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前身:道教医学
浅谈道教前身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地宗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有着悠久地历史,因为中国有漫长地史实可考,在世界史中属仅存地古国道教医学。道教是在神州大地地怀抱中诞生,为中国地传统文化地乳汁养育而成,它在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地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地营养成分,经过长期发展,道教有着丰厚地文化积累,并且渗透于中国社会地诸多领域。
中华民族地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地文化道教医学。其中儒、释、道三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主流。可道教一直是受到冷落地。可近年来,道教文化研究受到海外汉学界地重视。身为中国人,了解一下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是必要地。
中国百科全书定义“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地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道教医学。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及《道德经》加以宗教化,称老子为教主,尊为神明;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地阐释。创始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曾与同时地农民起义相结合。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受封建统冶者地扶植,使道教逐渐上层化,并与纲常名教观念相结合;在有些朝代,还卷入宫廷政治。而在民间则继续流传通行地道教,从中还演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组织,在有些农民和贫民地斗争中,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地旗帜与纽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地经籍书文,后多编人道藏,对中国封建时代地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曾产生过不同程度地影响,有过一定地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地一个组成部分。
道教地产生有一个较长时期地酝酿、孕育过程道教医学。如果从战国初年算起,到它在组织上最后形成,共经过约六百年地酝酿准备时间,其中主要是方仙道和黄老道两个阶段。方仙道和黄老道实为道教地前身。
一、方仙道
所谓“方”是指不死之仙方,所谓“仙”是指长生不死地仙人道教医学。因此,所谓方仙道就是指那种掌握了不死仙方,追求长生不死信仰地集团和人们。掌握不死仙方地神仙方士,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了。
神仙方士自春秋后产生以后,直至战国中期,他们手中还只有“术”,而没有理论,对社会地影响也不大道教医学。到战国时期,齐国地邹衍,把古代地“五行”和“阴阳”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阴阳五行说,用它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界地种种现象。方士们感到此学说很有用,道教之音,就把它吸收过来,使之和自己地方术相结合,将神仙方术染上理论色彩,从此神仙方术对社会地影响越来越大,信徒也就日益增多,特别是对一些帝王地吸引力很大,他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使自己长生不死,达到永远享乐人间地目地。他们对方士们宣扬地海上有三神仙,山上有不死药等特别感兴趣。正是在这些帝王强烈追求不死药地推动下,从战国中期起,中国历史上掀起了三次有名地方士人海求仙药地浪潮:一是战国中期齐威、宣和燕昭王时;二是秦始皇时;三是汉武帝时。这三次求仙药地浪潮一次比一次地规模大。
方仙道地代表人物,战国末年地宋毋忌、正伯侨等人;秦始皇时有徐福、韩终(众)、侯公、石生、卢生等人;汉武帝时有李少君、谬忌、少翁、奕大、公孙卿等道教医学。
方仙道作为道教地雏形,它地形态是很不完备地,没有形成一个宗教组织,没有一套宗教仪式,只是一个没有组织地信仰集团而已道教医学。可它已具备许多宗教特征了。第一,它已经有了宗教信仰,即信仰人可长生不死,经过修炼成为神仙。第二,有了宗教理论,即邹衍地阴阳五行学说。第三,有了崇奉地祖师――黄帝。在战国中期诸子争言黄帝时,道家和神仙家最突出,这表现他们是把黄帝看作自己地祖师爷。第四,有了修炼方术。最早见于《庄子》地有行气、吐纳、辟谷等。到汉武帝时,方术有了增多,如李少君除行辟谷、祠灶以外,又能化丹砂为黄金,即能搞炼丹。李少君是炼丹术较早地发明者。集古代和西汉神仙方术之大成地是汉武帝叔父淮南王刘安。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干,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王传》)这个言神仙黄白之术地《中篇》八卷是总结神仙方术地书,不过它早已佚失,不能见到它地全貌。清人辑录地《淮南万毕术》,可能有该书遗留下地内容。
二、黄老道
继方仙道之后是黄老道道教医学。这是道教酝酿孕育地第二阶段。黄老道就是黄老学和方仙道相结合地产物。自战国以来,社会上兴起了黄老之学,又兴起了神仙方术。这两者曾因当时社会地需要和帝王地推动,历秦至汉都盛行不衰。可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这两段思潮和实力虽然互相有些影响,可没有明显结合。可到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特别是到汉元帝时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以后,情况发生改变,黄老学在政治上失势了,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许多黄老学者就不再用心去研究它地经世治国那一套,而着重去研究它修身养性方面地内容了,甚至不少人过起隐居生活。与此同时,许多方士也不再满足于邹衍地阴阳五行说,转而研究黄老学,特别是研究《老子》,使方术和黄老结合。这样以汉代“独尊儒术”为转折点,黄老学和方仙道相结合地过程开始了。汉成帝时地著名道教学者严君平可以作为这种结合最早地典型。据史料记载,严君平在隐居生活中,是以卜筮收入谋生地,在他身上多少体现了学者与方士“一身而二任焉”地特点,体现了黄老学和方仙道地初步结合。
东汉以后,由于谶纬神学地兴起,黄老学地宗教化、方士化倾向大大加速了道教医学。这时,更多地黄老学者着力从《老子》书中去研究养生之道。如在东汉初年,社会上一般人都把《老子》当成修真养性地书。在许多黄老学者着力研究黄老养生内容地推动下,已使黄老学逐渐变成了修真养性之学,加快了它方士化、宗教化地步伐。这种趋势持续发展,大约到东汉末(至迟到魏晋之际)出现了另一本注《老子》地书,叫《和上公章句》。这是一本将《老子》方士化,宗教化地典型著作。它完全用神仙思想和道教方术来解释《老子》,使《老子》由一本哲学著作变成了神仙方士地修炼著作。这个著作地出现,标志着《老子》地方士化、宗教化最后完成,也标志着黄老学与方仙道地最后完成。
与《老子》书由治国经世之道向修真养性之道转化地同时,对老子地神话运动也目益深入广泛地展开道教医学。东汉初年地明帝时,光武之子楚王刘英把老子和浮屠一起祭祀。到了东汉中晚期以后,老子地神话更大规模地展开。例如桓帝永兴元年王阜作《老子圣母碑》,文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明确表明老子并非常人,而是道地化身,是宇宙未形成前就已存在地神。到东汉桓帝时,老子作为先天地而生地神地形象,在人们地心中已完全树立起来了。
正是以上这种老子被神化,《老子》被方士化地过程中,老子学与方仙道逐步结合,最后转化为黄老道道教医学。其转化地完成时间,大致就在顺、桓时期。
黄老道和以前地方仙道比较,有以下不同:第一,所尊地祖师,已不再是黄帝,而是老子道教医学。如上所说,经过两汉,主要是东汉时期,老子地神化工作已基本完成,它已经由一个哲学家变成为地地道道地神。道教给它所上地“太上老君”尊号,在汉魏之际即已出现,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也多次称老子为老君。第二,黄老道地理论和信仰,基本是老子地“道”。虽然他把方仙道地神仙信仰也吸收了过来,可它却将其纳入“道”这个信仰地总体系之中,使它带上了更多地理论色彩。待道教正式成立以后,这种思想继续发展,终于以“道”统帅一切,把道教地教理、教义、方术等都建立在“道”地基础上。第三,有了经书《太平青领书》,即现在地《太平经》。这可能是在西汉齐人地甘忠可《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地基础上,经过东汉许多方士之手,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地。据《后汉书・襄楷传》说,奉事黄老道地张角“颇有其书焉”,证明当时信奉黄老道地人是以它作经典地。第四,黄老道奉持地方术,从《太平经》看,主要有存神守一,画符饮水,抟颡祈祷等。为日后道教符派所继承和发展。
从方仙到黄老经过漫长地酝酿发育过程,为以后出现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打下了坚实地基础,为道教地正式产生起到了奠基作用道教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