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嗣制度为何改变了4次?对清朝历史的影响有多大?:求嗣法事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9-14分类:法事浏览:85
(说历史的女人——第1078期)
自秦开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专制王权制度被历史淘汰,专制皇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活跃了长达2000年之久,到清亡才退出历史舞台求嗣法事。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在历史的进程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皇权,也是绞尽脑汁,用尽了办法求嗣法事。可是维护皇权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任何统治者都无法逃避生命的终结,因此若想把皇权继续下去,就必须选择继承人,这就是所谓的皇位继承制度。
清以前,历朝统治者基本都会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标准求嗣法事。所谓“嫡长子”就是皇后所生之长子。当然,这个“嫡长子继承制”也并非一成不变,历史发展中总是会有一些意外的插曲,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主旨基本没变。不过到了清朝,这个“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单清一朝,皇嗣制度为何就改变了4次?那么这个继承人制度的频繁转变对清朝三百年历史的影响有多大?
第一次皇嗣制度之改变:努尔哈赤两废太子及八大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制求嗣法事。
清之前身为后金,后金之开创之主为努尔哈赤求嗣法事。
努尔哈赤在立嗣问题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困扰求嗣法事。起先,努尔哈赤效仿汉之习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准则,前后两立太子。
第一次是于公元1607年后,以皇长子褚英为可汗继承人求嗣法事。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与隋唐之初相似,虽然继承人已定,可众兄弟对继承人的觊觎之心却没有消除,因此彼此之间的明争暗斗接连不断求嗣法事。相比隋朝之皇太子杨勇和晋王杨广、唐之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斗争,努尔哈赤诸子之间的争斗更为激烈。
作为皇长子,也是嫡长子的褚英被定为继承人后,引起了两股势力的不满,一股是四大贝勒,一股是五大臣求嗣法事。
四大贝勒分别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求嗣法事。
五大臣分别为:费英东、额尔都、扈尔汉、何和里、安费扬古求嗣法事。
展开全文
这两股势力单独来看,对褚英也是极大的威胁,更何况他们合力一处,其对努尔哈赤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求嗣法事。然而,更为糟糕的是,褚英见威胁自己储君之位后,采取的措施不是妥善应对,而是采取极其愚蠢的方式,即谋划夺位政变,在努尔哈赤出战乌拉战败,与近臣欲谋划闭城,把努尔哈赤等人堵在城外。
可此事被努尔哈赤提前发觉,乃密令将皇太子褚英囚禁求嗣法事。不过当时,努尔哈赤并未打算另立太子,以替换褚英。他想以囚禁,使其悔悟。可努尔哈赤之苦心没有得到回应,褚英不思悔悟,冥顽不化,努尔哈赤只得在囚禁两年之后,将其处决。至此,努尔哈赤第一次立嗣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选立继承人求嗣法事。努尔哈赤的原配妻子(皇后)佟佳·哈哈纳扎青,为努尔哈赤生了2个儿子,即皇长子褚英和皇次子代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来看,褚英死后,年岁长者当为代善。
所以求嗣法事,努尔哈赤还是遵从了这一制度,在褚英之后,以代善为皇太子,明立为继承人,并且特别交代:
“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代善)收养求嗣法事。”
可事情的进展并不如意求嗣法事,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代善的影响力日渐增大,尤其是代善在1607年的乌碣岩之战、1613年的乌拉之战、1618年的进攻抚顺之战三次大战中,战功极高,威望日隆求嗣法事。此外,代善的性格不同前太子褚英,褚英心胸狭窄,代善性格宽厚,褚英与五大臣关系紧张,代善与五大臣关系和睦。
可也正因此,皇太子和努尔哈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一些政策方针上求嗣法事。作为父亲兼可汗的努尔哈赤,对此虽有一些小不满,可毕竟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
可第二点原因,虽看似不及政见不同那么重要,可却造成了努尔哈赤和皇太子代善之间最为严重的裂痕,甚至导致了代善的继承人位置丢掉求嗣法事。事情发生在1620年,代善的一个不知名的小福晋向努尔哈赤举报了一件事:大福晋给太子代善送了两次食物,代善不仅接受,还泰然享用。又说大福晋一日多次到皇太子代善府邸,商量要事。
此事让努尔哈赤极为震怒,立即派遣心腹之臣扈尔汉等四位大臣调查此事求嗣法事。调查结果是事情属实,努尔哈赤的处理结果是:休掉大福晋。虽然努尔哈赤没有动太子代善,可他的举动却是在表明自己相信了大福晋和太子代善之间的暧昧关系。这也就意味着,他对皇太子代善的信任已经打折扣,这也就意味着代善的继承人之位可能不保。
紧接着,又有两件家务事,一件事是众贝勒修建住宅问题,一件事是有关代善前妻之子硕托与代善的一个小妾通奸求嗣法事。这两件事,代善都处理欠妥,导致努尔哈赤对代善的所有不满,找到了一个借口,得以爆发,公开宣布:
“现废除太子(代善),将其专主之僚友、部众,尽行夺取求嗣法事。”
经过两次立嗣和废黜,努尔哈赤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办法感到失望求嗣法事。公元1620年,他决定,摒弃之前的立储制度,改用一种新制度:即八大和硕贝勒共同管理国政制度。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又召集代善等众贝勒子孙举行了一个庄严的盟誓仪式,努尔哈赤发表了极其严肃的誓言:
“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求嗣法事,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
努尔哈赤的誓言大概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希望诸子不要再为嗣位而争斗,甚至发生流血事件;第二层是即便有兄弟作乱,也要以仁爱相待,化解其一时愚顽,不可残杀;第三层是希望诸子团结一致,使得祖业绵延百世求嗣法事。
努尔哈赤死后的继承人制度,虽然期间存在各种问题和磕磕绊绊,可基本按照八大和硕贝勒共同推举而进行求嗣法事。
第二次皇嗣制度之改变,雍正改革立嗣制度求嗣法事。
清朝入关之后,顺治、康熙二帝,皆年幼继位求嗣法事。顺治帝24岁英年早逝,还没来得及面临立嗣问题,临死之前选立继承人,也不过是在幼子之间选,因此立储之争,尚不存在。待康熙帝时期,因其在位长达61年之余,故此诸子皆有时间长成,嗣位争夺在所难免。康熙帝也是深受其苦,以至于在1722年病逝之时,继承人都未确立。
雍正帝虽在混乱之中继承了皇位,除了雍正之善用手段外,也有运气的成分求嗣法事。因此,雍正帝在位时期,对于继承人问题格外警惕。他要避免康熙帝时期因继承人问题闹得纷乱不堪之局面,就必须改革。
另外,雍正帝继位的时候,与顺治帝、康熙帝不同,这两位都是幼年就继承帝位,其尚未婚配,也谈不上子嗣,自然不存在立嗣之苦恼求嗣法事。
而雍正帝则不同,其继位之时已经45岁,诸子早已长成,已经到了该立之龄求嗣法事。所以,雍正帝不得不面对这一难题,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公元1723年8月,雍正帝召见了文武大臣,商量立嗣制度的改革方面求嗣法事。雍正帝的立嗣办法是:由他把确定的继承人之名“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处,以备不虞。”
此外,他再写一份,封好之后,带在身上求嗣法事。如同当今立合同,一式两份,确保万全。
这一立储改革,被称之为秘密立储,结束了历时上千年的公开立储制度求嗣法事。这一立储举措的优点是:避免了诸子为继承人位置争夺的不良局面发生,此外对皇权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也有极大的作用。
公元1735年,雍正帝崩逝,庄亲王云禄负责打开雍正帝当时所立之密匣之内的“御书”,张廷玉请出了雍正帝另藏于圆明园之内的诏书,两份“御书”上面确定的继承人都是皇四子弘历,即乾隆皇帝求嗣法事。乾隆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秘密建储所立的皇位继承人,或者说,乾隆皇帝是第一个享受秘密立储成果之人。
第三次皇嗣制度之改变,乾隆的立嗣政策求嗣法事。
25岁的乾隆帝继位后,也把立储大事安排上了日程求嗣法事。不过在乾隆的一生中,立储之事,也是几经变化。
起初,乾隆帝遵照其父雍正之法秘密立储,将继承人的名字御书写好,密封匣内,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求嗣法事。
可乾隆帝一开始虽然执行了秘密立储,可对此法却颇不以为然求嗣法事。原因是乾隆帝认为秘密立储虽好,可确立之人是幼子,还看不出其资质如何,是否适合继承帝位。在乾隆帝看来,公开立储之法更好!
可后来乾隆帝却又改变了看法,原因是在立储问题上,乾隆帝也屡遭挫折求嗣法事。乾隆帝继位之后所密立皇太子为7岁的永琏,雍正生前对这个皇孙格外喜欢,类同康熙爱乾隆,乾隆帝原本还打算先立之后,等年长再作考察,合格之后,就对外公布。岂料,人算不如天算,永琏没来得及长大,就在1738年的10月患寒疾,不治夭亡。
此后七年,乾隆帝没再立储,不是他不立,是他在等皇后再生求嗣法事。乾隆的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终于在1744年再次产下一子,乾隆非常欣喜,为其取名“永琮”。原本,乾隆帝把继承人的希望寄托在此子身上,可不幸再次降临,永琮2周岁之时,再次夭折。
两次立嫡子为继承人计划都没能如愿,让乾隆帝非常痛心求嗣法事。更为糟糕的是,永琮早夭不久,与乾隆帝感情最好的皇后也病逝。丧子之痛加上丧妻之痛,使得乾隆帝性情大变,有百余名大臣在皇后去世后受到程度不同的处罚,严重的被处死。此外,皇子也受到波及,比如皇长子永璜,因没有表现出悲伤之情,被进行了一番杀气腾腾的训斥和警告,导致23岁的永璜惊惧害怕而染病,一年后就病逝了。
这一系列的变故,导致对秘密立储颇有看法、崇尚公开立储的乾隆帝,一改往日之风,忽然要实施秘密立储求嗣法事。时间到了1773年的冬天,乾隆帝亲手写了皇太子之名,藏匣密封,放于“正大光明”匾后。
在此之后,乾隆帝不仅对秘密立储不再反对,反而极尽推崇,亲自撰文,历陈自古以来立储制度的变化,否定了公开立储制度求嗣法事。到了1783年10月,乾隆帝甚至组织皇子、军机大臣和尚书房的师傅们联合编写了一本书,叫《古今储贰金鉴》,书中列举了历代册立太子比较成功的事迹。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乾隆帝把秘密立储变成了“建储家法”,上升到了神圣之地位。自此,由雍正帝开创的秘密立储,到了乾隆帝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确立。
第四次皇嗣制度之改变,慈禧太后的立嗣政策求嗣法事。
虽然秘密立储制度优越性显而易见,可是在清朝依然没能长久使用下去求嗣法事。原因是咸丰帝在31岁英年早逝后,清廷出现了意外的情况。
咸丰帝一生共有两个亲生儿子,一个是爱新觉罗·载淳,一个是悯郡王求嗣法事。后者出生之日即死,前者在咸丰帝死的时候,才6岁。
对于爱新觉罗·载淳而言,自然不存在兄弟争夺大位,可是站在他身后的这个女人,却会对他的帝王生涯产生巨大的干预和影响求嗣法事。这个女人,就是他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的出现,对于清朝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求嗣法事。在清朝史上,女人影响朝廷的例子也有,比如孝庄太后。可是孝庄太后在帮助儿子顺治帝、孙子康熙帝到了亲政之年后,就不再贪权,而是自动退居后宫,最多充当儿孙的靠山,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施展拳脚大展宏图发展祖业。而慈禧太后却不同,此人贪权之心甚重,野心又极大,导致其后半个世纪的清朝历史都在她的意志下发展。
慈禧太后掌握朝权的秘诀之一,或者说命门所在,就是绝对控制皇位的继承人求嗣法事。被乾隆帝定位“立储家法”的秘密立储制度,在这里被破终止。亲子同治帝19岁崩逝之后,因无子嗣可立,可旁支可立之人多得是,且都是成年男子,立之于国当然更有利。以当时的情况,应该从比载淳低一辈的溥字辈中选立一人成为载淳之嗣子,然后继承大统。可慈禧太后坚决反对,因为如此一立,他就不再是太后,而成了太皇太后,载淳之皇后则成了皇太后,慈禧太后则必然失去继续垂帘听政的理由。
比如当时有大臣提议溥伦、恭亲王之子等,可都被慈禧太后横加否决,最终采取强硬手段,立了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求嗣法事。慈禧太后之野心和贪欲在此暴露无遗,这个结论使得当时开会的文武大臣目瞪口呆,一时“不知所对”。
光绪帝驾崩后,即将死亡的慈禧太后也不忘抓住最后的机会,立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求嗣法事。
结语:清一朝,近三百年历史,立储制度从清朝奠基者努尔哈赤开始,到慈禧太后结束,经历了4次变化求嗣法事。前三次,相对于传统的帝制统治,是有利的,无论是努尔哈赤的八大和硕贝勒共同理政推举制度,抑或是雍正开创的秘密立储制度,再或者是乾隆帝进一步发展的“立储家法”。
可前面诸帝,在设计立储制度的时候,却唯独没有想到后宫干政之后怎么办,使得慈禧太后掌权后,不仅否定了秘密立储制度,也不采用公开立储制度,而是根据情况的变化,使用有利自己控制权力的立储之法求嗣法事。最终,清之立储之法毁于慈禧太后,清朝也跟着毁于慈禧太后。(文/说历史的女人·风满楼)
参考资料:《慈禧外记》《清高祖实录》《清世祖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等求嗣法事。
标签:求嗣法事
- 法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