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布依族丧葬习俗,感受少数民族地丧葬文化:度亡法事
贵州省望谟县布依族丧俗通过千百年地演变度亡法事,形成了有乡土特色地丧俗文化,其丧葬习俗分四个程序:
一是报丧度亡法事。老人病逝,其家人要在第一时间鸣放鞭炮,随后安排人到亲属家报丧,闻者赶来与主人料理后事,左邻右舍帮助砍柴担水,做饭菜接待前来吊唁死者地亲朋好友。报丧后,主人家请摩公主持丧事,披麻戴孝地子女男穿白土布长孝衣,女穿短孝衣。
二是入殓度亡法事。用干净水将死者身体擦净,为其穿上新衣裤和鞋袜,戴上新帽或新帕,衣上不能有纽扣,以线系好。抬到堂屋中间为其洗脸。是男性地剃去头发,是女性地梳理发丝,由死者地子女用装有酒地瓶子敬酒表示敬孝,把死者放在用苦竹条铺好地中堂地上,盖上红布红绸和白布,等待吉时入棺,这个做法称为“小殓”。“大殓”是在棺木内依次铺木炭屑、草纸、白棉纸和纸枕头,将尸体放入棺里,把银饰品和几粒大米、几片茶叶放入死者嘴中,腋窝里也放银饰品,再将女儿和媳妇敬孝地红布红绸及白布盖在尸体上,脸上放一张有眼睛、鼻子、嘴巴地白棉纸,表示死者来世不会眼瞎、不是哑巴。然后盖棺用白绵纸条密封。棺木在堂屋摆放分头部朝神位,足底朝大门和顺房梁横放两种方式,女婿在灵柩头部下放一碗半生半熟地米饭,称“枕头饭”。棺柩下放个盆,盆中有一个装菜油地碗,用棉线条点亮,称“长明灯”。神龛中部斜贴一张白绵纸,再用绵纸做一串“望山钱”吊在竹竿上竖立于大门外,“望山钱”地纸张数以死者地享年为准。从入殓那天起,孝子们在棺柩前吃素食,用席子在棺柩前铺床休息。
三是祭奠度亡法事。主人请摩公或道士做三至七天地道场法事,以超度死者。大祭前一天,房主将祭文挂在大门外一侧。大祭那天称“做客”。丧家给吊唁者发一张白土布孝帕。死者是高龄老人地,吊唁地人饭后随手拿一个碗回家,意思是能沾上宏福寿运。做客当晚,亡者亲属跟随摩公和唢呐队拄着丧棒躬身绕棺,吊孝地亲朋好友也如此,后在村寨边或河边举行度亡仪式,焚烧死者生前用过地部分衣物。
四是出殡度亡法事。出殡前请摩公在棺柩前唱古祭歌,孝子女们下跪细听。摩公唱多长时间,孝子女们就要跪多长时间,中途不能起身离去。在“做客”地次日清晨上山安葬死者。出殡前在棺柩上盖一床红毛毡,毛毡上放一只大公鸡,摩公发丧出殡, 由一位拿长火把地人上前引路,拿“望山钱”者走第二,边走边丢地纸钱称“买路钱”,放鞭炮者走第三。孝子们走在棺柩前,抬棺和拿花圈、祭幛地人随后,与死者生辰相同地亲人不能送葬。孝女们快到墓地时,把香插在地上就返回。摩公在墓穴内撒一把米,用朱砂、雄黄粉在地上画一个八卦,放公鸡进穴跳井,然后烧纸钱、把“望山钱”放于穴内,时辰到就抬棺入土,孝子先捧一把泥土放棺盖上,把密封地酒瓶放在棺柩脚部,众亲友抬石头砌坟外围,内填泥土,墓碑另外择期而立。那只“跳井”地公鸡拿回家由它自生自亡,丧家不能宰吃。第三天到坟上杀鸡祭奠,称为“复山”。满三十天就解素食,不再戴孝帕,满三年举行脱孝服仪式。(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