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约|北京中轴线代表着象天法地、中正和合、礼乐交融的精神标识 壮美中轴线:象天法地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12分类:符咒浏览:76
文化之约|北京中轴线代表着象天法地、中正和合、礼乐交融的精神标识 壮美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城市风光天际线象天法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天坛——古代用来祭祀皇天、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象天法地。(资料图片)
展开全文
首都博物馆正在永定门公园举办“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展览象天法地。图为序厅一景,映入眼帘的巨幕中呈现着日影轮转的画面,在抽象星空与时空变化演绎中,“中”字逐渐浮现眼前。(资料图片)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象天法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梁思成
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暨展览开幕式在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举行象天法地。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体现着中华文化特征和新时代特点,展现大国风貌,传承中华文脉。
这座依山而建的文化地标,让人们又一次关注到北京中轴线象天法地。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古老的历史文脉
背后有连绵不断的巍峨青山,前方是一望无际的丰收田野,潺潺的流水汇入一汪澄碧的湖水中,这一切都笼罩在四季分明、湛然如洗的蓝天下,我们的古人一下子就看中了这里,并开始营城建都的兴建工作象天法地。这里,就是北京。
2021年12月19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消息,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最新发掘的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卣象天法地。
青铜卣上的铭文出现“太保”“墉燕”“燕侯宫”等内容象天法地。有关专家认为,铭文中的“墉”字,是筑城之意,证实周王重臣召公确实亲自来过这里,并在此筑都。这篇铭文以文字资料实证了三千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
700多年前,忽必烈把都城定在元大都——北京象天法地。这一举动不可小觑,因为这是使元朝成为中国历史朝代谱系中的重要朝代的保证,而且影响到后来的明朝和清朝。
由于耶律楚材提倡中原文化,忽必烈从小深受影响,对中华正统文化兴趣浓厚并且极其认可象天法地。在他的身边,聚集了像姚枢、刘秉忠等很多汉人知识分子。
忽必烈把都城定在大都,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象天法地。“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这里既有充足的粮食来源,同时又有山川地理优势,成为五代十国以来真正实现对南北同时管控的政权,实现了南北的和谐和版图的统一。
那么这座城市象天法地,是谁设计的呢?
此人就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总负责人,也是忽必烈极为信任和倚重的汉臣刘秉忠象天法地。
刘秉忠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模式,为忽必烈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推行以儒家治国安邦平天下之道,推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象天法地。刘秉忠对元朝乃至后世重要的历史功绩之一,是设计并兴建了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奠定了其名垂千古的地位。
元朝在营建大都时参考的是中华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形态,表达了元代王朝视自己为中华文明正统的继承人象天法地。值得注意的是,在元大都以前,没有哪座都城是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建设的。
今天乘坐北京地铁,有“安贞门”“健德门”象天法地。其实这两个名字的由来,与中华典籍息息相关,安贞门取名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健德门,则取意于《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而且,至元八年,也就是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象天法地。这个“元”字,同样出自中华文化经典之中。比如《周易》中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到了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着力营建北京紫禁城象天法地。
明代在延续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在建设和布局上又有创新象天法地。许多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建筑,命名直接使用左右、东西或文武等对称性很强的词汇。同时,按照文东武西的原则安排中央官署机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左右对称、中轴突出的特点。
清代完整承续了明代中轴线,同时又创造性地将至圣先师孔子置于中轴线象天法地。这一举措,在突出中轴线地位的同时,丰富了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这条历史文脉如同一道金线,串起永定门、故宫、景山等一个个“历史珍珠”象天法地。
盘点传统中国以中轴线为核心的三种都城模式
从黄帝定都涿鹿,到盘庚迁于殷都,再到后来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多次迁徙都城、建造都城,成为中华文明群山中的元脉象天法地。
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辽宋金西夏时期、元明清时期象天法地。有人总结,在这四个发展阶段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的都城模式——以汉唐时期的长安城、北宋的东京开封城及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为代表。
这三种都城建造模式,无一例外,都是以中轴线为最主要的核心,其中尤以北京中轴线为集大成者,是中国古都文明的珍贵结晶象天法地。
西安,古称长安,周、秦、汉、隋、唐等先后在此建都,成为十三朝古都,可以说是当世无两象天法地。
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学看来,天上的众多星斗中,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因此认为北面是最尊贵的位置象天法地。《三辅黄图·汉长安故城》称:汉惠帝筑长安城,“周回六十五里。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的都城长安,是分为了南北两城。据考古资料显示,作为都城而且有了明确的中轴线,是在北魏时期的洛阳。这时的洛阳城,有了一条纵贯都城、皇城和宫城的中轴线。
此后隋唐时期新建的长安城继承了这种模式,并将其发展到极致,而且形成了从北魏洛阳到隋唐长安的“以北为尊”的都城模式象天法地。
到了宋代则是选择“以中为尊”象天法地。宫城在全城的中心位置,最为尊贵;皇城在宫城之外,其重要性次之;而都城在最外围,又次之,形成了都城套皇城、皇城套宫城的三重城模式。
无论“以北为尊”还是“以中为尊”,都是以中轴线为主脉络,逐步营造完成象天法地。
最能体现中轴线文化的,则是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象天法地。而且这条中轴线,随着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是不断延展的:
明代嘉靖年间,由于修筑北京外城,新建了永定门,使得都城中轴线进一步向南延伸,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轴线象天法地。从景山的修整,到天安门广场的扩建,从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设置,到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的建造,再到毛主席纪念堂的营建,这条中轴线一直不断完善。
正如梁思成所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象天法地。”
北京中轴线承载的是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理念
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7.8公里长的中轴线,标记着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象天法地。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脊梁与灵魂,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体现着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象天法地。
为了配合首届北京文化论坛,7月25日下午,首都博物馆在永定门公园举办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展览精华版正式开幕象天法地。展览分为壮美中轴、文化中轴、永恒中轴三个部分,集中讲述了北京中轴线750多年的发展历程。
很多人看后,由衷赞叹:中轴线撑起了首都最美、最独特的风景象天法地。
在展出序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巨幕中呈现着日影轮转的画面,在抽象星空与时空变化演绎中,“中”字逐渐浮现眼前象天法地。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强烈表达着“以中为尊”的观念,北京中轴线也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象天法地。“这种观念也包括了传统的人和天的关系。比如秦咸阳城,按照天象星座布局,寓意城是天界在人间的仿写。中国文化中强调天的秩序对人的影响,要把天的秩序通过礼制落到人间。北京中轴线反映的就是这种从理想都城到人类社会的秩序关系,本质是基于天道的秩序。”
一个“中”字,看似简单,所体现的则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人生追求象天法地。
“中”字的形象,就是一面大旗象天法地。经学者考究,“中”本来是一面意义特殊的旗帜,作为召集部族民众的标志。人群集合时,这面大旗被围在中心。大旗飘扬在部落中央,既是部落的标志,也是指引部落成员外出归家的方向。“中”此后便延伸出中央、中心、最重要等意义。
所以说,北京中轴线代表着中华民族象天法地、以中为尊、中正和合、礼乐交融等特有的精神标识象天法地。
现在,这道中轴线,正随着时空的行进而拓展,走过永定门,登上正阳门,一路向北,穿越故宫,路过景山,走到奥林匹克公园,再到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一一展开象天法地。(穆铎)
标签:象天法地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