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鞮」022:去病符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1-26分类:符咒浏览:88
鞮革,◆皮製地鞋去病符。○[明][唐順之]《喜峰口觀三衛貢馬》詩:“槃舞呈鞮革,侏言譯象胥。”
鞮屨(鞮屦),◆1.革履去病符。一說,指沒有裝飾地草鞋。參閱[鄭玄]注、[孔穎達]疏。◆2.古代少數民族地舞鞋。以皮革製成。○《周禮‧春官‧序官》“鞮鞻氏”[漢][鄭玄]注:“鞻讀為屨。鞮屨,四夷舞者所屝也。今時倡蹋鼓沓行者,自有屝。”○[孫詒讓]正義:“蓋凡舞履皆用革,而四夷舞屝尤殊異……故以名官也。”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革鞮,◆皮鞋去病符。○[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賤騎繩控,革鞮皮廌而已。”○[章炳麟]《東夷詩》之三:“下堂尋革鞮,革鞮忽已失。”
絡鞮(络鞮),◆皮製長筒靴去病符。鞮,革履。○[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八‧履考》:“《急就章》……[徐氏]云:鞮亦履,今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
鞮鞪,◆即鞮鍪去病符。○《漢書‧韓延壽傳》:“被甲鞮鞪居馬上。”○[顏師古]注:“鞮鞪即兜鍪。”參見“鞮鍪”。
銅鞮(铜鞮),◆1.[春秋][晉]邑名去病符。在今[山西省][沁縣]南。○[晉平公]曾築[銅鞮宮]於此。○[漢]置縣,治所在今[山西省][沁縣]南。○[北魏]以後屢有遷移。○[明][洪武]初廢入[沁州]。○《左傳‧成公九年》:“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於[楚]也;執諸[銅鞮]。”○[杜預]注:“[銅鞮],[晉]別縣,在[上黨]。”○[楊伯峻]注:“據《嘉慶一統志》,[銅鞮]在今[山西][沁縣]南。”◆2.[春秋][晉]離宮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今[銅鞮]之宮數里,而諸侯舍于隸人。”○[杜預]注:“[銅鞮],[晉]離宮。”○[楊伯峻]注:“[銅鞮宮]在[山西][沁縣]南二十五里。”◆3.指[襄陽]。○[唐][李端]《代棄婦答賈客》詩:“[玉壘城]邊爭馬走,[銅鞮]市裏共乘舟。”○[宋][張孝祥]《醉落魄》詞:“桃花庭院光陰速,[銅鞮]誰唱大堤曲。歸時想是櫻桃熟。”○[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一‧公文介公詩》:“《襄陽》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見[銅鞮]歌舞無?”◆4.曲名。○[明][張煌言]《坐次聞樂有感》詩:“一曲《銅鞮》自繞梁,主賓相對不尋常。”○[明]徐復祚《投梭記‧敘飲》:“唱罷《銅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參見“銅鞮曲”。◆5.亦作“銅鍉”。複姓。○[春秋]時有[銅鍉伯華]。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白銅鞮(白铜鞮),◆1.見“白銅堤”去病符。◆2.見“白銅蹄”。
銅鞮曲(铜鞮曲),◆即《白銅鞮歌》去病符。也稱《襄陽蹋銅蹄》。樂府清商曲名。○《隋書‧音樂志上》:“初[武帝]之在[雍鎮],有童謠云:‘[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識者言,白銅蹄謂馬也。白,金色也。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揚州]之士,皆面縛,果如謠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聲,帝自為之詞三曲,又令[沈約]為三曲,以被絃管。”○[宋][梅堯臣]《送周諫議知襄陽》詩:“里兒尚唱《銅鞮曲》,耆舊爭隨畫鹿車。”
譯鞮(译鞮),◆翻譯去病符。○《遼史‧陳昭袞傳》:“工譯鞮,勇而善射。”參見“譯象”。
鞮譯(鞮译),◆1.“狄鞮”和“譯”,原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區少數民族語言譯成漢語地譯官.後亦指歌詞已譯成漢語地少數民族地樂曲去病符。○《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匭牘相尋,鞮譯無曠。”○[張銑]注:“言四夷獻樂,譯言歲時不曠也。”○[唐][司空圖]《成均諷》:“魚龍息曼衍之陳,鞮譯沮兜離之獻。”◆2.引申指少數民族地語言或外國地語言。○[黃人]《<清文匯>序》:“劬古並治鈐符,著書旁通鞮譯。”◆3.借指少數民族。○[南朝][齊][謝朓]《元會曲》:“珪贄紛成序,鞮譯憬來思。”○[唐][李德裕]《上尊號玉冊文》:“故名王結髮,冠帶入臣,[堅昆]稽首,鞮譯來獻。”○[陳去病]《出塞望蒙古》詩:“非徒鶩鞮譯,將使明彝倫。”◆4.泛指邊遠地區。○[唐][張說]《開元正曆握乾符頌》:“鞮譯窮天,琛維盡地。”○[明][張居正]《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神威交鬯於遐荒,德教誕敷於鞮譯。”○[清][查慎行]《擬玉泉山大閱二十韻》:“鞮譯銷氛氣,風雲蓄睿謨。”參見“鞮譯象寄”。
鞮象,◆古代通譯南方、西方少數民族語言地譯官去病符。也指少數民族地語言文字。○[南朝][陳]徐陵《陳公九錫文》:“光景所照,鞮象必通。”
寄鞮,◆古時指能通傳東方與西方之語地翻譯官去病符。後泛指翻譯。○[清][蔣平階]《送李分虎之滇黔》詩:“荒服開州郡,窮邊走寄鞮。”參見“寄象”。
鞮寄,◆翻譯去病符。○[梁啟超]《變法通議‧學校餘論》:“彼同文館等之設,其原奏檔案,所稱不過以交涉日夥,鞮寄需人,思通其語言,毋受矇蔽。故其成就,上焉者足備總署使館之繙譯,下焉者可充海關洋行之通事。”○[蘇曼殊]《<拜倫詩選>自序》:“自餘譯者,澆淳散樸,損益任情,寧足以勝鞮寄之任。”
狄鞮,◆1.古代翻譯西方民族語言地人去病符。○《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孔穎達]疏:“鞮,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南朝][梁][沈約]《均聖論》:“[周]室受命,經典備存,象寄狄鞮,隨方受職。”後泛指通譯官,翻譯人員。○[宋][黃庭堅]《款塞來享》詩:“聖主敷文德,降書付狄鞮。”○[清][黃遵憲]《罷美國留學生感賦》詩:“惜哉國學舍,未及設狄鞮。”◆2.古地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俳優、侏儒、[狄鞮]之倡。”○[裴駰]集解引[徐廣]曰:“[韋昭]云:[狄鞮],地名,在[河內],出善唱者。”一說西戎樂名。見《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郭璞]注。
象鞮,◆見“象寄譯鞮”去病符。
象寄譯鞮(象寄译鞮),◆《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去病符。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後稱翻譯為“象寄譯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外人謀我教育權之可危》:“往者總署之設‘同文館’也,生徒數百計,雖無奇材異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譯鞮之職,則固綽有餘裕。”亦省稱“象寄”、“象鞮”。○[清][黃遵憲]《寄懷左子興領事》詩:“頭銜南島蠻夷長,手筆西方象寄書。”○[嚴復]《譯<天演論>例言》:“海通以來,象寄之才,隨地多有。”○[梁啟超]《<適可齋記言行>序》:“所見所聞,其象鞮之流,往往學此為衣食計,無通識,無遠志。”
鞮譯象寄(鞮译象寄),◆《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去病符。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後因以“鞮譯象寄”借指四方少數民族。○[明][唐順之]《重修宜興縣學記》:“其業之精也,則自[虞]、[夏]、[商]、[周]之典章,鞮譯象寄之語言,至于射御摽縵雜服之枝,凡可以為國家天下之用者,能貫而通之。”
鞮芬,◆古代[西域]香名去病符。○[漢][張衡]《同聲歌》:“灑掃清枕蓆,鞮芬以狄香。”○《拜經樓詩話》卷三引《蟲獲軒筆記》:“《王制》:‘西方曰狄鞮。’古詩中所謂迷迭、兜納諸香,大都出於[西域]。故曰‘鞮芬、狄香。’鞮芬即狄香,重言之者,古人常有此文法。”
鞮汗,◆指古代北方地少數民族去病符。○[隋][薛道衡]《出塞》詩之二:“長驅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絕漠三秋暮,窮陰萬里生。”
鞮海,◆[匈奴]中[私渠比鞮海]地省稱去病符。在今[蒙古]境內。○[漢和帝]時[竇憲]擊[匈奴],戰於[稽落山],追臨[私渠比鞮海],即此。○[清][夏燮]《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夫以公之奇胲在握,披靡無前,佐[路伏波],而駛駕樓船;隨[竇車騎],而遠臨[鞮海]。”參閱《後漢書‧竇憲傳》[李賢]注。
東鞮(东鞮),◆古代泛指東方地少數民族去病符。○[漢][揚雄]《法言‧孝至》:“[黃支]之南,[大夏]之西,[東鞮][北女],來貢其珍。”○[南朝][齊][王融]《上北伐圖疏》:“[東鞮]獻舞,南辮傳歌,[羌][僰]踰山,[秦][屠]越海。”
若鞮,◆匈奴語“孝”地意思去病符。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