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诅咒观众,是恐怖电影的传统艺能:解除诅咒
周五晚上看完《咒》,我就安心过周末去了,昨天晚上才发现它闹得沸沸扬扬解除诅咒。
一部大多数人网盘见的恐怖片,能被撕上微博热搜,也挺罕见魔幻的解除诅咒。
《咒》到底有没有冒犯观众?我想先说一个商业电影的本质解除诅咒。
商业片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看的是氛围解除诅咒。
都知道电影是假的解除诅咒,为什么观众还会担心角色的命运?
因为在某个心理程度上,确实相信那是真的解除诅咒。
术语叫“中止怀疑”,文艺点叫情绪感染力,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看进去了”“入戏了”“有代入感”解除诅咒。
这个中止怀疑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口碑解除诅咒。
一个电影氛围做得好,就能让很多人有情绪投入,觉得有看头解除诅咒。
展开全文
氛围是剧情台词、演员演技,还有摄影化妆道具服饰取景剪辑配乐等不同领域共同努力的结果解除诅咒。
一样的剧本,不同团队来拍,观感可能天差地别解除诅咒。
很多翻拍片远远不如原版,也可能是双方造氛围的能力不在一个档次解除诅咒。
网上常看到有人问:“某电影这么多硬伤解除诅咒,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因为它的氛围强,大家看的时候投入度足够高,根本不会注意到硬伤解除诅咒。
看爽到,自然给高分,事后再想起有硬伤也无所谓解除诅咒。
也有人问:“某电影分数为啥这么低?明明剧情很厉害,又严密又有内涵解除诅咒。”
可是对不起,氛围不对,大家看不下去,无聊了就无心去揣摩剧情,再好也白搭解除诅咒。
所有商业类型里,恐怖电影是最讲究氛围的解除诅咒。
别的类型片,只要情节完整,表演到位,风景优美,特效豪华,有社会深度有人性反思……总有可夸的地方解除诅咒。
大家就算看得不太过瘾,没啥情绪波澜,也总能找个点说服自己,这趟没白来解除诅咒。
可恐怖片最受公认的标准就是吓不吓人,也就是情绪出不出得来解除诅咒。
没法让人投入进去受到惊吓的,自然就不被待见,别的环节很难补上来解除诅咒。
有时候场外因素也有影响,比如看过《惊声尖笑》贞子被众人暴打,再回去看《午夜凶铃》效果就大打折扣解除诅咒。
说回《咒》解除诅咒。
祝福变诅咒这个设定让许多人大呼晦气,也有人拿出以前同类影片反驳说这不是新鲜事,前者又指出两者有本质区别解除诅咒。
其实最早观众下诅咒,根本轮不到这种新世纪之后流行起来的互动形式解除诅咒。
几十年前的恐怖片,就懂得念一句万能咒语:改编自真实事件解除诅咒。
搜一下经典恐怖片列表,不管是好莱坞还是欧洲各大国的,不管日韩还是港台出品,你会发现其中跟真实事件关联的比例多到惊人解除诅咒。
连《咒》本身也不例外解除诅咒。
其实哪怕确有真实打底,多半也是主创添油加醋,夸大其词,有时候甚至一个都市传说、一栋凶案大宅,都能拿来做文章解除诅咒。
可它们却煞有其事地表现出逼真,想方设法说服你情节确有其事,世界并不安全解除诅咒。
不管面对杀人狂、外星人、邪教、恶灵、怪物还是某种超自然力量,角色往往并没有做错什么,或只是抵御不了人性常见的弱点,就沦为凄惨的被害者,对危险无法防备更无力抵抗解除诅咒。
电影也时常在开头或结尾醒目打出真实字样,甚至还在结束后加一段角色后事,搞出纪录片的观感解除诅咒。
这些虚虚实实的表现,共同播下恐惧的种子,让人觉得电影结束并不是噩梦的结束解除诅咒。
走出影院或离开电脑手机屏幕,进入外面的世界,这才是新一轮恐怖的开始解除诅咒。
这跟《咒》中诅咒的效果,很难说有太多不同解除诅咒。
无神论和心理强大者还可以对《咒》一笑置之,可面对那些更真实的诅咒就不一定免疫了解除诅咒。
说了这么多,好像是在为《咒》开脱,可其实在我看来它是个不太过得去的恐怖片解除诅咒。
全片采用伪纪录形式,确切来说是伪纪录片中“拾得录像”的小分类,这天然有一些独特的要求解除诅咒。
它的氛围就是得给人“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些很逼真刺激的影像”的感觉解除诅咒。
“拾得录像”追求粗糙的质朴,甚至故意加上画面缺失和混乱来增加真实感,后期加工的痕迹越重,越削弱这种体验解除诅咒。
从很多方面看,《咒》的氛围都做得远远不够周密解除诅咒。
用双线剪辑,而且还不是单纯打乱时间顺序,是你一段我一段齐头并进的叙述,剪得明明白白的,非可不粗糙,倒像是奔着拿最佳剪辑奖去的解除诅咒。
吓人环节并不是没有佳句,房间物品移位,天花板上的坏坏,夜访阿清师家,地道内外的遭遇,单独作为网络小短片,或者各自扩充成《致命录像带》的章节,都很合适解除诅咒。
可放在同一个电影完全串味,风格不同互相干扰,反而把惊吓感都对冲掉了解除诅咒。
电影有很强的悲情意味,女主演蔡亘晏的表演很有层次,母亲守护不了深爱孩子的绝望,也可以去隐喻现实中更深刻的恐怖解除诅咒。
可是这一切都是剧情文艺片的风格,跟片中追求的瘆人的临场感,刺激感官的凄厉张狂,都格格不入,互相伤害解除诅咒。
如果只能二选一,我宁可电影大大削弱恐怖场面,单纯做一部亲情文艺片解除诅咒。至少这部分的情感起伏更完整统一。
还有些环节也在拖后腿,比如中邪的角色突然冲向镜头的手法出现了不止一次,可每次的化妆和表情都滑稽到让人一言难尽,那明明就是笑点吧解除诅咒。
伪纪录片中常被诟病的“再害怕也不能丢掉摄影机”的槽点在本片也没有很棒地解决解除诅咒。
另外,简体字幕把一些台湾用词换成大陆的,导致和台词对不上,更增加了出戏的感觉解除诅咒。
大大小小的瑕疵,都算不上什么致命缺点,可都在破坏作为伪纪录片的氛围解除诅咒。
不断提醒你,你看的是人工创作、完全虚构、精心修饰过的东西,不是什么无意拾得的神秘影像解除诅咒。
诅咒的部分,不管认为它是加分的小聪明,还是让观众不悦的冒犯,至少我在看的时候,既不关心,也不想参与,更没有丝毫情绪投入解除诅咒。
看到诅咒完成时,我一拍脑门,试着回想了一下,可根本记不全那八个字都是啥解除诅咒。
那这个诅咒到底该不该拍呢?我认为,点子本身还行,可没啥必要解除诅咒。
不是因为会让人觉得晦气,或是有违创作道德什么的解除诅咒。
而是对一个电影来说,任何它想锦上添花的东西,都得在电影本身的娱乐性饱满以后,再来添不迟解除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