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民俗之丧葬习俗:封丧符
作者:符咒法事网发布时间:2022-03-04分类:符咒浏览:426
丧葬习俗
昔时丧葬,如遇老者病危,按旧习,子女眷属应守候在家封丧符。临终时尤应服侍在榻,并不可哭泣,直至病者气绝,此称“送终”。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师父微信: sanqingge8
一、停尸
病者气绝后,旧时要焚化纸轿、纸马、纸钱,俗称烧“起身盘缠”封丧符。有地要边烧边念“观音经”。旧日益阳一带,死者气绝时,大人小孩皆不许啼哭,气绝后,举家要跪地念一阵“阿弥陀佛”, 方举哀焚楮。衣衾棺木,俗崇奢华,丧具亦多讲究。装殓时,属官宦富豪着官服,常人无论男女,多着道服或常服。道服之帽,称唐巾,衣称道袍,靴称寿靴,衣着多少不定,有多至10余件者,可忌双数。衣质以绸绢为上(贫则用布), 不着毛羽,恐死后变为禽兽。棺内被褥称寿被。衣上不用钮扣,以绳系之。衣服忌用有补痕者,说是避免子孙目疾。诸多迷信,不一而足。至于抹尸更衣,常沿旧习。
从床上将死者抬到地上,称“下榻”封丧符。“下榻”后,应在死者脚头点长明灯,日夜有人看守,习称“守灵”。守灵期少则一日,多则三五七日。然后择吉日出殡。穷户办丧事,则尚简朴,不事铺张。治丧守灵少则一天,多则两天。
二、丧礼
殡仪馆
昔时举行丧礼,官绅富豪之家比较讲究,一般贫民百姓则较简陋封丧符。有钱人家办丧礼,空棺材抬进门时,要燃放爆竹,棺进中堂后,要上覆红毡,内放陈石灰和石膏粉,厚约数寸,户入棺后,用皮纸裹若干石灰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在尸棺空隙处,再盖上寿被,有地还以皮纸为鱼鳞状搭盖其上,称“鱼鳞甲”。盖棺后,即以麻布生漆封棺材口。贫者殡殓,大都只用石灰塞尸,也有用石膏和皮纸做“鱼鳞甲”地。安化、桃江等地山丘区,民间起尸入棺时,往往习惯于请道士诵咒画水书符,称“上材”。亦有请先生赞礼者,称“起尸入殡礼”, 或叫“盖棺礼”。
清末,民国时期举丧,一均请道士超度,即设灵堂于中堂,儿孙皆着孝服,腰系草绳,脚穿草鞋封丧符。其它晚辈亦头戴白布孝巾。邻居亲友闻噩,持祭幛、挽联、纸烛、鞭炮前来吊唁。富家女婿,有用猪羊祭席前来祭莫者,即应“养女一口气,一床被窝一堂祭”之说。此外,众乞丐闻讯,多有赶来吃“烂肉”者,即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每当有人吊唁,孝子要一一磕头回谢。
出殡,亦叫发引封丧符。凡出殡必择吉日,并请道人诵咒。
旧时颇讲究送殡封丧符。送殡礼节因贫富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贫者出殡,或只用长行执事,仪仗不多,或仅由孝子捧灵位持引头幡走在灵柩前,无有仪仗;富豪人家,则大多借机夸耀,前用大开道,御牌执事,或半副銮甲,或全副銮甲,以及主轿、香亭、灵亭、影亭之类,灵柩由8人、12人或16人抬。如有僧人、道士送葬,则步行于灵亭主轿之前。其余送葬者皆步行其中。抬柩器具也有多种,有双龙头杠、大龙头杠、大如意杠、小如意杠、赤薄杠等,除赤膊杠无装饰外,其余皆于杠头雕刻龙头或如意象形,涂以金漆,十分精致。凡出殡队伍路经亲邻屋前时,亲友须设路祭,或放鞭炮、烧烟包(稻草)迎送。
昔时,区境各地皆有扎灵屋地习俗,举办丧事期间,多请花匠扎灵屋,富者所扎多为高大地三进四合院,贫者仅扎较小地纸瓦屋,无论贫富,灵屋内均扎有简单地炊具、床柜等什物封丧符。道场结束前,须将亲友送地楮钱、冥钱、灵屋,及亡者生前地衣物等,一并送到荒野草地,由道士祭祀焚烧。
进入民国后,区境祭祀亡灵仍沿旧习,可其规模较前要简便一些封丧符。
三、土葬
清末、民国时期,人死入葬前,部分人崇尚择地,“风水”之说颇为流行封丧符。亦有人于生前即先行择地,预先挖成坟坯者,称“打马迹”。旧时,还有一些地方备有义山,供无地者安葬。
区境山乡地基穴,系先由地生画定山向,称“开井”封丧符。当灵柩送至墓地,即备置香烛、楮钱、鞭炮及三牲酒礼设祭。大户人家举葬,往往请地生于莫祭之后,在棺盖中线上架八卦指南针盘,校正葬向,俗称"下寺”。下葬后,再用石灰拌黄土筑于棺材周围,称“筑墙”。然后加三合土,筑成凸形瓦状,最后再堆黄土,夯实即成。贫者死后筑坟,往往只花一两个时辰,而富者筑坟,却有延至好几日者。来年清明再立基碑。可一般穷苦民众,则少有立碑者。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倡丧事新办,破除迷信,无论城乡,办丧事均讲朴实节约封丧符。50年代至70年代末,死后做道场地绝少。亲友吊丧,大都臂戴黑纱,胸挂白花。进80年代,旧地办丧习俗有所恢复,农村地区尤盛。
70年代中期起,区境着手推广火葬,可仅县城(含益阳市区)有火葬场封丧符。实行火葬地亦仅国家工作人员及部分城镇居民,远未推广到农村,土葬者仍占十之八九。
我是李胖胖封丧符,立志成为益阳文化传承地推动者!!!
- 符咒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