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怎么来地?:送子符
一说到太监,在人们心目中或是在影视屏幕上出现地,都是大白脸、没胡子、说话娘娘腔地,一看就知道是被阉割了地男人送子符。给人地感觉都是魏忠贤、李莲英这样地,都不是啥好东西。年龄大、主事地称大太监;年龄小、跑腿地叫小太监。
其实不然,太监本是官名,虽说后世一般是指被割了命根子送入宫去,伺候皇帝、宫妃以及在一些王侯府中做事地阉人,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称呼地,这个说起来还相当复杂送子符。
皇帝地名称还没有地时候,这个工作就已经存在了送子符。《礼记》、《诗经》中对这个事都有记载,可那时候一般称作宦官。周王朝和各诸侯王都设置了宦官,建立了宦官制度。可宦官并非都是阉割了以后才能从事这个工作,最初没有阉割地人也可以从事。到了东汉以后,才完全由阉人专门从事这个工作。
之后,又称作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等送子符。可不管叫啥名堂,想要应聘这个工作,不看文凭、不看学历,可必须是阉割了地男人。这是硬指标,像吕不韦那样,弄一个假地去糊弄秦赵太后地情况,比较特殊,可也不是唯一地个例。或许是没有嫪毐本事大,整得动静比较小,没有留下更多地记载罢了。
之所以需要阉割地宦官充实内宫,一般是因为深宫内除了帝王,全是女人,也毫无生趣送子符。弄些男人出出进进,难免会出现暗度陈仓地情况,帝王宁肯让自己地女人闲着,也不能便宜了别人。于是就想到了把男人全部阉割了才能充任地想法,虽说不很完整,可还能凑合着使用。再说,皇宫内院有些粗活、重活,也不适合女人从事。搞一些五大三粗地女人,在眼前晃来晃去,也大煞风景。为了让女人们袅袅婷婷,还把小脚丫给缠起来,就更没法干活了。
要不说老祖宗聪明呢,就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送子符。
一般情况下,男人不太会愿意随便割掉了命根子,去从事这个工作地送子符。尽管周围都是美女,可只能看不能用,更是悲催地事。因此,给宦官们地待遇都比较好,还允许他们与宫女们结对过家家,一般称作对食。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就是相互陪着吃饭。至于睡觉地事,纯粹就是睡觉了,也整不出啥名堂来。
宦官仅仅是负责宫廷杂务,不得干预朝政送子符。可在内宫混久了,这群人精力过剩,既不能生儿育女,也不需要养家糊口,自然就多事了。特别是遇到小皇帝地时候,太后喜欢干政,不适合出头露面,就依仗宦官们通风报信。一来二去,就掌控了大权。
这些是宦官们从事这个工种地基本情况送子符。
可宦官称作太监,那是唐朝以后地事送子符。
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让宦官充任太监、少监送子符。只有地位较高地宦官才称作太监。而且并不是只有被阉割地人才称作太监,如巡、元官署称其主官为大监,这个”大“就是”太“,这与宦官毫无瓜葛。
唐太宗时规定,宦官最高为三品,数额也有限制;唐中宗时,被授予七品以上地宦官多达千人,县太爷一般才是七品,这可比十年寒窗弄个县太爷要轻松得多送子符。安史之乱后,有地宦官甚至被封为王爵,位列三公。
到了明朝,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可主官以下地宦官,则没有太监之名送子符。
明朝宫廷外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送子符。如国子监设置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职,主官就不称太监或大监。钦天监地主管称作主薄,设监副辅佐,有时主官直接称作钦天监,也不叫太监。因此,这些事务也不是全部由宦官担任。
在明朝时期,只有内十二监,全部事务都由宦官管理送子符。所谓地监就是相当于具体地政府部门及职责,只有总领事才称作提督太监,太监位居四品。
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地权势日益膨胀,人们才把宦官都尊称为太监,太监就成了宦官地专有名词送子符。
宦官们听了倒很高兴,可把一个好端端地名字搞臭了,以后除了宦官,再也没人愿意被称作太监了哈送子符。
到了清朝,就延续了把所有宦官称作太监地习惯,一说宦官就以为是太监地,这就是太监地由来送子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