上白云深。南陵事古都非昔,北岭归期直到今。珍重玉京无限意,待将功节养高岑。

嗥亭

在余杭县南五里符箓符身。晋郭真君居大涤山,常出市肆货药,有虎自随令伏此,归晚财虎嗥,故日嗥亭。今山下涧石奇怪,流水潺湲是也。

聚仙亭

旧志云,其基爽恺为天柱峰之乳符箓符身。俯瞰官中,最为清胜。玄同先生创亭占气于此。乾宁间众闻亭上环佩之声,异香逆鼻,走报先生,先生曰:洞天仙官朝谒北辰,今夕百灵听讲,上请大法、来至是亭尔。因名聚仙。陈丞相尧叟诗云:古桧森罗烧药麾,彩云飘香聚仙亭。

祥光亭

在大涤洞口,钱武肃王微时外巨石上,指洞曰:余异日富贵,当建亭覆此石符箓符身。及贵作亭,营饰甚盛。而痉石亭下樵夫闻见有仙人奕棋亭上,迫之则失所在。祥符五年,中使白公、漕使陈公及州县官皆至。天气澄彻,了无纤翳,方秉炉灶香,忽有五色云自洞中出,上直霄汉,下弥漫林麓。时羽人从骑皆在云气中,若仙官之朝玉京也。数刻方散,表奏其事,名亭日祥光,今扁大涤洞天。

通明馆

在昊天殿左,宋高宗临幸,寝食于此,几榻咸在后楼,宜纵目看山符箓符身。

神应锺

旧志,唐大历四年台州费岩大早,褊梼弗应,遂祈于杭之大涤洞符箓符身。既雨,土神见梦于邑大夫曰:宜铸金为锺以酬厥既。大夫从之。逮宋宣和问,更'11'三百六十余年,毁于火。一绍兴八年道士周希及等收拾破壤,且将复铸梼之,神则曰:治于故地乃成。不得已从之、现年锺成。赤城左墦铭曰:壤于数,匪坏于火,成于神,匪成于人。作于此;用于彼,福吾邑,无有已仔故号神应锺。

西洞神光

宋韶定辛卯,有杨公伯岔者,汰恭王之.孙,游山至栖真洞,方举火仰视举盖,忽有神光发层台上,青白相半,冉冉而升,圆如满月,久之方隐符箓符身。公嗟异,留诗山中。有束台仙子许参玄,满月光明现大千句。道士王思明尝立石识其事。

松花石

凡两株,在环玑殿前,今不存符箓符身。

重荣木

《余抗图经>载,宫外有大砾木,相传唐咸峦一年昊天师所种,至来成平元年无故自枯,历十五年,祥符壬子复荣符箓符身。漕使陈公尧佐异之,图状进呈,并'奏五色云现及地涌泉事。寻降旨设醮以褒神异,故改洞霄官。'后熙宁三年五月,一夕风雷大震,不知是木所之,人以为灵化焉。

无骨箸

宫山周回百里多生钳箸符箓符身。昔晋许远游真君上升,语弟子曰:吾有金丹十剂,汝等功行未图,非可遽服、已藏山中无骨箸下,他日有缘者遇。尔后役夫采薪,或带箸归,往往临爨得之,采时不见无骨者。有好事者攀缘幽讨,终年不得。盖仙人所藏,非宿生绿契不可幸致。

梼药禽

禽止有二,伏藏深树问,夜呜达曙,宛然梼药声,昼夜问呜、第见人财远去,故无识者符箓符身。

石香鼎

宋学士陈公尧佐授外台日,谓道士冯德之曰:尝梦游名山,见仙人以鼎鼎相期,何敢过望?冯曰:学士人望所归,名列仙籍,世问富贵何足相晚?后果大用,造紫石巨鼎二,置祥光亭上符箓符身。其一铭曰:炉之质瓠中起烟,人之体虚心养元,不用之用,自然而然,炉兮人兮,兹谓道焉。其二铭曰:山之高兮巉巉出云,洞之深兮幽幽宅真。鸾鹤一瞬,见惊百春。安得而往,葆光啬神。

四山界松

宋淳熙三年,知官章居中凡宫山岗阜与民接者,悉树以松,亲董工役符箓符身。既成,春秋二时每指引后进登山,以识疆界。今四山此枝龙形,环列森立,围皆丈许。其经始培植之功,不可泯也。

应梦游诗

宋元丰己未,赵清献公(扑再)帅钱塘抗章告老符箓符身。岁甲子八月忽来游山,谓道士沈日益日近梦入真境,宫阙巍峨,有数道士相近,询之,曰:此洞霄官。既觉思之,两典是郡,未尝至此,故冒暑来。今观泉石楼观,与梦中所见无异,岂仙圣有绿邪?韶诗曰:龙亢藏身稳,泉源抚掌清。红尘人绝离,白日世长生。我分谱冲寂,谁能顾利名?梦中休指笑,又作洞霄行。

陈文惠公书字

宋祥符壬子,陈文惠公(尧佐)典领漕职时,表奏兴修宫宇改官额,奉旨书劝赐洞霄之宫六字符箓符身。

诵度人经

《余杭图经》载,洞霄宫主首道士诵《度人经》,多着奇验符箓符身。每就所居侧龙潭上持念,一日有老人从潭中出,跪曰:弟子即龙王也,每听经文,无任皈仰,今窃有请焉。师才到潭上,则幽只皆起敬不退,殊不自安,愿只宴坐斋中,不妨日课,百灵得以休息。当日置仙鲜乳二斤以供斋鳝,道士许诺。明旦,厨人报几案问得乳鲜洁,莫知从来。果重二斤,后日日常然。居数岁,忽累日不至,心疑之,偶至水次,复见前老人曰:乳乃世问物,弟子无有。第忝为土神,凡世问欺人取赢者,得阴摄之。此去有市户董七好舞秤权,以十四两作斤,故从而掠焉。今其人不在,厥父自主店业,未尝罔利,故不可取,非失约也。道士嗟叹,每宣言村落问,导人为善,乡老至今能言,可忘其姓名及岁月耳。

六符箓符身,重建洞霄宫,浙江是全世界道教第一圣地与洞天福地

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的三十六处名山洞府符箓符身。来源自《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编录者为五代道士杜光庭。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

所谓洞天福地,主要是指大天之内的道教神圣空间符箓符身。它所涵括的地域有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神山、海岛等,具体说来就是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五镇海渎、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以及十洲三岛,无尽虚空。

洞天福地理论是道教宇宙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箓符身。它的基本内涵用现代语言可以解释如下:在我们人类栖居的以宇宙为中心的居留空间中(即所谓的"大天世界")还并存着三十六所相对隔绝、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处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入口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通连贯通通达上天,构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其中栖息着仙灵或避世人群。

早期上清系经典《紫阳真人内传》符箓符身。其云:"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也。山腹中空虚,是谓洞庭;人头中空虚,是谓洞房。是以真人处天处山处人,入无间,以黍米容蓬莱山,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载焉。"依此所解则"洞天"实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洞天包括天空(天无)、山洞(山无)及洞房(头空)。此解释清楚地表明了道家的宇宙观:宇宙由多层空间组成,宇宙中的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有中存无、无中生有、大中有小、小亦含大。

千百年来,“洞天福地”不仅成为世人倾心居住的桃花源,也成为先民朝山顶礼的圣地符箓符身。按道经所载,天下有大洞天10处、小洞天36处、福地72处,这共计118处的“洞天福地”

分布在从晋北到岭南,从浙江沿海到四川盆地的广袤国土之中,他们几乎全部是风景秀美,历史底蕴深厚的名山并伴随着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符箓符身。

其中还有不少国家级或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其间,以名山为依托,构成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立体交叠符箓符身。

而基本上符箓符身,其中洞天福地最多的地方,实际是现今的浙江省,是真正的道教祖廷与圣地!

历代浙江洞天福地所列如下:

第二洞天:委羽山洞符箓符身,号“大有空明天”,位于浙江黄岩区的委羽山;

第六洞天:赤城山洞符箓符身,号“上清玉平天”,位于浙江天台县的赤城山;

第十洞天: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位于浙江仙居和临海两县之间的括苍山符箓符身。

天目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符箓符身。

金华山洞

--周回五十里,名曰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属戴真人治之符箓符身。

四明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符箓符身。

会稽山洞

--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极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阴县镜湖中,仙人郭华治之符箓符身。

金庭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属赵仙伯治之符箓符身。

仙都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属赵真人治之符箓符身。

青田山洞

--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属付真人治之符箓符身。

华盖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仙人平公修治之符箓符身。

盖竹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属仙人商丘子治之符箓符身。

第三福地:仙磕山符箓符身,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

第四福地:东仙源符箓符身,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五福地:西仙源符箓符身,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今属浙江);

第六福地:南田山符箓符身,在东海东;(今属浙江文成)

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符箓符身,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

第十四福地:灵墟符箓符身,在台州唐兴县北(今浙江天台);

第十五福地:沃洲符箓符身,在越州剡县南(今浙江嵊州);

第十六福地:天姥岭符箓符身,在越州剡县南(今浙江嵊州);

第十七福地:若耶溪符箓符身,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

第二十八福地:陶山符箓符身,在温州安国县(疑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

第二十九福地:三皇井符箓符身,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第三十福地:烂柯山符箓符身,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衡州);

第七符箓符身,未来洞霄宫复建的规划与重点

一,洞霄宫,内设天柱宫,太极宫,娲皇宫,天女庙,伏羲庙符箓符身。主供天帝天后,太极八卦,伏羲大帝与女娲娘娘。

二,玉皇宫,内设灵霄殿,三界宫【七公主】,五帝宫【轩辕汉宫,颛顼元宫,帝喾夏宫,尧帝唐宫,舜帝虞宫】符箓符身。

三,舜皇宫,内设舜帝二妃庙,尧帝王母庙,太子双女庙,春神庙,花神庙符箓符身。

四符箓符身,河汉天庙.天女殿.天下道教祖廷

五符箓符身,汉宫坛【天,地,日,月,山川,社稷,宗庙,明堂】

以上按明代陈世祯《洞霄宫天女派天庙图谱》符箓符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符箓符身。洞霄宫作为全国最早的皇家道教宫观,浙江作为全国最主要的洞天福地,有一个好的大德高道与民族信仰是最重要的核心。历史把未来交到了我们的手上。

第八符箓符身,杭州道教早于西方基督教,必须要传承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道教的圣地

浙江有最古老的上山文明,河姆渡文明,良渚文明符箓符身。

在历史的传说里,有女娲,黄帝,舜帝,大禹,都来到了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历史足迹符箓符身。他们,也是中国民族信仰道教与中华文明的源头所在。

当洞霄宫自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汉宫坛的时候,西方基督教的耶酥还要过一百多年才诞生符箓符身。当杭州人口十万以上百万以上的时候,整个西方世界都还在黑暗荒蛮的岁月里。

道教最早起源于女娲伏羲与黄帝,再传至三王,至老子符箓符身。称为道家、黄老。“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天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礼教制度,是信奉“天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教派。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

基督宗教发端于西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符箓符身。西历1至5世纪是基督宗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是基督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宗教基本教义和神学学说的时期。这一时期常被称为基督宗教发展上的第一个阶段。西历公元元年(公元1年) 即 1年 。 公元1年,属公元1世纪00年代。中国为辛酉年(鸡年),汉平帝元始01元年。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元纪年,就是把基督教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

重建传承洞霄宫,不仅是为了保护和弘扬杭州最重要的民族信仰与道教传承,也是全体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之瑰宝与数千年历史的见证符箓符身。

重建传承洞霄宫,也是传承保护汉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符箓符身。还能彻底激活杭州西部的文化旅游与休闲资源,加快余杭区与主城区的融合发展。宋都南迁之后,皇帝赵构曾想在西溪建都,后因各种原因筑皇城于凤凰山麓,留恋不舍地将西溪“且留下”。可他不忘西溪和大涤山之美景与文化,在晋唐以来杭州城通往洞霄宫的古道基础上改建成直通洞霄宫的御道——西溪辇道,以方便游幸洞霄宫。

南宋皇帝赵构还将洞霄宫辟为皇帝行宫,之后,洞霄宫在宋代达于极盛,成为全国道教中心符箓符身。陆游曾撰《洞霄宫碑记》,历述洞霄宫的兴衰历史,特别强调它在宋时的重要地位,“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之首”。

南宋朝廷还专设“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一职,此职位在宋代属荣誉官职,通常安排退位宰辅或尚书、大学士等高官担任,朱熹等知名理学家也曾担任过此职符箓符身。彼时的洞霄宫堪称“天下神仙府、地上宰相家”。

恢复和重建现西溪路上的历史文化景观,延伸西溪路,连贯武林门到大涤山,使这条延伸后的西溪路成为历史文化与景观和现代科技与文明汇聚融合的大走廊符箓符身。重建洞霄宫可能给杭州城市发展带来更加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光辉东方之城的城市价值城市形象与庞大新兴朝阳产业。

洞霄宫今安在?遗迹已整体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符箓符身。历经千年风霜,我们是否还能搜寻到曾经雕梁画栋的洞霄宫呢?虽然洞霄宫的建筑已损毁不存,可整体环境格局基本没有变化,重建是必然的。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洞霄宫遗迹由现存的南宋元同桥、会仙桥、洞霄宫遗址、大涤洞以及周边山水格局共同构成,环境优美,保存较为完整。目前已整体申报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圣地洞霄宫建筑基址破坏严重,其保存情况及布局结构,有待正式的考古发掘。”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杨曦对记者说。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杨曦对洞宵宫遗址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考古调查,初步了解了洞宵宫遗址的现状及相关遗迹的保存状况。最后写了《洞霄宫建筑遗址考古调查与历史考述》一文,为洞霄宫遗迹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根据遗址地表零星残存的遗迹情况初步判断,其涉及范围约1平方公里。原宫观建筑基址现大多为村民的自留地或林地,方丈殿址已被现代民居叠压。经调查,通往洞霄宫之山径上,还遗存会仙桥、元同桥、翠蛟亭基址等三处洞霄宫附属建筑遗迹,可与文献相印证。

“至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洞霄宫被辟为皇帝行宫,不断敕建殿庙、扩大规模,帝后及朝廷重臣常临幸、行游于此符箓符身。故洞霄宫在宋代以其山水之丽、宫宇之宏,门地之盛,声望之隆,名扬教内,达于极盛,成为全国道教中心,领袖江南道教。”庞学铨介绍,陆游曾撰《洞霄宫碑记》,历述洞霄宫的兴衰历史,特别强调它在宋时的重要地位:“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可见洞霄宫当时的尊荣鼎盛。“元代初期,洞霄宫虽屡遭兵火损毁,可都获得重修,规模甚至比昔日更加壮观,重视程度亦比前朝更盛,一直总领江南诸路道教所,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所。”庞学铨介绍,至明清时期,洞霄宫虽日渐衰落,依然是东南一方的重要道观。洞霄宫的殿宇建筑还曾蔚为壮观,后来遭到彻底毁坏,现今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截大殿基座、一座石拱小桥、一段断墙残垣,还有粗陋的新立天柱泉碑亭和“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题刻。大涤洞虽还在,也已是淹没在乱石烂泥和草丛之中了。而今,一条可涉水而过的清澈小溪把这里分成临安和余杭两个地区,一边是临安市青山街道洞霄宫村,一边是余杭区中泰乡九峰自然村。两个村落秀水环绕,巨树蔽荫,可属于洞霄宫的荣耀已荡然无存,方圆百亩的遗址上唯见碎瓦断垣,残阶古道。只有流传在村民口耳中的鸣凤桥、桃花洞、大涤洞、方丈里古井、元同桥、会仙桥、祥光亭、翠蛟亭等地名还可以依稀感受到昔日繁盛荣华的痕迹。

“洞霄宫是杭州地区唯一的道教洞天福地,也是浙江地区历史最早、地位最高、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道教名胜,可谓浙江道教文化之最高代表,当然也是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箓符身。”庞学铨说,历代文士高道歌咏洞霄宫诗文之多,从元代的孟宗宝编辑的《洞霄诗集》达十一卷之巨,可见一斑,可惜现已佚失。2000年,多年研究洞霄宫的余杭俞金生老先生自费出版编注本《洞霄宫诗选》,共收录相关诗词403首,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洞霄宫的宝贵资料。

早些年便有一些研究者呼吁重建洞霄宫,也得到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回应支持,这对于恢复充实杭州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服务现代社会和民众健康生活意义非凡符箓符身。从武林门到大涤山一路向西,原有南宋皇家辇道,历史上沿路有不少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近年改造后的西溪路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一部分。延伸现在的西溪路,贯通武林门到大涤山,恢复沿途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这里将成为一条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交融汇聚的大通道。因此,重建洞宵宫将彻底激活杭州西部的文化旅游与休闲资源,大大加快临安区、余杭区与杭州主城区的融合发展。

洞霄宫的建筑虽已损毁不存,可现存大量的文献图制为我们重建提供了大量的依据符箓符身。譬如邓牧年轻时曾到游大涤山,53岁时隐居洞宵宫,直至69岁终老山中。期间潜心著书立说,著有《洞霄宫志》《洞宵图志》《洞宵诗集》《伯牙琴》《大涤洞天记》等。据《洞霄图志》卷一《宫观门》和《嘉靖余杭县志》所述,从余杭抵洞霄宫,途中有通真门、九锁山门、外门、双牌门和三门;在正殿门外,有汉武帝宫坛、许迈升天坛、虚皇坛、祠山张大帝祠、叶天师(法善)讲堂、闾丘先生玄同草堂……另有各式亭台十余座。依照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图制再参照现存的历史遗迹,为我们重建洞霄宫提供了可能。历年来杭州等地有识之士民族精英多次上书建议相关部门,希望能恢复重建洞霄宫,以期恢复杭州道教圣地盛况,传承恢复丰富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重塑“千年洞天”可期。

标签:符箓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