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取天下,“草根”皇帝朱元璋,为何如此爱学、重学?:考试法事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10-07分类:法事浏览:104
汉高祖不读书,却以《大风歌》传世;宋太祖不读书,然用《咏初日》闻名;明太祖不读书,亦凭《金鸡报晓》留名考试法事。靠着农民起义、百战功成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立国后手不释卷?又为何特别重视科举取士以至于亲自修改四书五经定做根本?又是为何延续了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
一、朱元璋“幼时不读书”的原因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中国一直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许多开国的皇帝和王侯将相们都是不读书的考试法事。唐代章碣在《焚书坑》一诗中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既对秦始皇企图通过焚书坑儒来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手段进行了嘲讽,又点明了真正灭亡秦国恰恰是“不读书”的刘邦、项羽。
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当一个王朝走向末路时会因为种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而崩溃考试法事。当沙盘被推倒需要重建之时就会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最后获得胜利的人往往并不是会“读书”的人。可是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获得胜利的人也许不是“读书人”,却一定是最会笼络、收买、使用“读书人”的人。刘邦如此,刘秀如此,司马炎如此,杨坚如此,李世民如此,赵匡胤如此。朱元璋,亦如此。
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底层,为了生存从事过很多职业考试法事。他小时为地主刘德家放过牛,荒年时当过和尚,在淮西一带行过乞,后来参加农民起义自立门户,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可与人们印象中的朱元璋不同,朱元璋从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他幼时曾经入过私塾,据他自己的回忆“既就学,聪明过人”,可见他对读书是很有天赋的。只是因为家中贫苦不得不辍学。当和尚时更是抓住时机努力学习各种经典,虽然“不甚了了”。行乞淮西之时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各种疾苦,不仅使得朱元璋对元王朝更加痛恨,也使得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能使天下太平的方法,于是“始知立志勤学”。
展开全文
二、朱元璋重学、爱学的具体表现
朱元璋自参加农民起义之后,转战天下,翦除群雄考试法事。在军马恍惚之间仍然努力读书。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后,朱元璋曾经白龙鱼服到附近的寺院巡视,在墙壁上题诗一首:“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通过诗文可以看出虽然这首诗的艺术性不高,可也绝不是不识文墨之人所能创作的。可见此时的朱元璋已经通过读书学习粗通文墨了。
1、招揽名士、学者
朱元璋自从独立领兵起就四处招揽文人学者,并号召手下将领一起重用文人考试法事。无论是他亲自招揽的李善长、胡惟庸、杨宪、汪广洋等人还是手下“请来”的刘基、宋濂等人,朱元璋都带在身边以便于经常向他们学习治国、治军的知识,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也随时请教。当元朝派来大儒张昶对朱元璋进行劝降时,朱元璋兴奋的对刘基等人说:“这是元人送来的贤士,我要留下他,和你们一起讨论国事。”可见朱元璋对于文人学者的看重和喜爱程度。
2、收集书籍
朱元璋“令有司访求古书籍,藏之秘府”,在军旅之中仍然手不释卷、刻苦攻读考试法事。一旦得到珍贵的孤本书籍便会“感天厚德、兴至起身而舞”。称帝之后更是“命鸿儒进经史,自批阅,终日忘倦”。多年的刻苦学习,使得朱元璋的才学得到显著提高,达到了“读出成文,释然开悟”的程度。而从朱元璋后期的诗文来看,文学性、艺术性的造诣都非常高。朱元璋后期亲自著述,先后撰写了《御制文集》、《资世通训》、《祖训录》、《大诰武臣》、《御法洪范》、《御法道德经》、《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初、续、三编)、《集注金刚经》、《周颠仙人传》。
3、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
朱元璋早在建国之前就对于下一代的教育特别重视,延请了当时的大儒宋濂等人专门对他的儿子们进行儒家经典的传授考试法事。特别是对于长子朱标,年仅六岁时就被安排学习。朱元璋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长子朱标、四子朱棣,还是其他皇子如朱权、朱樉、朱橚等,都是一时人杰。在政治、军事、文学方面自不用说,有的甚至还在医学等领域颇有建树,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下一代教育的看重和成功。
三、朱元璋重学、爱学的原因
朱元璋如此喜爱读书,除了自身的兴趣、过人的天赋外,也因为他希望以身作则,成为天下的表率,号召天下人读书考试法事。另外朱元璋的勤学苦读也有许多治国安邦的深刻原因隐含其中,他希望通过读书来使的大明的江山能够永保太平,达到“以文治国、江山永固”的效果。
1、总结经验教训考试法事,避免政权更迭
历代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对以往朝代历史记录、整理来发现政权更迭的内在原因和避免方法,来使自己的江山可以长治久安考试法事。朱元璋自然也希望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刚刚建国就命左丞相李善长主持监修《元史》,并多次查阅相关史籍。
在考察里历代兴亡之事以后,对国家的政体、官制、法律、军队编制、税收政策、选官制度等方面做出诸多变革考试法事。虽然受当时的局限性的制约没有求得真正的安稳江山之道,可也将自己本身做到了尽量最为完美。虽说朱元璋本身仍有诸多缺点,可他在读书学习后努力治国,也开启了“洪武之治”,使当时社会从元末几近崩溃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以武治国不可取考试法事,以文治国是正道
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年幼时即经历了社会的黑暗面,深刻体会到元人“以武治国”的危害和对百姓的残酷性考试法事。在南征北战之时又亲眼见到乱世中军阀割据、武人治理的横征暴敛和残暴不仁,而自己通过自身和群臣进献的治国之策又最终统一了天下,深刻体会到了以文治国的优越性。建国后又多次见到昔日的部下在治理地方时的“粗狂无法事”,更下定了以文治国的决心。虽然朱元璋没有像北宋皇帝那样反复的说类似于“愿与天下文人共治理”的话,可从他建国后即开始着手进行的一系列政策来看,他早就有要以文治国的想法和决心。
3、以教育选拔人才
朱元璋在看史书时最为钦佩唐太宗李世民,也对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深以为然考试法事。通过科举取士不仅能选拔优秀人才帮助其治理天下,还能控制英才,使其不会做出危害江山社稷的行为。为了召笼文人,朱元璋自然要以身作则,以勤学苦读的形象成为广大学子的榜样。朱元璋对于太学和国子监的重视也是远超前代的。他希望通过教育的手段来稳定人心。
4、重视教育、修改文集以此教化人心
可以说朱元璋的勤学苦读也是早有“预谋”的,这种预谋就是亲自参与制订、编写科举考试的范本考试法事。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学习后发现对于儒家经典的解读宋代以来的“理学”要比之前的“汉学”更能起到“牢笼人心”的作用,他也发现四书五经中尤其是《孟子》中有许多不利于维持封建统治的言论,于是朱元璋亲自操笔,将类似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统统删除。将修改后的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再配以程朱理学的考据,以此达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5、学习治国理论和军事知识
据近代学者考证,朱元璋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内,朱元璋批阅奏疏条陈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具体政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考试法事。平均算来每天批阅奏折二百余件,处理国事四百余件。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和具体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是仅靠勤政就能做到的,这也是朱元璋在长期的读书学习之后才能具备如此优秀的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
朱元璋在军事上更是通过读书学习得到了更大的成长考试法事。从最初起兵时通过身边的文人李善长、朱升、刘基等人先后提出的“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和“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陈张”的谏言都使朱元璋切身处地的见识了读书对于军事水平确实有提升效果。当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亲自制定“翦敌羽翼、捣敌腹心”的灭元方针和清扫北庭时“分兵四路、直抵黎庭”的方针都是极具高度战略性的,同早期面对陈友谅突然袭击九江时“首尾难两顾”的朱元璋判若两人,这就是朱元璋通过长期学习得来的军事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四、结语
朱元璋通过自己有目的地读书学习,完成了从底层草根到一代帝王的角色转变,也通过读书学习制定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模式考试法事。他的成功说明了通过读书学习的确可以完成人生的转变。人们常用“刘项原来不读书”来证明读书无用,却不知造就“刘项”的乱世正是没有读书人参与治理才酿成的结果。朱元璋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这一深刻道理,于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最终成就了基业。
参考文献:
1、《明史·本纪第一》
2、《明实录》
3、《国榷》
4、《开国皇帝都目不识丁考试法事?真相会跌破你的眼镜》
5、《续资治通鉴》
标签:考试法事
相关推荐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法律法规重点知识笔记|教师资格证考试法律法规知识点:考试法事
- 导游证考法律法规吗?导游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相关考点盘点卷附答案:考试法事
- 2022年国家电网招聘考试法学类考试精选套卷及答案:考试法事
- 2022年企业法律顾问考试法律顾问实务练习题:考试法事
- 2022上海事业单位考试法律知识:刑法的空间效力:考试法事
- 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太精辟!):考试法事
- 一个人真正的高贵,是灵魂的丰盈:考试法事
- 秃顶率最高的十大专业,第二个就是化学哈:考试法事
- 嘉峪关:关于2022年9月全市机动车驾驶人 考试工作和驾驶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等工作的通报:考试法事
- 清华博士张明光:放弃高薪毅然出家,父母下跪也不回头,为何?:考试法事
- 法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