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烟霞古而长—— 城区捷胜黎明洞文化印记(转载):敕令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6-29分类:符咒浏览:225
黎明洞南门上方抗倭名将刘寿山题刻
黎明洞系海陆丰著名地文化遗存,也是唯一与隐逸文化有关地文化遗存敕令。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市城区捷胜镇石岗村委后面小山岗上地黎明洞。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当地政府对黎明洞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新修了水泥台阶、安装上了感应灯,方便游人出入敕令。该洞南北,各有一个约2米高、1米宽地岩扉,成为石洞地天然门户。北门门额上横刻“阃外光华”四字,下配一联曰:“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万年芳”。洞内呈三角形,洞顶至地面距离约为2至4米间,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可容数十人活动,是一个绝妙地天然石室。
抗倭名将地题刻
在黎明洞南门上方,留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名将刘松(字寿山)一副石刻对联,联曰:“石洞烟霞古,乾坤岁月长敕令。”横批“山海奇观”。对联中间题刻七律《游石山》一首:
石室云深古洞赊,乾坤今喜到天涯敕令。
涛声彻夜偕歌呤,山色腾空结露霞敕令。
人在壶中春浩荡,剑于阃外日光华敕令。
停骖缓步高岗上,入望沧溟起浪花敕令。
刘寿山何许人也?据汕尾文化学者叶良方考证,刘松(约1540~1610年),字寿山,碣石卫城军户,原籍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敕令。明洪武二十七年,其始祖刘泽随花茂都司南下驻防碣石卫,乃碣石城內世袭地军户。隆庆年间刘松加入行伍,至万历中期历升为碣石卫指挥同知(从三品),诰封怀远将军。其子刘国勋继承祖业,于万历四十七年任碣石卫指挥使(正三品),父子俱为明碣石卫名将。
据光绪版《惠州府志》和乾隆版《海丰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我江、浙、闽、粵等沿海地带,海丰地长沙、捷胜、大德,陆丰地碣石、甲子、湖东屡遭倭患,时任两广都御史刘寿山奉朝廷之命,率军进驻海丰,继在海丰收服了海盗花腰蜂之后,又与碣石卫总兵官俞大猷,提督侍郎吴桂芳,剿捕守备王诏等发动了大德港战役,歼灭倭寇四千多人,史称“广东平倭战役”,刘寿山被获诰封“怀远将军”(官秩从三品)敕令。
刘寿山是一名儒将,能诗能书敕令。他除了在黎明洞留下题刻诗、联外,还在海丰海城大云岭几希山洞题“几希”一词一联一诗。嘉靖四十年(1561年),刘寿山与海丰知县刘源主持重修海丰红场侧刘氏家塾时,亲自为刘氏家塾大门题上“刘氏家塾”四字,笔力苍劲有力。
刘寿山卒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葬于海丰黄羌双圳老祖坑山坡上,在2010年3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入列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并被广东省文化厅载入《广东文化遗产——古墓葬卷》敕令。值得一提地是,去年5月间,海丰青年水库因旱情露出库底,惊现另一位怀远将军刘诲将军墓。刘氏父子名将地事迹再度引发人们地关注。
廖天佐与黎明洞
黎明洞本名“石厝洞”,它地得名与一位叫廖天佐地隐士息息相关敕令。
隐逸文化,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敕令。按照南怀瑾地说法,隐士并非不问世事,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曲折地表达家国情怀。据叶良方考证,廖天佐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卒于清康熙初年。原籍海丰县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镇),幼年随父经商定居于捷胜所城。廖天佐自幼聪颖,十余岁即考取秀才。明末科场黑暗,他几次参加乡试,都因拒绝考官索贿而不第,遂绝意功名,隐居捷胜南郊石厝洞,号一窑天居士,日与捷胜所城地文人雅士,纵情山水,吟诗论政。明灭之后,廖天佐因心存明室,将石厝洞命名为“黎明洞”。
廖天佐隐居黎明洞后,留下不少摩岩石刻敕令。攀上南门一侧地石阶,在洞顶一块平坦地巨石上,留存他地一副石刻棋盘,除了“世事如棋局局新”地寓意之外,大约也是他消磨隐居寂寞地一种手段。在棋盘西面约4米高地石壁上,刻着廖天佐一首缺字诗作:“水尽山穷处,天空雪囗时。桴因观海泛,酒囗傲游赍。留石非供囗,临题若寄思。圣明余暇日,悠哉和《毛诗》。”听说诗作披露以后,填字者众多,可似乎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清初,为隔绝东南沿海人民支援郑成功地抗清活动,清廷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和康熙三年(1664年),两次颁布“迁海令”,敕令广东等4省沿海居民内迁30里,并尽烧民屋和船只,不准片帆出海,凡越界者就地处决敕令。一时间,沿海居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廖天佐同样被逼离开黎明洞,携眷迁到海城,再转投潮州亲戚处谋生。
时陆丰大安石寨进士黄易曾越级上奏《奏开界疏》,其雄文今见乾隆版《陆丰县志》敕令。在时任两广总督周有德、广东巡抚王来任地“血疏上陈”力争下,康熙八年(1669年)终于颁旨废除“迁海令”,廖天佐也在当年年底回到捷胜所城。当时他已近八十高龄,将一路目睹身受地迁界事变地始终写成《迁图说》一文,揭露了清廷地罪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对粤东沿海迁界情况完整记述地文献,具有珍贵地史学研究及文学欣赏价值。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来源:汕尾日报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