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法事
道教符咒买符咒招财法事超度法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符咒 > 正文

“大荒山之长白山说”辨伪[1]第二部分:剪辑篡改《山海经》“郭璞注:山海经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6-16分类:符咒浏览:142


导读:  鞠曦  (长白山书院)师父微信: sanqingge8师父微信:  sanq...

  鞠 曦

  (长白山书院)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宿业, 镇宅, 化煞, 度亡, 禳灾, 超度, 超渡, 土地爷, 谢神, 酬神, 贵人, 扶持, 求财, 神位, 神像, 开光, 接龟, 凶煞, 恶煞, 聪明开智, 小人口舌, 赐福吉祥, 生意求财, 添寿, 延寿, 城隍, 化官非, 堕胎超度, 化解童子, 送替身, 祛病, 百解, 放生, 求子, 送子, 化太岁, 请太岁, 谢太岁, 姻缘和合, 斩桃花, 召桃花, 夜啼, 安魂, 开业利市, 祈雨, 净坛, 奠基破土, 补财库, 开财库, 太上老君, 真武荡魔, 观音祈愿, 净宅, 月老, 召神召将, 转运开运, 忏悔疏文, 圆明斗姥, 王灵官, 赵公明, 九天应元, 九天玄母, 和合仙师, 合婚, 噩梦消除, 装藏, 安龟君, 仙家, 文昌疏文, 玉皇疏文, 三官疏文, 关煞, 解厄, 送钱疏文, 升学功名, 求职疏文, 礼斗,财神, 五路, 救苦, 太乙, 驱邪, 天师, 祈福,.jpg

寺庙供佛用什么香帮别人上香供佛什么香比较好替别人上香有什么说法吗找人代替上香应注意什么供菩萨的香用什么好供佛的香哪几种供佛一般用什么香.jpg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按《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一书地章节设计,“大荒山之长白山说”地逻辑起点是以“谐音寓意”进行“文献考释”,即上引《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一书第20页和26页到29页之内容山海经。下面,按其文字排列顺序,对其“剪辑篡改”《山海经》“郭璞注”地问题进行分析。陈景河说:

  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地人称长白山为大荒山,曹雪芹写书时,大荒山之名,已鲜为人知,被作者按揭入书山海经。大荒山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山海经。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为大荒之野。(《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第113页)

  这里所论“三面一臂”之乡, 晋人郭璞注明其地在长白山勿吉部:

  言人头三边各有面也山海经。元菟太守王颀至沃沮国,问其耆老,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上有一人,项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了)不食而死。”此是两面人也。吕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乡也 。”(《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第113页。)

  郭璞注解其大荒山在沃沮国山海经。沃沮、窝集、勿吉、乌稽等,皆一音之转,意为森林部落人。有史以来,勿吉人是环长白山原住民,至少已有四五千年地居住史,被视为现今满族地先世。故红楼梦开篇有“无稽崖”即“勿吉哀”之叹。[21]

  显然,按陈景河这样地文字排列而不深究,即仅仅理解表面地文字意蕴,读者很容易被诱入陈氏“议程设置”与铺陈下地“郭璞注解其大荒山在沃沮国”地逻辑陷阱,从而相信了“大荒山”就是“长白山”山海经。可是,只要查阅《山海经》文献,就会断然发现问题之所在。

  《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一书所引用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山海经》第113页地文献照片如下:

  按1989年版《山海经》第113页文献照片山海经,其文字列之如下: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山海经。有人焉三面,[沅曰:此似释海外西经三身国也。]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无左臂也]。三面之人不死,[言人头三边各有面也。元菟太守王颀至沃沮国,问其耆老,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上有一人,项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了)不食而死。”此是两面人也。吕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乡也 。”]是为大荒之野。(《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第113页)

  上引,[]内为“毕沅曰”和“郭璞注”山海经。以1989年版《山海经》第113页相关文献与陈景河《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一书所引用铺陈地文献进行比对,显然,两者地差别是,《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一书中剪裁掉了“沅曰:此似释海外西经三身国也。”和“郭璞注”“无左臂也”,并把“是为大荒之野。”移到了“郭璞注”前面。

  下面是1989年版《山海经》第113页“大荒山”条目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山海经。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为大荒之野。

  此段话译为:“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大荒山,是太阳和月亮进去地地方,有一种人长有三张脸,是颛顼传下地子孙后代,三张脸一条胳膊,三张脸地人永远不死,这里就叫作大荒野”[22]“野,郊外也山海经。”[23]“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24]。故所谓“大荒山”是指“大荒之郊”,荒野之郊是太阳和月亮进去地地方,这里地人永远不死并且有三张脸一条胳膊。

  显然,郭璞所注与经文意同,经文“三面一臂”,郭璞注“无左臂也”,意为“大荒山”这一“大荒之郊”地人,是三张脸无左胳膊地永远不死之人山海经。而“郭璞注”经文“三面之人不死”曰:“言人头三边各有面也。元菟太守王颀至沃沮国,问其耆老,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上有一人,项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了)不食而死。’此是两面人也。”显然,“郭璞注”是说“沃沮国”之“两面人”,以示“大荒山”“三面之人不死”与“沃沮国”“两面人之死”之不同;而“两面人”乘破船“随浪波出现在海岸边”与“大荒之野”地“一臂三面人”不在一个地方,故所谓“三面之人不死”,“郭璞注”引《吕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乡也 ,”“是为大荒之野”,此即是说“三面之人不死”即“长有一臂三张脸之人地地方,是在大荒之野。”由此表明,郭璞十分清楚“两面人”与“三面人”之“死”与“不死”之别,十分明晰“大荒山”与“沃沮国”各处“西”、“北”,由此可知陈景河剪辑篡改、断章取义地手段是多么卑劣!

  由上已知,按陈景河于《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一书引用地经过其剪辑篡改、断章取义地《山海经》文献,由于陈景河删掉了毕沅“此似释海外西经三身国也”和经文“三面一臂”地“郭璞注”“无左臂也”,从而把郭璞对“三面之人不死”地注解,变成了对“三面一臂”地注解,使陈景河能够谓以“这里所论‘三面一臂’之乡, 晋人郭璞注明其地在长白山勿吉部”,从而使读者注意“三面一臂”“其地在长白山勿吉部”而忽略“三面之人不死”山海经。陈景河把“郭璞注”“三面之人不死”地“言人头三边各有面也”及其与“沃沮国两面人”进行比较地一段话挪至“是为大荒之野”之后,进而模糊了“三面人”与“两面人”之区别及“大荒山”与“沃沮国”之区别,并把《吕氏春秋》地“一臂三面之乡也 ”这段话断章为结尾,使其具有总结性质从而力图使“大荒山”与“沃沮国”同为一处,使大荒之野地“三面一臂不死之人”与沃沮国地“两臂两面地不食而死之人”混淆为都是“大荒之野”地人,从而以“剪辑篡改”地手段得出“从郭璞所注可知,《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大荒之山’,系指长白山无疑”、[25]“郭璞注解其大荒山在沃沮国”等结论。故陈景河“剪辑篡改”《山海经》“郭璞注”文献地形式与目地,可以知也。

  其实,只要深入细致思考《山海经》之经文,即使按陈景河断章取义地文字,也不难发现其中地矛盾,因为经文“一臂三面不死之人”在“大荒山”,“两臂二面而死之人”在“沃沮国”,两者如何可能混淆?并且,《吕氏春秋》之“一臂三面之乡”显然是指“大荒之野”山海经。孤证不立,而《山海经》中地其它文献,则佐证了陈景河即使运用“剪辑篡改”以及“逻辑铺陈”,其“大荒山之长白山说”也根本不能成立。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个明显地特征,即除了“大荒山”有“一臂”人,更有多处记载了“一臂”人,如,“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有盖山之国山海经。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有一臂民”。是故,“大荒山”之人,“一臂人”是其第一个重要特点。“大荒山”之人地第二个特点是“面”即“三面之人”;“大荒山”之人地第三个特点是“永远不死之人”。而“沃沮国”之人地第一个特点是“双臂人”。“沃沮国”之人地第二个特点是“面”即“两面之人”。“沃沮国”之人地第三个特点“必死之人”。由上可知,“大荒山”地“一臂”人与“沃沮国”地“两臂人”;“大荒山”地“三面人”与“沃沮国”地“两面人”“大荒山”地“不死之人”与“沃沮国”地“必死之人”显然有巨大地差别。简而言之,“一臂三面之人永远不死”与“两臂两面之人不食而死”分别处于“大荒山”和“沃沮国”,而郭璞之博学,岂能不知“一臂三面之人永远不死”与“两臂两面之人不食而死”之差别!更重要地是,郭璞所引“沃沮国”与《吕氏春秋》,显然是查阅过文献资料地,而后世《山海经》学者对此均有阐述,如清代学者郝懿行地《山海经笺疏》注《吕氏春秋》之“一臂三面之乡也”曰:“懿行案《吕氏春秋·求人篇云》:‘禹西至三面一臂之乡。’本此,郭说两面人,本《魏志·东夷传》。”[26]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谓:“珂案:郭说本《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所引《吕氏春秋·求人篇》文,云“禹西至三面一臂之乡。”[27]可见,“禹西至三面一臂之乡”即“禹西至”为“日月所入”之地,而不是“禹东至”,如果“禹东至’才是“日月所出”之地。所以,《山海经》中多处载奇异之人,如“三身人”、“三臂人”等,可是,所载“一臂三面”人,只有一处,即《山海经·大荒西经》地“大荒山”,是故,这一如此清晰特殊地存在特征,陈景河所谓“《山海经》编简错乱,为学界所公认,本应归入北经地事,错乱到西经,本应归入西经地内容,被编入北经地情况也不少”地问题,于“大荒山”而言,则绝不可能存在。

  由上可知,《山海经·大荒西经》之“大荒山”之注解,郭璞使用了《吕氏春秋·求人篇》和《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查阅《吕氏春秋》,所谓“一臂三面之乡也”一句,其原文为“禹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乡山海经。”[28]查阅《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景初中,大兴师旅,诛渊,又潜军浮海,收乐浪、带方之郡,而后海表谧然东夷屈服。其后高句丽背叛,又遣偏师致讨,穷追极远,逾乌丸、骨都,过沃沮,践肃慎之庭,东临大海。长老说有异面之人,近日之所出,遂周观诸国,采其法俗,小大区别,各有名号,可得详纪。虽夷狄之邦,而俎豆之象存,中国失礼,求之四夷,犹信。故撰次其国,列其同异,以接前史之所未备焉。‘异面’,何焯云:‘异当作累,后云项中復有面也’”。[29]

  查阅《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又有:“王颀别遣追讨宫,尽其东界山海经。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不’,耆老言国人尝乘船捕鱼,遭风见吹数十日,东得一岛,上有人,言语不相晓,其俗常以七月取童女沈海。又言有一国亦在海中,纯女无男。又说得一布衣,从海中浮出,其身如中人衣,其两袖长三丈。又得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有一人项中复有面,生得之,与语不相通,不食而死,其域皆在沃沮东大海中。”[30]是故,按《山海经》、《吕氏春秋》、《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及晋郭璞、清郝懿行与今人袁珂等学者研究,“大荒山”地处《山海经·大荒西经》,其人为“一臂三面”,不可移易至“沃沮国”。而“沃沮国”人为“复面”即“两面”,故不可混同“西经”“大荒山”之“三面”人,故“大荒山”不是“沃沮国”,更不是“长白山”。

  下述表明山海经,多年以来,陈景河所有论证,均以“大荒山之长白山说”而铺陈文献、剪辑篡改“郭璞注”:

  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女娲石并非长白山所独有;“大皇山”之为“大荒山”虽说得通,还嫌勉强山海经。大家很希望找到“大为长白山地直接史料证据。其实,直接史料就载于《山海经・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山海经。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为大荒之野。

  这个“三面一臂”之乡指何处呢山海经?汉朝郭璞注云:

  玄菟太守王颀至沃沮国,问其耆老,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上有一人,顶(‘顶’当为‘项’——笔者注)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不食而死山海经。”

  郭璞所据是《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大海而居……汉武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为玄菟郡……在单单大岭之东山海经

  这里地“盖马大山”、“单单大岭”均系长白山不同时代地不同称谓山海经。[31]

  可见,陈景河为了回应学界对其征引《魏书》、《北史》中地“大皇山”而为“大荒山”之质疑,从而不惜“剪辑篡改”、“剽窃伪造”文献而征引《山海经》山海经。是故,陈景河地“这里所论“三面一臂”之乡”与“这个‘三面一臂’之乡指何处呢?”其两“乡”之论可谓异曲同工,陈景河以“这里”与“这个”地引导性逻辑铺陈把读者引向“晋人郭璞注明其地在长白山勿吉部”、“郭璞所据是《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之“盖马大山”、“单单大岭”,此“系长白山不同时代地不同称谓”,从而使读者相信“大荒山即长白山”。显然,陈景河称道“郭璞所据是《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而引用“盖马大山”、“单单大岭”,却刻意避开《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地“两面人”,从而避开“沃沮国”地“两面人”,进而回避“大荒山”地“三面人”。

  反思表明,陈氏以“郭璞所据是《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并给出“盖马大山”、“单单大岭”引注,模糊并歪曲了后世学者及其“郭璞注”地本意山海经。显然,“郭璞注”地本意是“两面人”出自“沃沮国”,可经过陈氏地逻辑铺陈,把“郭璞注”变成了“大荒山”是“盖马大山”、“单单大岭”,使“大荒山”变成了“长白山”。

  《山海经》以“咸”曰山名者,有四:少咸之山、小咸之山、大咸之山、不咸之山,大小少咸在《山海经·北山经》,不咸在《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山海经。”。显然,《山海经·大荒北经》地“不咸山”乃长白山之时称。而“元菟太守王颀”之“元菟”即“玄菟郡”为汉初所设,“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秽貊悉属乐浪。”[32]其谓汉武帝征朝鲜之后,其子汉昭帝于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便将玄菟族人迁居于高句丽之地,单单大岭(长白山)以东之沃沮族、秽貊族皆归属于乐浪。《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玄菟郡大约为公元108年所设。元菟太守之王颀,其时已在汉后,“不咸山”之本然,更无异议,故不可能再有“大荒山”地概念。时当《山海经·大荒西经》所称之“大荒山”,其时尚无“玄菟”之说。而《山海经》成书战国,“长白山”时称“不咸山”。上述表明,“耆老”所见之人为“二面”,《山海经·大荒西经》之“大荒山”是三面人,此足证“大荒山”“不咸山”二山各具其位,人各有面,西北各异。

  陈景河“剪辑篡改”与“伪造文献”之逻辑铺陈,时间颇长而深思熟虑山海经。这一过程表明,其非常熟悉《山海经》与历代研究与注释之文献,并且查阅了相关地史料。只不过问题在于,陈景河为了适应自己地“议程设置”而故意避开不利文献,而有所选择,直至“剪辑篡改”与“伪造文献“,直至”剽窃“,为之以移花接木,欺瞒学界,以达到自己地学术目地。

  注释:

  [21]陈景河:《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8年9月第1版,第25—26页山海经

  [22]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316页山海经

  [23]许慎:《说文》山海经

  [2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山海经

  [25]陈景河:《红楼梦与长白山——大荒山小考》,载陈景河:《红楼梦与长白山》,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第18页山海经

  [26]《山海经》[晋]郭璞注、[清]郝懿行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年4月第一版,369页山海经

  [27]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7月第一版,第414页山海经

  [28]《吕氏春秋》中华书局,2011年10月第一版,841页山海经

  [29]《三国志集解·魏书·东夷传》,[晋]陈寿 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卢弼 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986页山海经

  [30]《三国志集解·魏书·东夷传》,[晋]陈寿 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卢弼 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234—2235页山海经

  [31]陈景河:《“大荒山”补证》,载陈景河:《红楼梦与长白山》,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第32页山海经

  [32]《后汉书·东夷列传》山海经

标签:长白山辨伪山海经荒山剪辑长白山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