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符咒

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送子符

栏目:符咒 作者:道教符咒法事法术网 时间:2022-09-14 15:30:09
从绿树成荫的南麻大街转弯前行,穿过静静流淌的螳螂河,就是山东省双拥模范县——淄博市沂源县县委、县政府驻地送子符。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源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也是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罗荣桓、粟裕,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曾经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1947年7月17日,南麻战役在此打响。 初夏时节,坐落在沂源县城东部的沂源县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陵园中间东西两侧长眠着1800余名烈士,雪白的大理石护栏上,“千古流芳、永垂不朽”笔力雄劲,催人奋进送子符。 苍松翠柏间,闪电新闻记者见到了

从绿树成荫的南麻大街转弯前行,穿过静静流淌的螳螂河,就是山东省双拥模范县——淄博市沂源县县委、县政府驻地送子符。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源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也是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罗荣桓、粟裕,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曾经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1947年7月17日,南麻战役在此打响。

初夏时节,坐落在沂源县城东部的沂源县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陵园中间东西两侧长眠着1800余名烈士,雪白的大理石护栏上,“千古流芳、永垂不朽”笔力雄劲,催人奋进送子符。

苍松翠柏间,闪电新闻记者见到了来此看望牺牲战友的老人左文平送子符。已经90岁高龄的他,是南麻战役的亲历者——聆听着他的讲述,当年枪林弹雨的战斗场面和沂源人民倾尽全县之力支前的感人场景,穿越战争的硝烟与历史的年轮,仿佛就在眼前。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除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前线战士,还有在背后默默贡献的群众和民兵。 据统计,在那段峥嵘岁月中,时有20万人口的沂源县,有2.3万人参军参战,有支前民兵、民工达173830人。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前线运送物资、救治伤员。用勇敢、智慧和坚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永远做一名冲锋在前的战士”

南麻,是解放战争时期淄博市沂源县城驻地镇,地处鲁中腹地,周围群山环立,易守难攻送子符。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不甘失败,纠集主力11个整编师24万余人再次进犯鲁中山区。7月17日黄昏,华东野战军第二、六、七、九纵队与国民党军整编第9、11、25、64师,各执10万兵力于南麻展开激战,战役从7月17日开始一直进行到21日。

华野七纵21师62团1营通讯兵——忆起当年,左文平的思维格外清晰,不可铿锵有力报出所在部队番号,而且对自己的职责也非常清楚——不惜一切代价保障阻援兵团第七纵队各作战单位间的通信联系送子符。当年只有15岁的左文平,是沂源县张家坡镇兴旺村人,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中有不少的南方兵,对沂源方言和地形都不熟悉,左文平就主动负责给他们带路和翻译。

盘踞南麻地区的国民党整编第11师,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等待援兵送子符。华野10余万将士经过连续4昼夜浴血奋战,共歼灭敌人9000余人。

原沂源县史志办公室主任尹雪原表示,南麻战役是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和华东野战军大部向敌侧后出击时,留在内线的华东野战军部队组织实施的攻坚战,这次战役牵制了内线正面之敌,积极配合了刘邓大军的中原突破,是战略计划上的伟大胜利送子符。

15岁参加南麻战役,16岁入党,左文平随后跟随七纵离开沂源家乡,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参与大小战斗100余次,多次负伤并立功受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送子符。1976年转业回到沂源老家后,左文平先后在县粮食局、国税局工作;离休后也不忘家乡发展,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捐款捐物。

展开全文

图/在亲友陪伴下,90岁高龄的左文平来到沂源县烈士陵园缅怀牺牲的战友送子符。

为国出力是一名军人的荣耀——南麻战役的硝烟已经散去,可无论何时,左文平都始终以“永远做一名冲锋在前的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永远跟党走”的初心送子符。

“支前京沪杭、功扬沂蒙山”

沂源县烈士陵园内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不可展示了沂源人民在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前仆后继、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还充分表现了沂源人民吃苦耐劳、为革命事业倾尽所有的伟大品格——1946年6月,解放战争打响, 中共沂源县委、县政府提出“砸锅卖铁支援前线”的口号,20万沂源人民曾经承担中共党、政、军10万余人的供给,并出色地完成了参军、支前任务送子符。

董钦祥、左效美这对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革命伉俪,都曾是当年支前大军中的一员送子符。

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期间,作为村里的妇救干部,左效美不可组织当地妇女、儿童、老人碾米磨面、做军鞋支援前线,还曾冒着敌机扫射的危险,穿过枪林弹护送伤员送子符。1947年,16岁的左效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南麻战役时,董钦祥是村里的民兵队长,主要任务是组织民兵武装在外围打游击,扰乱敌人的作战计划、迟滞敌人的进攻送子符。当时,沂源县积极组织民兵、民工为部队运弹药、送给养、抬担架,全县出动民夫4100余人、小车4100多辆,担架1000多副。1948年12月,经历多次战斗考验的沂蒙担架团第五营在张庄区旋峰峪建立,全营560余人,董钦祥任营教导员。参加淮海战役后,沂蒙担架团第五营又随军渡江,转战上海、杭州等地,于1949年6月凯旋荣归。第三野战军第20军后勤部奖给该营“支前京沪杭、功扬沂蒙山”锦旗一面,以表彰他们的卓越贡献。

图/董钦祥回忆沂蒙担架团第五营的文章和部队赠给沂源县支前民工的锦旗送子符。

1947年7月的南麻战役,留给董钦祥、左效美夫妇的最深刻印象是:惨烈送子符。

南麻守敌整编第11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械装备送子符。战役期间,适逢滂沱大雨,山洪暴发,华东野战军冒雨苦战,战士们在泥水、血水中奋勇冲锋,将敌外围阵地大部摧毁,并向敌主阵地发起强攻。7月21日,考虑到援敌已逼近,加之道路泥泞,粮食、弹药短缺,短时间内难以全歼守敌等情况,为把握战略全局,赢得主动,华东野战军于21日当晚主动撤出战斗,结束南麻战役。

图/沂源县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到沂源县烈士陵园纪念馆参观学习送子符。(资料照片)

据原沂源县史志办公室主任尹雪原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沂源人民发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参军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送子符。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共有2.3万人参军参战,全县出动担架8640副次,独轮车10750辆次,运送伤员91460人,粮食弹药44250万公斤,支前民兵、民工达173830人,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山巍巍,沂河滔滔送子符。如今,在沂源这片红色大地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成为淳朴善良的沂源人民面对未来、面向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正激励他们奋力书写美好未来。

闪电新闻记者 杨玉金 叶金岩 王良 沂源台 李刚朱民 报道

文章转载于:齐鲁网

阅读:245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