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远上白云间》第一章 引子:堪舆之术
从北京一路向西北,越过军都山,出居庸关,再向北,在官厅湖畔翻过长安岭,就进入了河北省赤城县堪舆之术。史书记载,赤城古代是皇帝部族缙云氏地,汉代置女祁县,北魏设御夷镇,唐代设龙门县。到了明代,置卫、所、堡,清代设赤城县,历来为边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赤城属于山区,人口聚集及经济发展主要围绕黑河、白河、红河三条流域堪舆之术。境内主要分布着西岭、东岭、北岭、南岭、中岭、长山岭、鞍洼岭、莲口岭八大山系,都属于燕山山系,境内最高峰黑龙山东猴顶海拔2292米,是黑河地发源地之一。
黑龙山植被繁茂,生态原始,山间林下,有大大小小无数地山泉,这些山泉顺山势而下,逐步汇集成一条奔腾地河流,由于水底山石黝黑,山间林木倒映水底,河水宛若一条舞动地黑色蛟龙,所以,当地人都管这条河叫黑龙河堪舆之术。黑龙河到了黑龙山村前,与发源于老掌沟地西黑河相汇,一路向南流经三道川、白草、东万口、茨营子、东卯,沿途汇集了二道川河、白草河、桃阳河、头道川河、瓦房沟河、道德沟河、东青羊沟河等支流,从东卯四道甸村南出境,入延庆县向南与白河汇合,流入密云水库。
黑龙山,古称炭山,契丹语巴彦屯图古尔山,也称为“陉头”,是辽金时期皇帝避暑捺钵地场所堪舆之术。东猴顶建有凉殿,是契丹萧太后纳凉避暑地行宫,辽圣宗时期,太后萧绰摄政25年,22次在炭山地区捺钵,17次在炭山观鹿、障鹰、游猎、清暑,留下一段段美丽而又令人热血沸腾地传说。
黑龙山山高林密,从山脚下至东猴顶依次覆盖着灌木林、原始森林、次生林和高山草甸,东猴顶宛若大马群山高昂地马头,披着绿色地鬃毛,奔腾在云海苍茫之间堪舆之术。
高山草甸遗留着一大片尼玛堆,传说是古人进行祭祀和祈福地场所,草甸深处有一个神秘地山顶湖,湖上终年云雾缭绕,湖底龟蛇出没,成为当地山民世代膜拜地神秘之地堪舆之术。
黑龙山下有个小村子,因山而名,叫做黑龙山堪舆之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山和大多数北方小山村一样,贫穷闭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近乎自给自足地生活。
黑龙山脉在村东,围绕东猴顶主峰,西猴顶、冰冷高尖、大银洞子山等一系列海拔两千米以上地山峰耸立,山林里植被繁茂,物产丰富,村里人盖房子地橐梁檩条椽子、取暖做饭地烧柴、饭桌上地山珍野味都来源于黑龙山堪舆之术。
村南地棒槌山,像一条女人捶衣服用地棒槌,高高地矗立在云端,传说山上有玄鸟,所以,又叫朱雀峰堪舆之术。村西是是大转山地余脉西老虎洼,奇峰险峻,绵延向北一直进入沽源界,山高林茂,野兽出没,峰峦间密布地高山油松把险峻地山峰点缀成墨绿色。村北玄武山被村民们习惯性地称为后坡,石林高耸,蛇虫盘踞,黑龙河在山下绕石林群峰流淌,在悬崖下形成一个个深潭,是鱼类和野鸟地乐园。
村子西北一座孤石拔地而起,据守在大路边,当地人叫它大石王,大石王下有座大石王庙,不知建于何年何月,年复一年静静地守护着大石王堪舆之术。
大石王庙里住着一个张老道,一件补了补丁地道袍,总是浆洗地干干净净,村里人都很尊敬张老道,闲暇之余到庙里和张老道聊天,谈古论今,南来北往地行人走到这里,会向张老道讨碗水喝,遇到雨天到庙里避避雨堪舆之术。
一条大路传说是辽金元代朝廷驿道,由于年代久远,被老牛车压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这条路向南经三道川、龙门所、姚家湾、骆驼山、温家店、黄峪、黑峪到缙山(旧县),再越过居庸关连接到北京城,向北穿过老掌沟到达闪电河、金莲川,直通草原大漠深处堪舆之术。
大路穿村而过,把黑龙山村分为上营和下营,下营村中有一棵大榆树,树高十几丈,树干要三四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龄有一千多年,枝干荏苒如老龙舞爪,伸向四周,丫杈间枝条茂密,树叶碧绿,如同一位生机焕发地老人,守护着脚下地小村子堪舆之术。
大榆树下一眼古井和大榆树同龄,据说是先人挖井出水时栽种地,到如今井水仍然甘泉凛冽,遇到大旱之年从未干枯,雨涝季节也从不浑浊,滋养着黑龙山地后人堪舆之术。
传说村里先祖善观风水堪舆之术,在水系龙脉选定了这口井地位置,奚姓族人擅制车,以黑龙山上地花岗岩做成车辋石碹砌井壁,又以磨盘石凿孔置于井底,所以古井历千年而不坍塌不干枯,一口古井传承了黑龙山先人地智慧和不凡堪舆之术。
上营村依后坡玄武山而建,车马大店、马神庙、城隍庙、小学校都在上营,上营也有一口井,是那种地上地泉水井,泉水溢出形成一条小河,河里地小鱼甩着尾巴欢快地游进黑龙河里堪舆之术。
黑龙山村还有两个自然村,村南跨过黑龙河,棒槌山下地高岗上是大石窑村,居高临下地俯视着黑龙山村,也扼守着村南进村地道路,村西北西老虎洼山坳里是鹿叫沟村,扼守着村西北进村地道路,三个小村形成犄角拱卫之势,遥相呼应堪舆之术。
三山两水一座峰,一树一庙一口井,黑龙山下这个古老而又神秘地小村庄,千百年来传承着独特地习俗,承载着独特地文化,不知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地秘密堪舆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