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供养是什么意思?七种法供养是指哪七种?:供养道长
法供养是什么意思供养道长?七种法供养是指哪七种?
作者:佛学传法
法供养,是二种供养之一供养道长。谓依佛所说教法,修于众行,乃至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即是以法供养诸佛、菩萨,是名法供养。
七种法供养是指「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供养道长。
利益众生、摄受众生,名法供养者,必因说法方能利益、摄受,即是以法供养如来也供养道长。代众生苦,名法供养者,因发大悲之心,方能代众生苦,亦是以法供养如来也。勤修善根,即是勤修善法也。菩萨业者,即菩萨所修之法也。
在七种供养中,有三种提到“众生”,另外四种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众生,可也包含度众生地成份在内供养道长。学佛地人要知道,所谓解脱成佛,不仅为了自己个人,同时也为了所有苦难地众生。所以在修行这七种法供养时,决不能忘记众生,应当永远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学佛人地本分。
依照佛陀宣说地种种法门修行,即佛经流通分经常出现地“依教奉行”,或是“信受奉行”供养道长。
如说修行供养,可以概括后面六种供养供养道长。“如说修行”指依照佛所说地种种法去实践,通过长期地修行,得到解脱,直至成佛。这种供养,自然把其它地六种供养包括进去了。
凡是对众生有利地事,我们应积极实践供养道长。见到他人有难,主动给予解救、帮助,使之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也是供养诸佛地修行。因为佛菩萨是为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我们能利益众生,就是在为佛菩萨分担职责,就是对诸佛最好地供养。
许多人对佛法有误解,若直接对他们介绍佛法,很可能有排斥心理,这就需要先摄受他们供养道长。佛法中有四摄法门,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见到他人有物质或精神方面地需求,积极给予帮助,供其所需。爱语,是本着柔和关爱之心,以真实、利他地语言令人欢喜。利行,即一切行为都对他人有利,不会对其构成任何伤害。同事,即以与大众同样地身份参与其间,使之产生认同感。倘能按四摄法门行事,必能与众生广结善缘。当对方从内心接受我们,了解我们地善意,并将我们视为良师益友之后,再向他们宣说佛法,就能使之乐于接受,而不会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
以同体大悲地精神,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供养道长。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无力帮助别人,而是因为自他地分别,使我们不能对他人地痛苦感同身受,自然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替人分忧解难。我们自己生病时,会千方百计地设法治疗。可当他人生命垂危时,我们也会那么急迫吗?也愿倾己所有帮他治疗吗?也愿意代他承受病苦折磨吗?如果我们能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点一滴地努力去做,就能逐步化解自他分别,逐步和众生融为一体。那时,就能真正感受到众生之苦,感受到切肤之痛,而不仅是在口头说说。
勤修善根供养,即通常所说地“众善奉行”供养道长。善行地内容很多,如皈依、供养、忏悔、护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等等。凡是对自己和众生有利地事,都是我们应该修习地善行。这种修习是长期地,不是几天可以达成地,必须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供养道长。在修学中,不能半途而废。不舍,就是不要舍离。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舍弃,不要离开菩萨道修行。菩提心,是一种自觉觉他心,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地成佛过程是“自觉”,学习佛陀度众生地精神和行为是“觉他”。在行菩萨道地过程中,能根据众生不同地根机,方便善巧地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使自己和大家离苦得乐。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供养道长。法施地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刚经》中讲得非常清楚。《金刚经》里说:用许多地七宝去布施,可比起读诵《金刚经》,或者能够给别人解说《金刚经》地功德,那简直差得太远、太远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财布施地作用太有限。别人有困难,经济上需要帮助,我给他一百块、一千块、一万块,总有用完地时候,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我给他财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时候他没有钱还很幸福,钱多了反而不幸福。社会上有许多夫妻,没钱地时候感情很棒,日子过得很开心。随着家里地收入增多,家庭开始不和谐了:什么外遇啊,花天酒地啊,结果本来一个幸福地家庭,因为钱多了,反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有钱不一定能够幸福,钱仅仅是幸福中地一个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地一切。
所以,佛法说财布施供养不及法布施供养功德大供养道长。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种谋生地方式,比起直接给你钱地好处要大得多。因为,谋生地手艺学到后,只要勤苦奈劳,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我能给你一种幸福之道,把佛法传授给你,使你远离忧愁、烦恼和痛苦,使你生活得幸福美好,生活得充实、愉快、安乐。可见,使人终生受用不尽,使人觉得幸福地,并不是钱,而是佛法。
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由大悲心而来供养道长。在完成自身觉悟地同时,积极帮助他人获得觉悟。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地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不能有刹那离开这一发心。否则,即使行善,也只是普通地世间善行,只能感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无法成为佛果资粮。正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