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老张家创立,然而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土?二者如何对立与融合:道教化太岁法事
前言
关于道教创立的源头,是张角、张鲁二人之功,后来张鲁的后代把道教发扬光大,都称为张天师,在《水浒传》开篇出来的道士也叫张天师道教化太岁法事。那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土的呢,有人说是达摩祖师,现在也无法证实,然而还有更早的说法,认为是在周穆王时、孔子时、秦始皇时以及汉武帝时等等。可是这些说法,佐证资料越近里面所出现的年代反而越远,所以全都不可信。
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后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刘庄一天梦见西方金人,于是派使者往西域拜见,途中遇见两位僧人,牵着白马,马上驮满佛典道教化太岁法事。这两位僧人就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使者把他们迎到洛阳,在洛阳郊外建立了白马寺以传播佛教。不过这个说法估计可能也是后世的一个传说。
可是白马寺却是真真的存在
最值得信赖的史书记录有《三国志》裴注引用的《魏略·西戎传》里记载的前汉末的哀帝元寿元年(前2)道教化太岁法事,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历史上的孔雀王朝)使者口传浮屠经;
展开全文
以及《后汉书》记载的汉明帝异母弟楚王刘英学过浮屠斋戒和祭祀法这两种说法道教化太岁法事。浮屠同佛陀,为梵语的音译。虽然明帝梦见西方圣人这一段应该是个传说,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有理由认为,佛教在前汉末到后汉初这一时期已经以某种形式传入中国。
不过,这时的佛教是从印度经由西域诸国才传到中国的,所以它已经不是印度原来的佛教,而是受到西域一定影响的佛教,产不是最原始的印度佛教道教化太岁法事。
后汉末年桓帝、灵帝在位期间,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大月氏国高僧支娄迦谶等人又翻译了相当数量的佛教经典道教化太岁法事。安世高传来了小乘佛教的禅学,支娄迦谶传来了大乘佛教的般若学,可是,佛教的教义并没有因此得到广泛的理解。
这个时期的佛教还需要借助当时民间流行的老子信仰,才能被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道教化太岁法事。楚王刘英在修学佛教的同时,也很热心黄老之道;桓帝把浮屠与老子一同祭祀。他们供奉一个新奇的西方神仙,说白了只不过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现世的利益而已。
中国最早的佛陀像
位于江苏省北部沿海地区的连云港市,有一座孔望山道教化太岁法事。据说从前孔子在此瞭望东海,故名孔望山。从《论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能在中国实现感到失望,曾想乘筏驶出东海。这件事可能就应该发生在孔望山这个地方,不过这些当然都是传说。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孔望山南侧岩壁上有许多人物浮雕像,直到1980年代的调查,才发现这些浮雕都是一些雕刻于后汉时代的道教、佛教人物。其中有估计可能是老子、黄帝的人物像,有佛像,还有佛陀涅槃图、舍身饲虎图等。这些浮雕是在现在所知的中国最古的道教、佛教人物画像。
在汉代,连云港属于徐州东海郡道教化太岁法事。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自古盛行方术,都是为了在海上求得长生不老药。就边秦始皇曾巡行此地的时候,也在此立了石碑,称之为秦东门。这块巨石目前还立在孔望山附近。
而道教的发祥也与这个地方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化太岁法事。据说于吉就是在东海郡的曲阳,得到《太平清领书》,而这部书成了太平道的圣经。既信黄老之术又倾心佛教的楚王刘英,其封地彭城就在连云港市的西边。
另外,后汉时期这里还建有专门祭祀东海神的东海庙,这里的“东海庙碑”,就被专门收录在古碑文的《金石录》里道教化太岁法事。因此中国的学者信立祥认为,孔望山正是东海庙的遗迹。东海之神东海君也因此在后来成为道教中的一个重要的神仙。
孔望山摩崖像反映了一个以古代神仙思想与后汉道教信仰为基础的刚刚开始被人接受的初期佛教的形象,也显示了这一地区曾是初期佛教的一个中心地区道教化太岁法事。后汉末期,徐州刺史陶谦手下有一个佛教徒,叫笮融。是陶谦的心腹,被安排负责彭城、广陵一带的物资运送。笮融在任期间,在当地建立了大浮屠祠(寺院),能收纳三千人,在祠内供奉金铜佛像,进行读经、浴佛等,吸纳了大量信徒。
曹操攻打徐州,笮融带数万信徒没地方可去,最后逃到了南方扬州,也没有避免被杀的结局道教化太岁法事。而此后孙策就平定了江南。剩余的佛教徒就把佛教传到了南方。
在连云港市附近,还流传着小说《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孙悟空花果山水帘洞的传说道教化太岁法事。这么说来,孙悟空的如意棒,还是从东海龙王那儿要来的呢。
传说“佛陀即是老子”之争
初期佛教通过与道教信仰相结合,才逐渐得到人们理解和接受道教化太岁法事。初期佛教与道教的这种说不清的关系,产生了佛陀就是老子化身这样的说法。
据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记载,老子原名李耳,楚国人,在周做官期间,与孔子进行过学问上的交流道教化太岁法事。后来,周朝的没落让老子顿生去意,西出函谷关,从此下落不明。传说老子在出关的时候,在关令尹喜的要求下,写下《老子》一书
可是老子出关后最后到底去了哪里?因为这样的悬案道教化太岁法事,产生了这样一个不太现实的说法:
老子出了函谷关后到了印度,在那里教化了胡人道教化太岁法事。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说”。这样的说法有两种可能:
1、让本土老百姓容易接受道教化太岁法事,反正是出口转内销,那就信吧
2、另种是贬低佛教的地位
这样的说法引用了《魏略·西戎传》里有“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和“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记述道教化太岁法事。由此可见,这种说法在佛教传入之初期就已经出现了。按“老子化胡”的说法,老子给印度人传去的思想就是佛教,因此佛陀原本就是老子,说佛教传入中国毋宁说是佛教回归中国,也就是为了说明。道教与佛教本是同源。
到了魏晋时期,道士王符还特意写了一部《老子化胡经》的道教经典道教化太岁法事。当时佛教已经得到普及,影响力越来越大。王符写书只是为了强调道教的优越地位,借以对抗佛教。
此后,“老子化胡”说一直是道佛双方争论的话题道教化太岁法事。这个说法本来就是杜撰,没有什么根据,在历代佛教信徒的强烈抨击下,到了元代,把《老子化胡经》列为禁书。
也就在那个时期,当时还把佛和菩萨杜撰成日本神灵的化身,是为了对抗佛教主张的日本神灵为佛和菩萨的化身这样的说法而产生的,其引用的论据就是《老子化胡经》道教化太岁法事。当时的日本人并不知道有《老子化胡经》这本书,在固有宗教与外来宗教融合问题上,与中土教徒们处理的方式是一样的。
佛教在经由北方陆路传来的同时,还在相当早的时期,由南方海路也传入了中国道教化太岁法事。印度与越南、中国南部很久以前就建立了海上交通。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的使者就从越南境内的日南郡向朝廷献来象牙等,这时的使者据说是一个印度商人。
自后汉末期以来,大批知识分子为了躲避战乱,从北方移居越南北部的交趾郡,在那个地方形成了一股避难地所特有的文化气氛道教化太岁法事。
这里成为印度佛教与中国儒教、道教交流融合的最佳场所道教化太岁法事。当时,一个在交趾郡避难的叫牟子的人,以问答方式写了一本叫《理惑论》的佛教概论。“理惑”就是梳理迷惑之意,著者牟子援引儒教和道教的观点,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回答人们对佛教的种种疑问。
比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人提出那肯定是胡说的,牟子回答说孔子和老子不是也有与众不同的相貌吗?这还是一个相当单纯的例子,本书里还有一些涉及教义的高深问答,作者牟子对于儒佛道这三教相当高修养,进行了编写道教化太岁法事。
另外,这本书共分三十七条,大概这也是效仿了佛教的三十七道品以及《老子》三十七篇的结果,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牟子想把老子与佛教联系到一起的意图道教化太岁法事。《理惑论》是一部中国人写的有关佛教的最早著作,可是因为作者牟子的经历无从可查,所以一直被人怀疑是后人的伪作。不过,现在一般认为至少其中的主要部分是写于后汉末期至三国之间。《理惑论》与《太平经》都是以问答形式写成,这与当时流行清谈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佛陀的所谓三十二相中,有一种正立手摩膝相,也就是说保持直立时双手能摸着膝盖道教化太岁法事。据《三国志》记载说,刘备也是垂手过膝。这么长的胳膊如果放到佛身上也就无所谓了,是人的话那不是成了长臂猿吗?这种描写显然也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结局
无论道教与佛教之间如何结合与对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的,正如后来编撰的天庭神仙的结构组织,佛教也以西天极乐世界的方式,加入了中国天庭的编制,成为天庭的一部分道教化太岁法事。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道教化太岁法事,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