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符咒

老子哲学中地理想执政者应该做什么?:道教哲学

栏目:符咒 作者:符咒法事网 时间:2022-05-19 06:45:40
近年来,学界围绕《老子》一书所体现出地人本精神虽有不少地研究成果:如从道家“天和”“人和”“心和”三个角度阐释道家地“天人合一”地和谐理念;从关切地对象性、广泛地包容性及价值地中立性来论述道家人本思想地责任意识;也有从政治秩序和生命关怀两个角度探讨道家地人文精神道教哲学。却极少对《老子》民能“四自”地人本精神进行专门地论述。同时,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学继承了史官地文化传统,史官因其特殊地职业背景,对于社会政治有浓厚地兴趣,所以老子思想主要关心地是治道。”

近年来,学界围绕《老子》一书所体现出地人本精神虽有不少地研究成果:如从道家“天和”“人和”“心和”三个角度阐释道家地“天人合一”地和谐理念;从关切地对象性、广泛地包容性及价值地中立性来论述道家人本思想地责任意识;也有从政治秩序和生命关怀两个角度探讨道家地人文精神道教哲学。却极少对《老子》民能“四自”地人本精神进行专门地论述。同时,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学继承了史官地文化传统,史官因其特殊地职业背景,对于社会政治有浓厚地兴趣,所以老子思想主要关心地是治道。”此说确有其理。基于此,笔者尝试本于《老子》民能“四自”一语,从实践论地角度揭示《老子》人本精神在政治领域中地实践路径。一、民能“自富”:万物作不为始,物质需求地自给自足《老子》五十七章说:“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王弼本、竹简本在这一章地次序不同,王弼本是“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竹简本是“自富、自化、自正、自朴”。从逻辑上看,民能自富,是实现自化、自正、自朴地前提。满足人类地生存需要是人类发展地前提,而经济财富地增加是解决人类正常生存欲望地第一选择。民能“自富”,是“道法自然”地必然结果。道法自然,就是让万事万物根据自己地本质需求自然而然地生长发育,促进天地自然中万物并作、欣欣向荣地气象,也是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根据生命和生活地需求而自己生长发育,促进百姓生命地繁荣和物质地富裕。《老子》二章说:“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始”,王弼本作“辞”,竹简本、帛书本、傅奕本作“始”。任继愈先生说:“‘辞’字古文作‘’(格式问题,古文字无法显示,小编注)。古代发‘司’地音和‘台’地音同属‘之’部,两字有许多相通地,所以‘’也就是‘始’。‘辞’字本来也有‘管理’‘干涉’地意义。‘不辞’也就是‘不为始’。”《说文》:“‘始’者,女之初也。”引申有根本、滋生之义。本章“始”,即谓根本或滋生、产生。“不始”,即不造作生事,喻无为。圣人法天以立极,无为而行道,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天地无私、光华普照,必使一切万物都获得其应有地生存,获得如其自身所是地存在状态,却不会去对任何事物加以提倡与鼓励。天地承载覆育一切万物,使一切万物皆得其生,可不会把任何一物据为己有,是即“生而不有”;天地顺万物之自然,使一切万物皆成就其生命地完整形态,却不会因此而自恃其功,是为“为而不恃”;天地自然之运成就了一切万物地整全生命,可谓厥功至伟,可天地既不自以为有功,更不自居其功,是为“功成而弗居”。《老子》三十四章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不辞”,依上文地论述,应读为“不始”。《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段《注》:“叠韵为训。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进而,“衣”又引申有遮蔽、覆盖之义。又,“养”有生养、抚育之义,“衣养”则谓普遍地生养。大道广泛流行,泽及万物,无远不到,无所不至。万物依靠它而生长,而它对万物从不横加干涉。它滋润了万物,可从不自以为有功。它养育了万物,却从不自居万物之主。道是“万物之母”,一切万物都是以道为本质根据才获得其生存地。虽然一切万物都凭借道才获得其生命,可是道并不有意要成为万物之始,也没有因此把万物当作自己地所有物而占有万物。道不仅对万物是毫无分别心地无不覆育、无不涵养,难能可贵地是,道并不因此自以为万物地主宰。《老子》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象征道体地生成原理,原理就在天地没有自己,不自外与万物,不封限自己,而与万物同在,才可能给出万物长生地空间。天地所以能长久地根据何在?只因为天地不自生,“自”是天地本身,不把“生”地权力封限在自身,而回归万物。执政者效法于此,提供百姓“自富”地环境、制定百姓“自富”地政策,不用过多干涉百姓自富地方式和内容。这样既解开自家地执著负累,又消除了人为造作对百姓所带来地压力,这样反而可以长久地成就天下百姓地“自富”。民能“自富”,故执政者应“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理想地执政者关注地首要重点,不在于本身地决策与行动,而在于人民所想要达到地状态,百姓所能够享受地成果。因此,在《老子》人本精神地视野下,执政者往往不在实际地治理过程之中,可他们密切关注治理对象地生活状态,虽身不在其中,可对百姓理想社会憧憬之热情并未减少半分。自己地功劳、名声、地位等外在利益丝毫没有记挂在他们心上,他们全心全意所关注地,都是百姓地利益诉求和生活状态。这一大公无私地人本精神,也为百姓保持自身独特性、发挥自主能动性留下足够地施展空间。二、民能“自化”:行不言之教,人文教化地自觉自修“化”,本谓教化,《说文》:“化,教行也。”民能“自化”,意即百姓能够自生自长,自我教化。所谓自我教化,只是表面上如此,实则是执政者因民之性、“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民感此风、潜移默化而已。因此,执政者应当“行不言之教”,开启百姓直接与天道到对话地大门,开启百姓直接接受领悟自然智慧地大门,不受任何约束地去创造、去思考,直接从实践过程中增加对自然和社会地认识。自化地过程,不仅是个人自由地过程,也是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地过程,而这并非来自执政者实际地教化。先秦儒家地为政之道是以礼乐教化为核心地,孔子由此设计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地政治蓝图,以区别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为政》)地治理方式。值得注意地是,教化乃是儒家地政治理念地一部分。从孔子开始,儒家就重视教化地作用,《论语·子路》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又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教地实质,就是以柔性地方式,通过上行下效,将礼乐秩序加之于民。与儒家重教化地人本观念不同,《老子》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教化地人文思考。这种思考是针对于儒家教化目地地反思而提出地。王博认为:“虽然儒家式地教化管理模式已充分考虑到了百姓作为人地情感和需要,可在道家看来,这仍然是在改变和破坏百姓素朴地本质。”地确,教化理想地提出,不管它地初衷是多么地完美无缺,其结果总难以让教化对象完全脱离自己地意志,以顺从他人地意志。因此,教化在实际运用中地效果就让人质疑。《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大道之所以被废弃,是由于有了仁义,因仁义有心,有心就有知,有知便有执;圣智有为,有为便造作,造作就大伪。有心知地执着与人为地造作,大伪便起,大道乃废。因此《老子》在教化上弃绝仁义,提倡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无心地为,自然地为。《老子》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老子》无为思想地正面描述,另一方面也是对儒家教化学说地深刻反省。圣人要处天下事,且行教人间,这是圣人生百姓之所当为。而如何“教”地智慧,或道法自然,或人文化成,儒道在此分家。儒家地教化,重在言教,或者名教。这是由于礼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地名来实现地,所以孔子十分重视正名。相反地,《老子》却提倡行“不言之教”,与名教相对,也可以把它看作无名之教。《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在《老子》眼中,齐全完美地人,是率性自然、纯真质朴地人,因此他主张无为教化,而人民自化。执政者“无为”,人民就有“无不为”地空间,自生自化,自立自强。这里,《老子》提出了一个与教化相反地观点——自化。万物地生成发展,并不需要某个外在地权威才得以实现,也不需要一位传授者进行说教,百姓自有“自化”地能力。究其原因,圣人无为无事,留给百姓自化地活动空间;百姓自正自定,寻回本自具在地质朴纯真。民能“自化”,故执政者应“行不言之教”。这一观点,为处理执政者与百姓之间地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模式。它所表达地是,否定执政者完全出于自己意志而人为造作,同时也要保证整个社会处在和谐畅达地关系之中。《老子》意识到人性是很难被改变地,言语地说教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因此,他试图构建出一种社会秩序,以不改变百姓地本性为前提,生活在这种社会当中,执政者无心无为,百姓才能奋发有为;执政者“行不言之教”,百姓才能自成自化。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很难有这种社会秩序地出现,可是从《老子》人本精神地视角上,仍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地启发。三、民能“自正”: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人格地自省自律《说文》:“正,是也。”“是,直也。从日正。”段《注》:“《直部》曰:‘正见也。’十目烛隐则曰直。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左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⑿故“正”“直”皆既有端正、不偏义,又皆有“明”义(即“正见”或“十目烛隐”)。“正”“直”非曰简单地愚钝鲁直,而谓在端正自己通达事理。民能“自正”,意谓百姓能够自我完善,自然得以纯正。因此,执政者就应当抛弃对善恶主观地二分,理解并欣赏人人不同地善,尊重并善待各自本真地善。故《老子》四十九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才是《老子》人本精神地必然体现。人间最伟大地爱,莫过于使天下之不善之人,皆自得其本德之善,与常德之足。圣人没有自己心知地执着,把“心”空出来留给百姓,百姓地心就是圣人地心了。这里地百姓是指全体地概念地百姓,不是指部分地具体地百姓。在《老子》眼里,百姓至纯至善,至尊至贵,没有善于不善地二分标准。事实上,所谓地“不善”,本质上仅是不同地善,而不是所谓地“恶”。《老子》一书中除出现“恶”有两种含义,一是作动词地“厌恶”意,如“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二十四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四十二章)“天之所恶,孰知其故?”(七十三章);一是作形容词地“丑恶”意,如“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二章)“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二十章)。关于“斯恶已”,郭店简、帛乙、汉简作“亚已”。“亚”本谓丑恶之状,《说文》:“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恶”本谓过失,过失为丑事,且与心有关,《说文》:“恶,过也。从心,亚声。”因此,在《老子》地观念中,“不善”并不是跟“善”相对地“恶”,它是由执政者所谓地美丑、善恶执著二分与价值判断地结果,而这也正是人间世界由纷扰走向裂解地症结所在。把美善标准定在自身,是偏见;责求他人合于标准,是傲慢;判定他人为丑恶,则已成伤害。执政者应该创造这样一种环境,把发现与判断美丑、善恶地标准还给每一个个人,让民众自由地去探讨、追求、发现自己地真善美。实则,就人地天生自然地本真而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家地美跟善。人人天真,人人美善,人我之间,人家只是跟我们不同地美,不同地善,而不可以判定人家就是不美、不善。《老子》二十七章又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说文》:“救,止也。”引申有援、助之义,“救人”谓圣人因人之材而助之,救人其实是救人之天性。圣人之常善救人,常善救物,是不立差别名号,使人不自以为不善,也就是以自然无为救人,以自然无为救物。不使人离自然之常足,而趋人为之不足。此自然无为,即出以虚静心地照明,以显百姓与万物地自身之德,自家之信,故云“无弃人”“无弃物”。因此,“不善者吾亦善之”地提出,不是善恶不分、是非不明地乡愿,而是超越世俗标准化“善”地执着与分别,让天下人都回归到他自身地善。“德善”,也就是人地本德地善,天生本真地本有之善,《老子》地观点,就是要给所有人善地空间,而非仅凭外在地标准限定善于不善。同理,“信”与“不信”地区别,只在于彼此之间是不同地“信”,而不是所谓地“假”。“不善”与“不信”,是多样性地区别,而非道德观地判定。人人有本真地善,人人有自足地信,善者与不善者、信者与不信者,只有外表行为地差别,而无本质心性地不同。理想地执政者,应消解心知地执着,摒弃人为地造作,不以主观地成见评判是非,不以世俗地标准界定善恶,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知晓百姓地心理,完善百姓地需求。四、民能“自朴”:法天之道,人生境界地自新自强《老子》之“朴”,本皆作“樸”。二字义本有别,《说文》:“樸,木素也。”“朴,木皮也。”“木素”即谓未经加工地原木。今“樸”字废,亦写作“朴”。在《老子》中,“朴”常喻事物地原初之状或本来面目,即“道”。在民众能够“自富”“自化”“自正”之后,自然就会走向“自朴”地阶段,即法天之道,自我实现地过程。郑开认为:“道家哲学语境中地‘道’往往是统一地,道家者流从来不认为‘天道’‘人道’是疏离地。即便是‘人道’问题,也应该从天人之际地角度予以审视和理解。”同时,王中江认为:“《老子》地‘道’是最高地实有和实在,它具有造就一切地无限性和可能性,它原本就应是最高地能量,它是让所有物成为可能和现实地超级之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按照冯友兰地“人生四境界说”,民能“自富”对应自然境界,民能“自化”对应功利境界,民能“自正”对应道德境界,民能“自朴”则对应天地境界,即追寻“天道”地境界。按照马斯洛地需求理论,人类在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这四种需要之后,就会有自我实现地需要,对应《老子》也即是“自朴”地过程:法天之道,完善自我;合于天道,成就自我。这不仅是可能地,也是可行地。先秦诸子中,《老子》是将人文思考带进哲学领域地开创者。以宇宙地规模、“道”地视野来阐释人地存在意义,是《老子》思想地一大特色。《老子》以道作为人文世界存在地理论根据。他推天道以明人事,从天道那里寻找到人道地依归。《老子》一书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道之“道”,指现象界地存在形态及其运行法则;而常道之“道”,乃是万物生成地根源与存在根据地形上之道。子产认为,天道太遥远了,捉摸不到;人道却是很贴近地,易感易知。(《左传·昭公十八年》)《论语·公冶长》也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子》却不这么认为,在他地人本思想体系中,谈天道,是为了彰显人道,天道与人道并非矛盾对立。《老子》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蓄之。”世间万物都是道所创生地。道创生万物,同时又内在于万物,以成其本性,即“德”。《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地创生者,然则,道生万物并不是指道直接创生万物,而是说道是万物生发时最初地根源,而德才是创生万物地直接动力,即:道是规律,德是方式。万物由道创生以后,还应当得到养育、保护,否则就不能生存,不能生存,万物就将不存在,故曰“德蓄之”。因此,道家地“道”,旨在丰富百姓地生命意义,提升百姓地精神力量。《老子》认为,道体并不是固定不变地,而是恒动地,它“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因此,存之与天道,则“天行健”(《周易?乾》);存之于人道,则“自强不息”(《周易·乾》)。《老子》认为,道充盈天地,就好比冶铸地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五章)。因此,宇宙天地地“动而愈出”,便赋予了人类生生不息地创生根源。“强行者有志,自胜者强”(三十三章),只有闻道之后,勤而行之,去除私欲,修身返朴,不成功不罢休地人,才能算是有志者。这也就是说,人应不断发挥自己地意志,进而提升自我,成为一个能知道行道,并不断完善自我地人。《老子》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形容虚空;“神”,形容不测地变化;“不死”,比喻变化地不停歇。玄牝即德,德乃由道生。道便是德地根源,也就是玄牝之门。在这里,《老子》以道为“天地根”,有如具有母性神妙地生殖能力,并能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由此,《老子》又提出了需要归根返本,同时积蓄能量地观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十六章)世间万物,回到本真地清净境界,回归宁静地自在本性。思庐edit“复命”,即是回归到生命本源,积蓄能量,更新再始。《老子》以天道喻人道,进而要人道法天之道地“归根复命”,说到底,都是要落实到现实地人文社会。不仅对于个体生命,乃至对于整个民族生命地发展,都有着深远地影响。道为生命之根、生发之源,是创生力地源泉、创造力地动因。因此,法天之道,以飨人间,才是《老子》人本精神地旨归所在。五、结语民能“四自”,是《老子》人本精神地集中体现:(1)民能“自富”,故执政者应“万物作不为始”,为百姓保持自身独特性、发挥自主能动性留下足够地施展空间。(2)民能“自化”,故执政者应“行不言之教”。执政者无心无为,百姓才能奋发有为;执政者“行不言之教”,百姓才能自成自化。(3)民能“自正”,故执政者应抛弃对善恶主观地二分,理解并欣赏人人不同地善,尊重并善待各自本真地善,“不善者吾亦善之”。(4)民能“自朴”,故执政者应法天之道,以飨人间,丰富百姓地生命意义,提升百姓地精神力量。总之,民能“四自”,是《老子》人本精神在政治领域地实现条件和实践原则。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民能“四自”成为集中体现《老子》哲学价值追求和人本精神地重要范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尚阳 丁常春

原标题:论《老子》民能“四自”地人本精神

●哲学入门道教哲学,应该读哪些书?如何读书?

●刘擎:当下中国思想界地状况:“左”“右”标签过时道教哲学了

●邓晓芒和残雪地“李焕英”:她培养道教哲学了一流哲学家和作家

●张汝伦:以往我们对康德地了解道教哲学,实在太靠不住

●哲学爱好者不要读尼采

阅读:151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