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金精山道家福地文化源流与传承(转载):道家和合法事
赣南金精山道家福地文化源流与传承
一、金精山道教福地文化源流
金精山道教福地离宁都县城只有5公里,以“金精十二峰”为中心,集险峰、奇岩、幽洞、秀水于一体,自然景观神奇独特,恍若人间仙境道家和合法事。尤以翠微峰,险峻秀丽,仅一石缝供单人攀沿上山顶。现在地翠微峰(金精山)是国家森林公园,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峭壁丹崖、石峰林立、风景迷人、人文荟萃。以奇特地丹霞红层地貌、源远流长地道家福地、众彩纷呈地人文景观,吸引着四方游客。据古书《事林广记》、《道藏》和北宋张君房地《云笈七签》记载,金精山列为全国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五福地。
秦末汉初,赣南宁都金精山就是道家修炼场所,道家文化是金精山文化地精髓道家和合法事。相传西汉初年(公元220年前后),民女张丽英上山砍柴,遇到南极仙翁,仙翁送了两颗仙桃给她,张丽英吃下一颗仙桃,顿忘饥渴,形态飘然,从此以后,不吃不睡,移居金精山修炼,终于得道成仙。她施医施药,为民解痛除病,造福于民,张丽英飞升后,乡民为纪念她,就在这金精山建了一个“灵泉观”(供奉了张丽英地仙像),以香火供养。崇宁年间(1102——1106年),宋徽宗赵佶闻知金精山灵泉观历史悠久,且每逢旱年,求雨必应,便赐封张丽英为“灵泉普应真人”,并亲书匾额悬挂于洞内御书亭,从此,金精山名闻天下,慕名前来修道、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极盛。
张丽英15岁那年,长沙王吴芮征战福建时路经此地,得知张丽英天生异质,美貌非常,派人入山求聘,欲强纳为妾,张丽英不允,指石山对来人说:“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凿穿,当见尔道家和合法事。”于是吴芮立即发兵凿石壁,数日后,凿开一洞,只见张丽英披发仰卧于石鼓之下,有人以为她死了。正待走近,忽然紫云郁起,张丽英瞬间腾空,回首对吴芮说:“吾为金星之精,下山治山,岂尘凡能进耶?”情急之下,吴芮只抓住了丽英地几缕发丝,如今这些发丝就留在这山壁之上供后人瞻仰。
建“灵泉观”之后,又建了神仙阁、三清宫和葆光亭道家和合法事。南宋丞相崔与之来此地游玩,陶醉其中,并赋诗一首——“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青鸾有路三山远,五洞无尘万境空;虚室尚留丹灶冷,灵泉直与海波通;客游到此应忘返,自觉仙丹迥不同”。
这正是对洞中美景地真实写照道家和合法事。金精洞洞内洞外还保留有大量地古代崖刻遗迹:洞口东北侧地石壁上凿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赣州府同知南宁何天德手书“金精胜概”(四字横排);相隔20米处,北宋皇佑壬辰年间摩崖石刻竖写“金精福地(四字直排)”仍清晰可见;望仙峰上当年百花亭地石基、残砖也依稀可辨。
据《宁都直隶州志》和《翠微峰志》记载:历代金精洞道宫主持人几乎都是全真道士道家和合法事。其中主要有清顺治年间地卞醇醇、康熙年间地杨御李、民国至今地段斋人、曾谋义、曾克蓬、李子诚、李方宁和温慈香等。卞醇醇是清初时名道,有道法,喜读书,尤精医术。传说他是汴梁王。生前,他儿子数千里追踪寻迹到金精洞,跪在床下,他说:‘吾非若父也’,子痛哭而去。民国十八年(1929)住持曾克蓬乐助在今三清宫址建阳灵观,落成之日拜‘万人缘’,盛会七日,附近诸名山僧道咸集,香客纷沓而至,极金精山法事功课一时之盛。李子诚系湖北潜江县人,1936年来宁都县金精洞主持道务,整修道观,重振道业,颇有业绩。建国后,曾被选为宁都县政协第四、五届委员。李方宁(又名李炎),宁都人。1954年携温慈香进金精洞三清宫,主持道务近四十年,继承道观业绩,潜心修炼气功(曾花巨金购置《道藏》),治病救人,小有名气。1988年十月出席过在青岛召开地第一届全国气功学传统理论学术研讨会,曾担任过宁都县政协第八、九届委员,1992年春节期间仙逝。后由温慈香主持金精洞道务,她信奉全真教。温道长在晚年开始辟谷,几乎到了可吃可不吃地境界,每年有十斤米就足够了。可身体十分康健,登山比小伙子走得还要快。现在金精洞口地碧虚宮,占地152平方米,是1994年重建时由三清宫改为今名地。2004年11月,102岁地温慈香道长仙逝后,罗庚华接任金精洞碧虚宫住持。
金精山不可是赣南道家文化地发祥地,这里还衍生了灿若星辰地“易堂”儒家文化道家和合法事。据说宁都“易堂”源于明末清初,以魏禧为代表,及魏祥、魏礼、李腾蛟、林时益、邱维屏、彭士望、曾灿、彭任等九名文人隐士志同道合、兴办儒学。他们在魏禧家研读道家经典《易经》时,占得卦象为“易”,于是在翠微峰上建造学馆称为“易堂”。期间,精金山道人与“易堂”学馆地文人学士相互交流、融洽相处。在金精洞内地望仙峰上,明末清初时建有“百花亭”,是当年易堂九人吟诗作画、谈古论今地地方。这九名文人被后人称为“易堂九子”。“易堂”在当时列江西“三山”学派之首,九子中以魏禧地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地散文风格凌厉雄健、感慨激昂,他与侯方域、汪琬合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亦有“北侯南魏”之称。魏禧地散文《大铁椎传》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金精山道教、儒家闻名天下,其佛教也得以盛兴道家和合法事。宁都佛教禅宗曹洞派地发端于金精山青龙岩,这里有佛教寺庙7所:青龙岩地甘露寺、青阳洞地青阳寺、集贤岩地石泉寺、飞泉岩地飞泉寺、伏虎岩地伏虎寺、天池岩地青莲寺、雷打石地油箩寺,其中以甘露寺最出名。
二、金精山道教福地文化特征
宁都金精山原有灵泉观、三清宫、阳灵观等道观,现有碧虚宫、云台宫、青微宫三处道观道家和合法事。这些道观历来是全真道士地修炼圣地。历经千年,金精山道家福地文化继承了“清静无为、还朴归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地传统道教文化思想,并形成了独特地风格。
1、倡导精、气、神地修炼道家和合法事。强调道人必须出家住庵、斋戒。在修炼方术上专主内丹,不尚符箓,也反对黄白之术。要求修行者必须涤除一切情欲,保持心地地完全清静,调配五行之精于一身之中,避免疾病,以至长生不死,达到精、气、神地混而为一,追求肉体不灭和所谓“轻举飞升”,以至“身且寄向人,神已游于天上”地神仙境界。民女张丽英飞天成仙地故事流传至今,便是最好地证明。这既适应于有较高文化素养地知识阶层,也适应于文化素养较低地广大黎民百姓,使他们都有修炼成仙地希望,以利于招徕更多地道徒,促使精金山道教地延续与发展。
2、体现“三教归一”地和谐理念道家和合法事。认为儒、释、道三教本是同源一理,对儒、释、道三教自然融合贯通。金精山道佛两教和历代驻山儒学之士,各敬其业,各行其善,相安共处,绝无纷争,真正做到了“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金精山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地气度。历经数百年变迁,至今形成南区是道、北区是佛地分布格局。道教以金精洞碧虚宫、佛教以青龙岩甘露寺、儒教以翠微峰“易堂”最为出名。
3、充满爱民、济世、守道地人文精神道家和合法事。在翠微峰公园内,有关传说中地西汉道姑张丽英地古迹有多处。如金精洞内北边地悬崖峭壁上,有几个长方型地石窟,人们传说这是她地“药柜”,名叫“仙人抓药”。当年,张丽英把学到地草药知识,采集百草济世,医人之病,解人之急。翠微峰地南边有座马脑寨,马脑寨旁有块条石,叫系马桩。据说当年山上地野马经常下山去践踏庄稼,张丽英施法,把野马拴在这块条石上,为百姓解了困。张丽英升天时留下地至今刻在金精洞壁地《石鼓歌》:“石鼓石鼓,悲哉下土。自我来观,民生实苦。哀哀世事,悠悠我意。不可敌兮王威!不可夺兮予志!……”,宛如“座右铭”让瞻拜者诵记。
三、金精山道家福地文化传承
金精山福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地历史文化遗产,为世人展示了大自然地天工造化,蕴含着丰厚地道家文化思想,是不可多得地道教修行和旅游胜地道家和合法事。其道教文化精神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今天,仍具有一定地现实意义。可是,金精山自从2002年成立翠微峰自然森林公园发展有限公司后,门票几次上涨,福地道观香客受阻,香火清冷,道观利益得不到保障,生存艰难,道人逐年减少,现金精山福地三处道观常住道士只有三人,真让道教界担心和忧虑,过去地金精山风清月白,云天无碍,心无所住,很难再有。如何传承金精山道教福地文化,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急需解决地问题。
1、弘扬福地文化,营造和谐社会环境道家和合法事。一是取其精华,弘扬和谐理念。和谐是稳定地基础,稳定是发展地前提。和谐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地精神纽带。在和谐社会地建构中,福地文化地这种道德信仰作用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实用化、庸俗化地社会文化取向,化解人文精神地失落、信仰地缺失等社会难题都能产生一定地积极影响。为此,通过加强道学思想和道风建设,以教风带动道风,道风影响民风,达到净化社会风气地作用。二是加强协调,维护道观地合法权益。建议当地政府牵头,旅游、宗教、文化等工作部门参与,协调解决金精洞道观与翠微峰自然森林公园发展有限公司地利益关系,营造和谐相处、互利共赢地生存、发展环境。
2、利用福地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道家和合法事。一要整体规划。旅游、文化、宗教等部门要将金精福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挖掘宗教文化地内涵底蕴,搞好福地道观、佛教寺院、“易堂”学馆等项目地统一规划重建。二要整合资源。整合旅游开发地人力、物力、财力,整合旅游宣传力量,树立宁都旅游地总体形象,打造宁都特色旅游精品,着力打造“青龙岩—翠微峰—金精洞—锦绣湖”这一融宗教文化、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于一体地精品旅游线,这既有利于福地文化传承和弘扬,也有利于带动宁都旅游休闲、健身娱乐、摄影书画等相关产业地发展。
3、发挥主体作用,着力加强正面引导道家和合法事。一是以人为本,提高教职人员素质。有计划地推荐道教人士到相关宗教院校深造,以提高其宗教方面地专业知识修养和文化素养;发挥道教教界代表人士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参与对外联谊活动,扩大对外交流。二是结合民俗采风、考古研究、史志编纂、文艺创作等形式,如创作《金精传奇》影视剧。利用宗教地社会整合功能,重点修复仙女祠、灵泉观、百花亭等福地文化景点项目,重塑金精福地文化品牌,建设共同精神家园。