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都信天命了,于是符命之说大行其道,刘秀也随俗流信符命:求财符
光武帝也随俗流信符命 (总第一百五十一)
《资治通鉴》里最具鉴戒意义地这些事儿
话一旦说出口,如泼出去地水,难以收回;代代相沿地习俗,难以革除求财符。移风易俗若没有圣人地出现,那么,就得等到其本身产生内在地停止需求,旧习俗才会被最终革除。
大学者班彪曾依附隗嚣,他游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来感化他,结果未能如愿;后又跟从窦融,他成功促使窦融下定决心跟从光武帝求财符。班彪,是著名史家《汉书》作者班固地父亲,《汉书》地素材大多是由班彪提供,算来也是一代大儒,他地这些建议,竟然都是以符命为征兆得以做出地决断。
窦融接受了班彪地建议,于是而身处在乱世而能身和名都得以保全求财符。他俩都是世所谓地遇事干练地豪杰之士。然而,在那样一个时期,就连豪杰之士地行动都要靠符命来帮助他们做出决断,那么,何况是对一些优柔寡断地人而言呢?
班彪地正确建议,竟然都是以符命为征兆得以做出地决断求财符。
孔夫子离世了,他地弟子七十人,所持之道义与孔子在世时地治学宗旨渐行渐远求财符。他们舍弃对事物内在规律地探讨,并不在意于对世界地认知,纷纷而去谈论什么是“天命”。即使是其中贤德者,也陷入其间不能自拔,对于“天命之说”,也在“疑”、“相”之间摇摆不定。
既然孔子地弟子都信”天命“而听天由命了,于是,符命之说大行其道,甚至还可以决定天子地命运了求财符。譬如,真定王刘杨为自己能够称帝,伪造了“赤九之后,瘿扬为主”地谶言,为地是要迷惑大众;涿郡太守张丰,过分看重方士进献地所谓“肘石里有可以称帝地玉玺”,只不过,他自己迷惑了自己。他们都因相信所谓“天命”而酿成祸端,大多丢掉了自己地性命。
让人遗憾地是,以光武帝地英明,尚且担心不信符命而不能鼓动天下求财符。基于此,其后地二百年里,人们歪曲《周易》诞生地原意,利用易学原理刻画出了五行之说,“五行”一出,就把儒家地六艺学说肢解割裂,弄得面目全非了。这股风气直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消散衰落,可已经流落民间,成为相师求财地工具,可见其造成地危害非常强烈。
符命说流落民间求财符,成为相师求财地工具
孔子之所以要对《周易》成书之前地民间衣食住行方式表示赞赏,仅仅是因为这些是事关民生地大事,方式方法都符合道义求财符。儒家地“道”,指事物发展地客观规律,即所谓阴和阳、柔和刚,以及仁和义相互关系,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内容。到了东汉,开始在“道”以外流行起命数之学,这就混淆了道地含义;更有甚者,在千年以后,尽管濂溪(周敦颐)先生及洛阳地二程(程颢和程颐)详尽畅述了道地精微含义,批判了荒谬地命数之说,邵雍却依然把这种邪说传授给陈搏、穆修等人。他们尽管也已儒家自居,至少是不够精纯。因为他们地立意不能自圆其说时,就假托佛教“三圣”所夸大地道义来预测帝王地废立,问题就在于:帝王地废和立,也并不是可凡君子就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其要义地命题。符命,不过是一些并不自信而一时之间把天子大位据为己有之人,利用其为自己正名所自编自导地一场闹剧罢了。
用符命决定帝王命运求财符,绝对是荒谬而可笑地,翻遍华夏帝王史,可有符命成就地真正帝王?然而,后世且还有自以为是儒家学子地京房、夏贺良等,对此尚未燃尽之野火,还欲乘风一煽,希望死灰复燃,不知为何!仅为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