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特别强调“安天地” ,这究竟是为何?:道教神学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说:
“执大象,天下往道教神学。往而不害,安平泰。”
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道教神学。“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
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道教神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
为什么平安呢?因为作为大象的“道”是“泰”,老子讲的“泰”乃出于《易经》之泰卦道教神学。该卦之象,下为乾,三阳上升,上为坤,三阴下降;阴阳二气,流通交感而成和,故谓之“泰”。既然阴阳交合,当然也就平安吉祥。
《太平经》有一句话说:
“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道教神学。”
这里有几个概念:天地、长安、人命道教神学。
道教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关注的是生命,人命在天地之间,上为天,下为地,人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生存,怎么办呢?人要安,人命得到安,必须先安这个天地,安天安地倒过来就是天安地安,我们知道北京有个天安门、地安门,这个名称跟《太平经》有很大关系道教神学。“然后可得长安也”,长安也是道家很强调的一种精神。
展开全文
《黄帝阴符经》中也非常强调“安”这个问题: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道教神学。三盗即宜,三才即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这里讲关系,天地一层,万物一层,人一层,天地万物人道教神学。这个“盗”是什么意思?“盗”是一个比喻,互相获取能量,人从天地万物当中获取能量,他是暗中进行的。所以好像这个“盗”在活动,不是公开的,是暗暗得到这个能量,所以用盗,这里“盗”不是贬义词,是一个比喻,比喻暗中吸取能量。
天地从万物得到能量,万物从天地、从人,各自得到能量,这个是看不见的过程,所以用“盗”道教神学。这里强调的是要宜,“三盗即宜”,就是天地、万物、人之间互相汲取能量,不能过分,必须适宜。“宜”就是恰到好处,适度,不能超过一定的度,超过了能量就没了,可能就要出问题,所以他强调的是要适宜,也就是我们汲取大自然的资源,不能一次性全部用完了,要让它能够可再生。
比如说树木可以适当用,可是不能够把小树木砍伐;我们吃饭,在河里抓鱼不能把小鱼抓了,而要留有余地,让它可再生,这就是余道教神学。
只有这样,三才才安,天地人才能得到安,所以说“故曰食其时”,就是我们吃的东西,瓜果之类,要根据节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什么季节吃什么食品,什么菜,不能够乱了套,不能够还不成熟就去采摘,那就不好,只有它成熟了,它季节到了,那个点你才能够吃道教神学。
然后“百骸理”,人体的一身骨节,才能够调理,时间不到吃了等于是浪费,还没有成熟,或者过期了,吃也会出问题,也会生病道教神学。“动其机”,行动要符合天机,也就是时机,比如我们夏天正常人一般衣服穿少,要发汗,冬天必须要多穿衣服,这就是符合那个时机。最后“万化安”,才能够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