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灼灼桃华,青青麦苗:道家桃花法事
家乡谚语“桃花开,杏花败,李子花开卖苔菜”,又言“李子花开烀咸菜”,把农事与花开联系起来,便于大家记忆,这是农谚的一个特点道家桃花法事。农民知农事,以花开为信,适时耕种牧养,就会有好的收获。同样,看花、写花,关心世情、农事的文人,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因此,宋人牟巘“灼灼桃华,青青麦苗”的诗句就值得一读,虽似平淡无奇,却见识不俗:赏桃花,也赏麦苗,没把农作物低看了。
古代把桃花与麦子共赏的诗人还有不少,如宋人徐似道“春风自共桃花笑,秀色偏於麦垅多”,汪莘“桃花既夹道,麦苗亦成林”,都是实践陶渊明先生既“登高赋新诗”又“衣食当须纪”的文人道家桃花法事。明代高邮王西楼先生更是了不起,能写出“斜插,杏花”“喇叭,唢呐”传世名曲的文人,竟然还想着为百姓救荒写出《野菜谱》。就是这本“小册子”,被官做得大、文作得好、还关心农事的徐光启先生看在眼里,收入《农政全书》;而今《野菜谱》被记入王毓瑚编著的《中国农学书录》,日本天野元之助著的《中国古农书考》。
日本东畑精一在《序》中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进行过多次改朝换代的变革,可是这种变革却很少引起社会革命道家桃花法事。作为国家的支配力量,虽然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变化,可是这种变化对经济的影响甚微,所以也看不到令人瞠目的产业革命……农业方面更是如此,在这里没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技术革新,只有像生物生长那样的连续性推移……”东畑精一先生所言不虚,值得深思。何以如此?当是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看桃花的人多,想着麦苗的人少,研究桃花、麦苗的人更少。远的不说,清末民初农村商贸《杂字》通俗读物非常盛行,然而并没有编印出一种“三、百、千”似的好本子。那时进士、举人还在,又有谁愿意参与其事呢?许多文化人看不上对社会有用的基础工作,不愿做艰苦细致的研究之事,以为看花吟诗才是正经学问。
翻翻中国古代文人留下的集子,诗词类是最多的,可又有多少名篇佳作传世?许多人数根须倒是捻断不少,好诗却没有吟一首,成功者恰如牛毛与麟角之比道家桃花法事。“灼灼桃华,青青麦苗”,看花不忘人世冷暖,不忘为社会做点有用的事,这才是真学问,这才是知书达理的人。(孙南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