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抗疫电影不应追求短平快,须遵循创作规律:化小人符
主持人: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做客的是策划人、影评人、电影监制谭飞化小人符。谭老师,您好。
谭飞: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化小人符。
主持人:其实疫情发生以来化小人符,电影人一直都在把目光投注在一线,也关注了很多一线的故事,您认为会不会掀起一番抗疫作品的创作热潮?
谭飞:我觉得肯定会掀起创作热潮,这次疫情是个重大的公共事件,必然会诞生一批作品,可是诞生的质量好与坏,还是跟创作者的心态有关化小人符。我认为不应该是短平快,或者一拥而上,还是应遵循影视创作本身的规律,要出一个好作品,还得认真再认真。
主持人:所以说化小人符,您预计在几月份会有这样的一个抗疫作品的上映热潮?
谭飞:从目前的情况看,现在还不能大规模的复工,所以我觉得最快也得等到明年了,再加上春节档,包括五一档也会有大量囤积的影片没上映,来不及消化化小人符。所以,如果是档期选择还有拍摄完成的话,明年还是最合适的。
主持人:那明年会不会形成一个抗疫作品扎堆的趋势化小人符?
谭飞:我觉得扎堆不太可能,第一,现在影视行业日子也不好过,因为每个戏还是要讲经济效益,如果都去扎堆,就明知道市场那么有限,你要都去拍的话,可能反响也不一定好化小人符。第二个,我觉得,其实疫情的题材创作不容易,表面上它是一个很大的公共事件,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大小人物都值得去书写,可实际上,你要写好它不容易。再加上疫情还在发生,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没有完全最后胜利。这个时候如果说就仓促地动笔,其实没有跳脱和抽离,反而因为离的距离太近,不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主持人:对于影视创作来说,其实首先是要讲故事,那我们也关注到了已经启动的电影《笑着对你说》,就是以大连小伙误入武汉,做起了志愿者的经历改编的,那其实我们之前在采访田羽生导演的时候,他也表示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化小人符。所以同质化的情况还是存在,您觉得怎么样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
谭飞:因为我这两天跟田羽生导演,也有一个交流,他确实对“大连小强”这个故事感兴趣,因为他特别有戏剧性,这个小伙子下错车站了,误入了武汉,最后成为一个英雄,成了一个志愿者化小人符。可我觉得没必要,创作者都在这一条路上,或者都在一个独木桥上走死。我们能看到有很多好的故事,其实都是可以用的,包括我觉得那个舞剑的女侠,戴着口罩下来扔垃圾,结果来一套剑,包括在医院里一对夫妻,只能凭这个防护服背上的这个名字认出对方,然后双方一个拥抱。再比如说,一个染疫的医生,自己通过视频来记录自己的抗疫史,大家都能看到。这样的故事其实蛮多的,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很棒的,能够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素材。
主持人:就是像您说到这样化小人符,都是一个小人物的切入点,我们最近电影频道也在做抗疫故事的出镜,挖掘了很多一线的故事,其实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最让我们感动的,那您觉得拍摄这样类型的作品,怎么样更好的找到一个切入点,有没有什么样的作品可供参考价值?
谭飞:其实当年2003年非典的时候,也拍过一些作品,像《非典人生》这些,主要就是从两个视角,一个是从抗疫本身,第二个是抗疫时间,那段时间内的社会人心,包括一些小人物的故事,我觉得这两个角度切入都是可行的,只要找到好的方式方法化小人符。可是切记一点,就是千万不要悬浮创作,不要闭门造车,不要认为我看了一些新闻,我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最好是去实地,要去做一些调查研究,去做一些素材的收集、采风,更多的去获得新闻看不到的一些东西。
主持人:那么我们也希望电影人们,能够用心、用情创作,能够拍出更好的讲述抗疫故事的作品,特别感谢今天谭老师的分享化小人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化小人符,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