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丨古人如何对待疾疫:去疾灵符
面对疫情,可以从古人身上借鉴些什么?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疾疫发生在周代去疾灵符。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按照《公羊传》的解释,此大灾即大疫。此后,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从死亡人数看,程度最严重的一次是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汴京大疫,“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
大多数古人很难从科学的角度对流行病作出判断去疾灵符。他们往往把疫情的发生归结为不顺应天道而造成的天对人的惩罚。先秦时期,传说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中一个居江水是为瘟鬼。为此,人们每于疾疫发生时,作法以驱除疫鬼。历代流行的设醮、纸船送瘟神等民俗,都是驱疫鬼的具体形式,甚至连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也与驱疫鬼有关。
李唐《艾灸图》(局部去疾灵符,又名《村医图》)反映了宋代民间医生以灼艾救治病人时的情景
医学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疫发生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去疾灵符。一旦出现疫情,对病人采取什么手段呢?许多典籍表明,是隔离。这种方法自古有之,此外再无更好的方法。南北朝时期,隔离之法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然而,隔离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去疾灵符。晋时就有记载说如朝臣家染上时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不得入宫。可这种有效的隔离方法,却被当时人讥讽为“不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乃至疫情出现后,很少有人自觉地采取措施。一旦出现疫死者,尸体作为主要传染源,该作何处理呢?据《周礼》所载,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了处理无主尸体的做法。此后,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尸体的做法,以防止疾疫传染。
至于治疗疾疫的药物,除了专业医书所载的药方之外,尚有不少偏方值得后人继承去疾灵符。如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则事例说,所用治疫药物为柏叶,颇有神奇之效。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去疾灵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